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個體對身心各類應激源產生的消極反應,會引起心理狀態(tài)的失調發(fā)生心理障礙甚至引發(fā)精神失常,同時心理危機具有突發(fā)性和發(fā)展性。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教務隊伍的重要力量,在掌握各類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機干預技能方法,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對象、應激源、心理危機特征及防范措施的探討,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 心理危機 歸因 干預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1大學生心理危機多發(fā)群體分析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由于突發(fā)的重大生活事件或持久性的心理矛盾、沖突引起的一種消極應激狀態(tài),這種嚴重的心理失調會引起困惑學生的精神壓力并能夠引發(fā)一系列的危機行為。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是由內部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和外部社會環(huán)境刺激過強的共同作用結果。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是由于個體身體和心理原本已適應的平衡被打破,且個體身體和心理產生消極的應激反應,如過度焦慮、精神緊繃甚至產生幻覺等,嚴重狀況會伴隨過激行為。
大學生心理危機多發(fā)對象按照應激源的性質可以分為兩類個體層面和群體層面。
1.1個體人格及原生家庭偏常
個體成長環(huán)境尤其是童年時期家庭氛圍對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和人格、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原生家庭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是個體社會規(guī)則建立和習慣形成的載體。缺乏生活目標、情緒管理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常常受到原生家庭陪伴著的影響,獨裁型、溺愛型或者懲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剝奪了個體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導致個體在應激反應中易陷入困境。
1.2典型性易多發(fā)群體
大學生心理危機多發(fā)群體類型,除了上述個體層面,大學在校生中幾類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群體,包括家庭困難、學業(yè)困難、社交困難及重大創(chuàng)傷性事件等。家庭經濟困難引發(fā)的焦慮、自卑等,會導致學生社會交往被動,甚至有些同學缺乏清晰的社會判斷能力,由于經濟困難走上“校園貸”道路。在校生學習壓力來自于學生自身、朋輩、老師、家長等,有些在意外界評價的學生可能由于學業(yè)困難導致心理危機。大學生心理危機觸發(fā)點常常來自于寢室矛盾、社交障礙等,在群體生活中良好的情緒管理和必要的社交技巧是避免心理沖突和危機的必要條件。重大創(chuàng)傷事件對于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危機現(xiàn)象常常發(fā)生,這類負性事件作為精神性壓力源很可能導致自殺率很高的抑郁癥。這些類型的學生需要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留心觀察,進行重點關注。
2大學生心理危機歸因
對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危機,防范及處理方式會有很大的差別。了解心理危機的成因對于危機防范和干預具有指導性作用。根據引發(fā)心理危機的應激源性質,可以將心理危機產生原因分為下列幾類:
2.1特殊人格特質
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先天遺傳及后天環(huán)境都會使個體的心理個行為產生固定的行為模式。人格是個人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其中情緒性人格特質會導致行為易沖動,導致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2.2不合理認知
個體在遭遇突發(fā)事件或者負性應激事件后,并不一定就會導致心理危機,只有在個體不能夠用做好自我心理平衡時才會導致危機。個體對所遭遇情境的認知、理解和主觀評價才是引起心理危機的根本原因。
2.3社會支持系統(tǒng)匱乏
在校大學生處于學校這個社會化的載體內,需要時不時的和各類群體打交道,建立穩(wěn)定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對于舒緩突發(fā)事件帶來的壓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社會支持系統(tǒng)匱乏。
2.4家族精神病史
盡管絕大多數的精神病患者并沒有遺傳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精神病有遺傳的可能性。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務必需要排摸學生家族精神病史,對潛在危機進行防范。
2.5適應性障礙
皮亞杰認為,認知發(fā)展的本質是適應,適應需要個體對新的環(huán)境進行同化、順應和獲得平衡。很多剛步入大一的學生會發(fā)生適應性障礙,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大學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與高中截然不同,有些同學會迷失了方向,甚至會發(fā)生退行。
2.6發(fā)展性障礙
此處的發(fā)展性障礙指大學生心智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在校大學生處于思維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很多學生的思維拘泥于要么正確,要么錯誤,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考慮事情缺乏辯證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因此處理應激事件時易引起心理危機。
2.7社會環(huán)境壓力
個體要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同時個體能夠通過心理調適對社會環(huán)境產生相互影響。在校大學生心理危機高發(fā)期在臨近畢業(yè)一年,這個階段,他們有職業(yè)生涯決策的壓力、經濟壓力、學業(yè)壓力等,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沖突及危機事件多發(fā)。
2.8創(chuàng)傷性事件
社會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類生活事件,創(chuàng)傷性事件就是其中一類。創(chuàng)傷性事件會給個體帶來巨大精神壓力且容易情景再現(xiàn),且長時間不能恢復心理平衡,在心理調適失敗后易出現(xiàn)心理危機。
3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特征
3.1普遍存在
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極其常見,偏差的應激反應導致心理問題,進而引起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日常生活中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的表現(xiàn),這類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有些學生在經歷心理危機后及時的尋求幫助或者進行合適的情緒宣泄,通過危機事件獲得了成長。但是也有部分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是在個體面對應激源的作用力時,心理調節(jié)機制沒有很好啟動而導致心理與生理的失衡。
3.2癥狀復雜多樣
引起心理危機的原因復雜多樣,導致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形式也千變萬化。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輔導員需要覺察各類異常狀況,對心理危機事件進行防范。
3.3難以一次解決
相對于非心理危機事件,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常常是有復雜原因在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想要改變學生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危機事件的誘因常常會使學生強迫性回憶,情境重現(xiàn),這對于危機干預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
4輔導員工作中心理危機預警、防范、干預
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需要及時察覺學生暴露出來的痛苦、焦慮等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了解學生心理狀況,掌握心理危機干預及處理方式、方法、流程,在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1早期預測與危機預警
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會給學生本人、周圍同學以及家庭帶來重大的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活動的主要場所為學習區(qū)域和生活園區(qū)。思政隊伍成員都要肩負起關心學生的職責,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各類心理失衡;生活園區(qū)設立樓層心理委員及班級心理觀察員,在遇到學生異常行為時及時上報給輔導員及心理導師,及時對相應情況進行判斷、分析和預測,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4.2建立快速反應機制
大學生在發(fā)生心理危機事件后,如果學生得不到及時、準確的社會支持和疏導,原有的心理平衡水平得不到恢復,則可能導致各類心理和精神問題,進而產生自殺或暴力沖突時間。因此,在學生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與快速反應機制對于盡可能減少心理危機對學生的傷害意義重大。心理危機的快速反應機制需要包括危機預警、應急策略、處理計劃、干預方法及危機事件中大學生的自我成長等方面。
5小結
輔導員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預警網絡,保持通暢的危機干預通道。對大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面對苦難和挫折時,應當積極地分析問題,并主動朝著問題根源方向努力來解決問題,對心理危機進行預警和防范。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思政專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名稱為“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編號為SZTS201807。
作者簡介:趙青(1988—),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山東菏澤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講師,專職輔導員、心理老師。
參考文獻
[1] 危求仁.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J].考試周刊,2017(46):38.
[2] 張曉潔.大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3):229-230.
[3] 劉杰,唐海波.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常見認知誤區(qū)[J].課程教育研究,2016(22):246-247.
[4] 裴領霞.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成因及解決途徑[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0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