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嶺
[摘要]城市電影中的武漢影像沒有從正面表現(xiàn)城市的光怪陸離,而是越過上層生活的浮華、深入底層生活,營造漢味特色的意象,以一種真正的關注現(xiàn)實的立場去發(fā)現(xiàn)、去揭示我們當下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在審美取向上改變了當前對底層社會、邊緣個體的關照不足的情況,也改變了現(xiàn)今趨于視覺狂歡和返歸感官愉悅的時尚趣味,對更多的生命個體予以關注和表現(xiàn)。在這些影片中往往是現(xiàn)代文明、市民文化精神與地域特色以多種變奏的形式并存.以進一步擴大城市電影創(chuàng)作視域。
[關鍵詞]武漢影像 市民文化精神 意象
[項目基金]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4年度開放基金項目《城市電影的鏡像書寫與審美研究——兼論武漢影像的地方韻味》,項目編號是2014806
伴隨著開放后經(jīng)濟日益高速發(fā)展,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城市電影經(jīng)歷了相應的演變與發(fā)展。影像中的城市呈現(xiàn)出的審美意義和功能不斷遷徙、變化和豐富。法國地理學家潘什梅爾說過,“城市既是一個景觀,一片經(jīng)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或勞動中心,也可能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者一個靈魂”。近年來一股摩登、時尚、華麗的城市氣息撲面而來,成為目前城市電影最熱衷呈現(xiàn)的影像特征。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電影文本中,由于不同的表達需求呈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趨向。顯示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意義?!杜髮W生宿舍》、《家事》、《江城夏日》、《頤和園》、《忠誠與背叛》、《人在囧途》、《桃花燦爛》、《萬箭穿心》、《琴動我心》等影片用多變的視角,以豐富的情感體驗,將電影與武漢這座大都市深深地凝結在了一起,在銀幕上鋪天蓋地給我們送來的豪奢、華麗的影像大餐時,卻表現(xiàn)了武漢獨有的都市意象,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漢味風采,平實、熱辣、率直,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顯示出獨特的審美意義。尤其在都市意象營造、城市人心靈空間探微、反映現(xiàn)實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上,都正在不斷地實現(xiàn)著新的審美意趣和意義創(chuàng)造。
城市站在文化的最前沿,也能最先感受和領略到全球最流行、最時尚的元素,理所當然應更易突顯時尚感。那些具有現(xiàn)代性的公共空間和文化符號,Pany,SPA、小資情調(diào)流溢的咖啡館、酒吧,手邊的法文雜志,各式酒會、西服、禮服和LV包包,光鮮亮麗卻生硬冰冷,富貴堂皇而喧囂浮華,這種種都市意象出現(xiàn)在輕松、跳動的氛圍下,卻難掩內(nèi)里的情感危機、浮華的社會本質(zhì)。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城市電影并沒有僅僅展現(xiàn)出一種單一的面貌。以武漢為外景地拍攝的有武漢都市影像的電影,便是以一種對體制更具包容性的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對中國都市本土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迭嬗以及城市中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加以展現(xiàn)和關注,反映出中國都市在發(fā)展中的另一種不同的面向。它們沒有追逐時尚潮流,也尚未展開對景觀都市中潛藏的資本運作的揭露與批判,而是逐漸褪去外在光華,還原主體于都市之中無所皈依的生存體驗,固執(zhí)地為社會底層人群和底層生活狀態(tài)留下了一角守望的天空。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充滿生機的武漢空間影像,已然為各種故事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環(huán)境空間,《萬箭穿心》中擁擠的漢正街、《江城夏日》中長江二橋的倩影、《人在囧途》里人群攢動的長江輪渡、《琴動我心》中萬里長江的夜景、《桃花燦爛》那無限伸展的火車鐵軌……這些都市意象不再是變幻的霓虹燈、車水馬龍的街道、高聳林立的摩天大樓、燈紅酒綠的飯店酒店這些符合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對城市的理解和審美的組成,而是在高層林立的新建筑群中夾雜著破舊衰敗的老房子,江河縱橫的城市身體上并置著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大街和狹窄、雜亂的阡陌小巷,鬧市區(qū)既有在建設中的新起樓盤,還橫亙著好像已經(jīng)荒廢的工企廠房。新舊交替的建筑如同社會轉型期的人類心態(tài),充斥著焦灼和矛盾,在文化與審美向度上喚起主體的集體無意識記憶,正如西方環(huán)境設計理論家凱文·林奇在其著名的作品《都市意象》一書中指出:“都市意象是建立在人對城市的感知基礎上的心靈地圖,代表了現(xiàn)代人對都市的感知、體驗和記憶?!?/p>
武漢水資源豐富,長江東去,漢水西來,江河縱橫,湖港交織,具有江城獨有的魅力。在電影中最常見是長江、東湖等水的意象,滔滔長江穿城而過,有著江漢匯通、漢風楚韻的個性,獨具濱江濱湖的特色,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更賦予武漢兼容并包、靈動通達的品格?!督窍娜铡贰ⅰ短一N爛》、《琴動我心》等都展現(xiàn)過長江的風情?!短一N爛》等片中也閃現(xiàn)過東湖的畫面。影片《桃花燦爛》一開頭,金色夕陽之下,波光粼粼,空闊而洗練,節(jié)奏舒緩的鏡頭緩緩搖上并疊畫出全景鏡頭,矗立的長江大橋橋墩,水上搖晃的小船,細膩而唯美。《琴動我心》江邊的鏡頭不少,主人公陳建一回憶昔日自己演奏鋼琴時的美好情景,獨立江邊,夕陽西下,江水浩瀚秀美,迎微風拂面,任思緒飄飛。夜晚父親找女兒,在江邊碰見。父親痛心指責女兒不好好讀書,玩什么媽媽兒子的“過家家”游戲,那時耳邊就伴隨著陣陣江潮拍打岸邊的響聲。父女倆還幾度在江邊對音樂交換不同心得,臨了,興致勃勃地一起在江邊狂喊,曾經(jīng)隔閡的父女倆開始了解和靠近對方,最終獲得親情和解。
由此觀之,從影像視覺呈現(xiàn)上看,都市意象是在一個網(wǎng)狀的現(xiàn)代都市空間當中展開的,并裹挾和整合著個體和群體的人對都市的感知、經(jīng)驗與記憶;而且在眾多的城市電影里,能讓人深深記住的,不是那種商業(yè)繁華的表象,而是深度反映城市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人文積淀以及歷史文化的城市本質(zhì)。當它們被當代電影所捕捉和拼接時,即可成了為電影觀眾提供理解都市的媒介。因此都市意象的營造不僅是視覺文化時代影視媒體視覺性的突出標識,也是對藝術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訴求。
都市意象的營造,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心理空間的生產(chǎn),同時標識著城市生命主體的主要精神癥候。如伊利爾·沙里寧所言,“城市問題基本上是關心人的性質(zhì)的”。人的形象是城市形象最為核心的部分。生活在城市空間的人們正接受著前所未有的文化的沖擊和變革帶來的震蕩。個體在外界的觀念、文化、制度等環(huán)境的包圍下無處可逃。“城市人是復雜的……他們的組成是形形色色的,是大都市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在都市的江洋中他們都有一種漂泊感”。這種令人困惑的感覺首先表現(xiàn)為個體的情感危機。物質(zhì)至上的冷漠,居無定所的游蕩,階級與地位的落差,人與人之間的不可溝通,是現(xiàn)代化都市的癥候群。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歸宿,但生活信念的缺失導致未來成為一個毫無意義的詞匯,人在為了生活而生活。于是,電影中的都市人不再是模式化、整體化的外在表達,而轉為個人話語的敘述,個人情感、經(jīng)歷和煩惱這些內(nèi)在悸動的傳遞。
不同的城市空間,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空間的定位與認同,每一種城市形象并不孤立地存在于影片中,它在塑造城市本身之外,也擔負起影片人物主體寄存的平臺責任。電影中的武漢城市,光鮮亮麗的城市生活表象仍然難掩底層生活的滄桑悲涼。都市社會的小人物們也都始終處在各種各樣的困境的中心,《桃花燦爛》里家庭的貧困和父母不和,造就陸粞的急功近利,為了當個小隊長,放棄考大學。氣得星兒罵他鼠目寸光。但他痛楚地說“我什么都沒有,連像樣的家都沒有?!庇捌度f箭穿心》顯然不是象《非常勿擾》這樣用來滿足賀歲熱鬧的,李寶莉的生活里,有不屈不撓的生存意志,也有無可奈何的命運嗟嘆。丈夫的自殺,兒子的恨意,生活的艱辛,都無情地沖擊著一個嘴狠心軟的女人?!督窍娜铡防锏睦细赣H痛苦不堪的尋子旅途,想見兒子而終不得;兒子學勤其實早因被卷入到碰瓷事件里而遭遇到突如其來的死亡之中。
城市人生活中充滿了機遇、陷阱、夢想、失落和希望,《琴動我心》里父親自認自己是“被藝術玩殘的廢人”。遭遇火災后,恰逢女兒到父親這兒度假,父親就想把女兒趕回前妻那兒,并厲聲喝止女兒用自己的鋼琴彈奏流行音樂,認為不能用鋼琴“彈這種垃圾玩意啊”,他們的每一種表達往往帶有無可名狀的怨氣和傷心,以至于對彼此的感情,卻深藏不露,要經(jīng)過幾個曲折才能悄悄地穿透表達的層面。因此把握都市人這種表里涵義存在巨大差距的狀態(tài)便是現(xiàn)代都市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父親落魄后不停地喝酒,手都顫抖了,心也有障礙了,常常手觸到琴了,卻沒辦法彈下去。疏離的父女倆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磨合,逐漸理解對方,受傷的關系逐漸得到修補。后來,父親被女兒“為快樂彈琴的想法”所打動,最終也不喝酒了,在賽場上,實現(xiàn)了女兒所希望的“父親會親手再為我彈琴”的夢想,決賽中父女倆四手聯(lián)彈,達成了幸福的美好夢想。城市是一個不斷有故事發(fā)生的地方,而這些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有夢想與希冀。在《琴動我心》的世界中,導演尋找人最初的夢想,抒發(fā)現(xiàn)代都市人難以表達的復雜情感,是對電影主體一次人性化的拓展。
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無法簡單地用道德尺子做一種是非評判,沒有極致的好,也沒有極端的壞,人性的復雜和豐滿符合現(xiàn)代影像人物塑造的規(guī)律。不過李寶莉們也罷,陳建一們也罷,并沒有因為處境艱難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雖仍然掙扎地生活在社會底層,但依舊拼命地去追求自己應得的一份個人幸福,無論是否成功。其實,這正是那些處在邊緣的人們最值得推重的地方。這是對生命潛藏的熱情和親朋相互關愛帶來的信念。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常常在這類題材的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不可否認,亦彰顯出武漢九省通衢的通達與豁然,顯示出這個城市獨有的城市身份與城市個性。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獨特性,城市人口的生存狀況也有很大差異。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的武漢,有過人來船往的水上貿(mào)易,矗立著堅固的租界洋樓,如今也有亭臺樓閣的韻味、酒樓商場的熙熙攘攘,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辦公樓、學校、公寓、餐廳等現(xiàn)代的城市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與忙亂的都市生活相互呼應,繁華背后更多的是以市民文化為主的底層生活,這些特點被善于觀察的導演所察覺,以平視的溫和態(tài)度走進平民的世界,書寫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探測平民的情感溫度,對生活的理性審視轉變?yōu)閷κ浪椎钠届o觀望。
從《萬箭穿心》可以窺見,創(chuàng)作者們將目光鎖定在武漢城,以底層平民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邊緣人”的目光來探究城市。做扁擔的李寶莉不可能心態(tài)平和地穿梭于城市中心,只能以狹窄的巷道、偏僻的街角、簡陋的客房來掩蓋自我在前景茫茫下的內(nèi)心無助。美國學者羅伯特·艾倫和道格拉斯·戈梅里曾說,“電影的影像和聲音,主題與故事都是從它們的社會環(huán)境中派生出來的”,“影片是社會的再現(xiàn),盡管這種再現(xiàn)是間接的、隱晦的”。父親的自私與猥瑣,家庭的困窘與紛爭,一無所有的環(huán)境,造就《桃花燦爛》里陸粞的過度自尊與自卑,急功近利,短視盲目,結果與心愛的人失之交臂。電影影像就是要將這些困厄、悲傷、矛盾、危機、隱痛的都市狀態(tài)統(tǒng)統(tǒng)揭示出來。
事實上,當代中國電影的流變與發(fā)展過程一直籠罩著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規(guī)訓情結,但對都市現(xiàn)實底層生活的關注與民間化的審美表現(xiàn)不足,而武漢影像的電影與都市化進程中平民多元化的人性訴求產(chǎn)生了廣泛的對應性,恰好彌補了這些不足。例如,《江城夏日》中,尋子之旅這個核心的故事發(fā)生在武漢,鏡頭主要穿梭于城市在拆遷和重建過程中產(chǎn)生的廢棄工廠和狹小街角,只有父親在女兒和她的男朋友的陪同下游覽長江大橋的時候,我們才得以隱約看到高樓林立的都市風貌。這種平民表達是普通民眾獨特的享受空間,人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熟悉生活,體悟到自己的熟悉情感。
武漢最鮮明的特質(zhì)是市民精神,小市民生活中的蕓蕓眾生、世俗民情成為審美特征。創(chuàng)作者積累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底蘊與平凡情感的熱烈噴發(fā),探幽發(fā)微地抒寫都市市民的生態(tài)和心態(tài)。勾畫新的現(xiàn)實生活和文化形態(tài)所引起的人際關系、心理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深得武漢獨有的市民文化的底蘊,是對現(xiàn)代文化的一種新的思考和體現(xiàn)。
城市不僅是電影的拍攝地和大背景,更是電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電影是透視城市發(fā)展的一個微型窗口,它記錄并反映了城市的發(fā)展狀態(tài),不僅要注視到城市的繁華綺麗處,也要深入落寞角落里,在滄桑多變中塑造出真實可信、壓抑著的的底層武漢形象,并帶著觀眾去洞察特定時空下城市的特殊魅力。不過,對走向國際化,處于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武漢,在今后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應采取更為積極的關注態(tài)度,呈現(xiàn)其多個側影,多種面貌。如此才可以展現(xiàn)出更加豐富、多樣的武漢風情和更加深厚、獨特的城市文化。
[1]朱華:《城市發(fā)展人文價值不可忽視》,《經(jīng)濟參考報》2001年12月19日
[2][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頁
[3]楊遠嬰等:《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頁
[4]羅伯特·艾倫、道格拉斯·戈梅里:《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頁
(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