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福州路上的“老半齋”,堪稱是滬上淮揚菜館的遺老遺少,已有百多年歷史。名菜如“三頭”(清燉獅子頭、拆燴魚頭、紅扒豬頭)、蟹粉豆腐、熗虎尾、紅燒鲴魚等,各有秘制配方,但該店真正的殺手锏,當屬那碗刀魚汁面。每年到了清明前半個月,只消門口掛出“時令佳品刀魚汁面”的牌子,便引得一干老食客紛至沓來。
好吃如我者,自然不會錯過這春日的至味。買好了票,坐在“老半齋”陳舊的店堂內(nèi),熟悉的味道,滿心的期待。
刀魚汁面,其實有個確切的名稱——刀魚汁煨面。刀魚之珍貴,一在于量極少,隨著長江水資源富營養(yǎng)化,長江刀魚已瀕臨滅絕,每年都在漲價,如今都趕上黃金了;二是供應時間短,佳期也就3月中旬至清明前的兩個星期時間,過了這段時間,也就成了明日黃花。清明前的刀魚堪稱人間美味,肉汁鮮美,細嫩如滑,不是其它鮮美所能比擬的。要品嘗原汁原味的長江刀魚,首推的做法當然是清蒸,鮮美無匹,讓人不忍棄箸。只是刀魚固美,憾于多刺,稍弄不巧便會卡人喉嚨,令人望而生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刀魚繁衍最盛的鎮(zhèn)江、揚州一帶,明代的官僚和鹽商實施“變法”,他們讓廚師變幻出沒有魚刺的刀魚吃法——將時令新鮮的小刀魚蒸熟去骨,包上紗布放入鍋里,將其熬成汁;再以刀魚汁煨面,雖不見刀魚,但魚的精華早已煨入面里了。
如今的刀魚汁煨面,制作工藝和明代時已不盡相同。老半齋的廚師在這碗面上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先將新鮮刀魚宰殺后入油鍋,加蔥姜反復炒至魚松狀,盛起放入紗布袋中,復入鍋內(nèi),與雞腳、豬骨等用老火熬成膠質高湯。待湯汁稠濃呈奶白色時,撈去骨刺、魚渣和豬骨等,湯汁用篩子過一下,放入黃酒、鹽、胡椒粉等調料,燒開后把面條煮熟,盛在碗內(nèi),加刀魚汁上桌。
由于刀魚汁面是現(xiàn)做的,因此要吃到口得有耐心。在等了很長時間后,一碗標準的上海面終于端到面前:圓潤的白瓷碗內(nèi),潔白如玉的面條紋絲不亂地碼放在中央,整齊得就像古典美女剛剛用蘸了桂花油的梳子理過的頭發(fā),恰似吳儂軟語般細膩溫柔。清清軟軟的面上無任何澆頭,濃得發(fā)稠的湯水,帶著將要凝固的感覺。
一口湯汁入喉,香味首先直沖腦門,而后一股刀魚特有的鮮味便在舌尖四散開來。這股鮮味還真不好形容,總之讓人難以???。它能瞬間沖破你的唇舌,劃過你的喉嚨,最后筆直落入你的胃中!刀魚汁面就是以這樣最質樸的形式釋放了刀魚最難得的精華,讓人鮮到大汗淋漓。
再夾一筷浸在濃稠湯汁里的面條,湯也跟著轉了起來,飄浮著的點點油花像舞蹈演員般在魚湯表面輕輕律動。隨即,便有一股更濃的香味噴薄而出。面條入口,軟糯中摻雜著筋道,毫無堿水味。因面條是“煨”制而成,吸收了魚湯里的精髓,食來格外入味,與魚湯相得益彰。
刀魚汁面當令的時間極短,那塊牌子只在明前掛半個月,晚來者只能望面興嘆。要等來年初春才又出現(xiàn),同樣短暫地掛幾天,復又不見,如此周而復始。然而,用一年的時間來等待這樣一碗讓人魂牽夢繞的面,顯然是值得的,它讓如今的上海人,在悠嘬細品間,留存了一口對“長江第一鮮”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