摘 要:在潮流化的新興語言應運而生的同時,中學課程中文言文所占比重加速上升,初中語文著重強調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字簡明扼要、見解精辟是中國文言文最大的特色。學習文言文是提高語言表達的絕佳方法,但是文言文年代久遠,理解困難、模糊不清,對于語文基礎不扎實的初學者來說,實則是困難之事。文言文決定語文考試成績的高低,面對此現(xiàn)狀,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怎樣尋求文言文教學新出路呢?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新出路
一、 興趣先行
學習文言文的前提先要激發(fā)學生對古文的興趣,怎樣激發(fā)是著重點。例如選擇古文中讓學生容易接受的幽默故事,先引起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注意力;通過紀錄片、專題片使學生了解古人的生活背景,衣食住行、行文習慣、時代特色,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時的現(xiàn)狀、寫作時的心情;切合學生喜愛的形式進行文言文教學,例如教授《馬說》,通過朗讀討論的方式,分組討論誰是千里馬誰是伯樂,長大后的愿望最想成為伯樂還是千里馬。教授《水調歌頭》時,和六一節(jié)目恰好融合,女生翩翩起舞,男生真情朗誦,不僅收獲了比賽成功的喜悅,也促進學生對《水調歌頭》的全面了解;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朗讀比賽,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民主投票選出最佳,參加學校比賽,在比賽中培養(yǎng)了學生文言文素養(yǎng),不斷激勵學生學習文言文。用有效方法培養(yǎng)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受益終生。
二、 勿要死背
文言文的世界里不只是死記硬背,死背對文言文學習無有效幫助,背文章、注釋、練習題等不僅繁瑣復雜,條理不清,而且容易遺忘,增加學生學習負擔,消磨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應改變死記硬背的模式,讓學生依靠工具書和教師詳細講解后,理解背誦,方能記憶深刻。創(chuàng)新當堂背誦方法,運用多種形式的背誦進行有意思的練習:連線法、編順口溜法等。首先應從斷句做起從而流利朗誦,平時學習中多積累文言文常識,培養(yǎng)查閱資料、查閱字典材料的習慣,多向學生講解古人遭遇、有趣故事及蘊含精神,讓學生自覺自主有興趣的背誦,例如在教授《岳陽樓記》時,帶領學生體驗范仲淹的先憂后樂,以天下為己任、為民眾服務的大無畏精神;學習《桃花源記》,帶領學生了解陶淵明描述的世外桃源,與當前社會中國共建共商共享的新型大國關系相聯(lián)系,通過對陶淵明寫作背景的學習,理解構建和平世界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學生理解后輕而易舉地吟詠背誦,迅速觸發(fā)學生與古人的共鳴,幫助學生體驗文言文精髓,解決初中生學習文言文的困惑。
三、 創(chuàng)新方法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不只是考試工具,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摒棄全課堂翻譯詞語和句子的傳統(tǒng)講述模式,所有知識點全堂灌輸,分段講述,整篇文章脫離了質感美、哲理美,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也漸漸消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每詞每句需老師嚼爛了“喂”,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變成了各種語文資料的“堆砌物”,要在教學中留白,便于學生自己去感知和領悟。我們應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方法,與生活相聯(lián)系,讓古文不再離現(xiàn)代遙遠。例如采用小組討論法、戲劇表演法、朗誦吟詠法、小記者調查法、頒獎詞寫作法等等,使歷史人物走進學生、走入生活,真正體驗古人的悲歡離合。另外古詩文的講述要把握文章整體,不能分段講述導致前后不連貫。避免接連串講,每個詞語、每個句子的意思教師不用全盤托出,只需傳授文言文學習方法,講述重點關鍵句的句式、一詞多義等等,其他讓同學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幫助,老師引導點撥即可。但要在文言文關鍵處,盡情發(fā)揮,講得酣暢淋漓。最后把假大空的道理運用于實踐,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觀,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 合作共贏
文言文教學中同樣需要采用團體合作、培養(yǎng)探究精神的教學模式,集體合作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展現(xiàn)古人的風貌,通過參與群體協(xié)作更具有自主性和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在文言文探討中的表達能力和展現(xiàn)能力,拓展文言文新思路,掌握文言文學習技巧。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學習中,每個小組排演了整部劇的流程,組長為導演,組員擔任演員,在演繹中體會鄒忌的聰明才智,齊威王的善于吸收他人意見、勇于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的精神。用此方式教學,學生樂于接受,教學效果顯著。
在文言文教學中,依據(jù)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放手對學生的掌控,讓學生主動、自主的學習文言文,對文言文教學采取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力求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率的怪圈,讓學生們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神奇魄力,感受到文言文的有趣。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搞“新形式”,不為考而教,返璞歸真的教。學生學好文言文,才能繼承優(yōu)質的民族智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汲取古人的偉大成果,古為今用,才是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周葉輝,陳吉.初中文言文快樂課堂教學實踐與探究[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04):164-166.
[2]張艷霞.文言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J].文學教育(中),2011,(06):123.
作者簡介:
王艷府,河北省任丘市,河北省任丘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