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陵對市民開放過。基主是亡國之君明崇禎帝朱由檢,合葬的有他的皇后周氏、皇貴妃田氏。朱由檢吊死在煤山。說他是亡國君主,他自己不認可,后人也覺得他冤。他當入明君之列,自稱手下多是亡國之臣。清順治帝說他不善用人。崇禎帝到死都不知被清用了反間計,鐠殺了袁崇煥。明亡的大局早在他登極之前就已成定數(shù)了。
尋找思陵費了點兒勁,它的位置在十三陵陵域內(nèi)有點兒偏,在盆地的西南角,和其他十二陵不搭群兒。其他十二陵不是人為的扎堆,分布的格局不排除其余十一陵有依照祖陵也就是長陵的位置大體不離左右選陵址的成分,但主要還是依據(jù)風水,是受風水理論牽制的自然形成,有九陵大體依長陡分布在一條依山形成的西北一東南斜線上,而昭陵和定陵雖沒有在這條線上,但與永陵和德陵有一個依總神道形成的對稱關系,且離長陵都不遠。它們是在大山深處盆地邊緣依山偎麓的人際罕至處,野,因野反而好找。思陵處在環(huán)山盆地的那個邊角,人氣兒越來越旺,人氣兒一旺就漸被人居湮沒反而不好找了。不管別人怎么看,反正我是這么想的。離開德陵去那里時天色已漸入黃昏,光線變暗,心里有點起急。我們一行5人中最明白的也只是知道思陵的大體方位,眼瞅著臨近昌平西環(huán)島,心里就更急,心想思陵會離長陵這么遠嗎?特區(qū)的同志力主我們不去,說已侶點多了,管理員已經(jīng)下班1個小時了,不會理我們的。我們卻固執(zhí)著,說,哪怕就在外面看上一眼呢。強烈的想看看思陵的愿望是因為這是明王朝最后一個皇帝的陵?下令埋葬他的都是他的敵人?越急越亂,拐進了康陵園路口,扎進了山根下的村子里,從村際的土道上扎到山窩里扎得再沒了車可走的路才悟到走岔了道。向村人打聽著退回到京張路上,再退回一個路口又扎進去,越扎越慌,路前路旁到處青蔥蔥的一片,沿村里的老路看哪兒都像又哪兒都不像,心里一點底兒都沒有。差一點又拐錯了彎,過了一個坐落在三岔路口被山包上的綠嶂圍成的小盆地似的村子,向右沿道拐上了一座山包,看到了山包上有了被雷劈的松樹才踏實了。思陵到了。特區(qū)同志說過,思陵這地方特怪,雷專劈這里的松樹,把松樹削得大部分都沒有了腦袋。松樹在帝陵是龍的象征,遍身鱗紋。崇禎帝真是倒霉催的,死后幾百年了老天還跟他過不去。
傍著陵墻,拐到山包上把車停在陵門口,那感覺就像面對著一座大莊園。陵門前有一通漢白玉石碑,看著顯得單薄,沒太在意。個高的就站在一塊石塊上向里望,看著一米八幾的同伴那種艱難翹首的樣子,我心灰意懶。還好,陵園里有人,而且知道我們要來。一直在等著?喜出望外哦!
思陵是妃子墳改建的。崇禎帝生前選過陵址,據(jù)說在天壽山陵域內(nèi)已選不出吉壤,吉壤在其外,薊州鳳臺山,即清東陵一帶。那里雖是吉地,但治陵起工的吉日卻是在甲申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之后。李自成率農(nóng)民軍攻下北京城崇禎自殺恰是崇禎十七年的三月十八日,那片吉壤為清王朝的帝王所用,根本與他無緣。是風水師看出了天意而且算準了明亡的時間還是后人杜撰了崇禎選陵的故事?思陵作為帝陵真是慘,沒有崇偉的明樓,沒有舉樓的方城,殿也是沒有的。殿曾有過,明樓也有過,但都不是明帝陵的規(guī)制,李自成是將他草草下葬的,清順治帝為籠絡人心,改妃陵為帝陵,取名思,下旨按帝陵改建增建陵園,可誰又肯用心呢?建得草率毀得也快。到乾隆朝,除修葺又提升了一下規(guī)格,有的加高有的擴建,城臺明樓都有了,寶城城墻卻是單墻,城臺上的明樓又豈可與明建明帝陵相比?自然的風剝雨蝕加上盜墓賊的活躍,這后追的明帝陵還能有什么?荒草掩著的殿基很小,殿基后的陵冢離得很近,陵前的建筑就像現(xiàn)代的哪位富戶的大墳,方城只有一道單墻,墻正中有一個可登的小規(guī)模的方臺??刹輩仓械氖﹨s奇,和哪座帝陵的石供都不一樣,從藝術的角度上說不是遜于眾帝陵的石五供,而是奇秀于那些石五供。它的石座矮,沒有雄霸威嚴的氣魄,白白的,如雪如芒,前后兩套,前面的一套五個獨立的器件,正中的香爐方鼎形,左右各一燭臺,最兩邊是石花瓶。后面的一套,高高的石供案上五個花盤,盤上雕橘,雕柿,雕石榴、壽桃、佛手。供案和器皿通體花紋,造型講究,雕工極細,只有懂得古紋圖古案器的人才能解讀,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只覺得有一種秀雅莊嚴的美,美得有點讓人回腸蕩氣。特別有意思的是前五供那兩個人高的大燭臺臺腹四面雕著人物故事,只知道是故事,卻參不透故事出于何典,人物雕的都是誰,在干什么,反正是才子佳人一類。由于有了石供上的石雕,上到單墻城臺上的石碑處看石碑時就格外仔細了。果然不負眾望,碑座上,先看到的是左右兩面母獅小獅的圖案,母獅的神態(tài)有點沉重,陰郁著臉,小獅卻活潑生動,或戲珠狀,或吸乳狀;正面雕五龍,后面雕五麒麟。說是麒麟,不過是身披鎧甲的五獸,有的是象,有的是鹿……五獸形神不一,蹄子也有差別,一獸一個樣,同是鹿形,本應只是個頭大小的差別,細辨,角和蹄子卻完全異類了。思陵的石雕在十三陵帝陵中是很另類的。石碑是清順治皇帝敕建的,屬于清代作品,上面有大學士金之俊奉敕撰寫的碑文。這位大學士,寫文時大概是很尷尬的,皇上讓寫,不得不寫,為亡國之君撰碑文,不能說好話,也不能說壞話,說什么,怎么說?他最終說出來的話挺有意思:與治同道,沒有不興的;與亂同事,沒有不亡的。崇禎失天下,有原因,不是一般亡國之君可比。順治帝研究過明史,說過這樣的話:崇禎尚為孜孜求治之主,只是任用不當,卒致寇亂,身殉社稷。
給崇禎做評價,是史學家們的事。我們想知道的,是那石五供究竟怎么回事,是崇禎占了田貴妃的便宜?李自成作為反明領袖,對崇禎帝已是厚待了。他總不能花重金去為崇禎皇帝選地造一座皇陵吧?自己的事還顧不過來呢。清順帝也不會給崇禎過厚的隆恩,改妃墳為帝陵,建殿宇樓臺,還能怎么樣!石供是明作品還是清作品,從分析崇禎入葬史大概很難分析出來,只有存疑,只有欣賞,那真是難得的藝術品,國寶。為思陵石刻藝術興奮著,也聽到了一個故事,說是一個土匪頭子盜思陵,盜后不幾天就被部下殺了。那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事。十三陵,被盜過且盜成功的帝陵,大概只有思陵一座。
游走未開放的明帝陵時,遭遇了幾撥開著車拉家?guī)Э诘挠巍耙傲辍钡娜恕R傲甑拈_放有諸多的艱難,不是說想開放就能開放的。保護文物是第一緊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