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澤 曾玲麗 王寶珠
【摘要】本研究對209名幼兒的領地行為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包括領地標記行為、領地防衛(wèi)行為和領地爭奪行為三種類型,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差異;領地防衛(wèi)行為的發(fā)生次數最多;從小班到大班,各類領地行為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趨勢;領地行為在游戲活動中發(fā)生的次數最多,在教學活動中發(fā)生的次數最少;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因類型不同而產生多種不同的后果;教師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應對方式主要分為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和幼兒主導型應對方式兩種類型。建議幼兒園教師辯證認識幼兒在園領地行為,靈活應對幼兒各類在園領地行為,重視發(fā)展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關鍵詞】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發(fā)展特點;教師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8)12-0006-05
領地行為是指個體對某個對象感受到心理占有時的行為表達,〔1〕主要包括領地標記行為和領地防衛(wèi)行為。領地標記行為是指個體建構和向他人傳達其擁有對某個對象的占有權的行為,包括身份導向領地標記行為和控制導向領地標記行為。身份導向領地標記行為是指個體刻意裝飾和改造周圍環(huán)境,并利用能反映自己身份的象征物對某個對象進行標記的行為??刂茖蝾I地標記行為是指個體用符號對某個對象進行標記,不讓他人接近或使用的行為。領地防衛(wèi)行為是指個體維護和重鑄其對某個對象的占有權的行為,包括預先領地防衛(wèi)行為和反應性領地防衛(wèi)行為。預先領地防衛(wèi)行為是指個體通過事先建立不可逾越的邊界來維護自己對某個對象的占有權的行為。反應性領地防衛(wèi)行為是指個體對某個對象的占有權在遭到他人侵犯時所采取的抵御侵犯、重獲占有權的行為。幼兒在園領地行為是指幼兒在幼兒園中對某個對象感受到心理占有時而采取的標記、防衛(wèi)等行為。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幼兒存在多種形式的領地行為,如在自己的凳子上貼卡通貼紙以示占有權,用木凳將自己的活動空間圍起來不讓他人接近或使用等。當前,對幼兒行為的研究多聚焦于攻擊、退縮等問題行為,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發(fā)展特點及教師應對方式,以促進幼兒園教師深入了解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從而更好地應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法,在重慶市某公立幼兒園隨機抽取小、中、大班各2個班,共6個班的209名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小班幼兒70名,男孩35名,女孩35名;中班幼兒62名,男孩26名,女孩36名;大班幼兒77名,男孩43名,女孩34名。同時,研究者隨機抽取8名主班教師作為訪談對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為取樣觀察法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進行研究。行為取樣觀察法是一種研究者以特定事件為觀察標準,不限定觀察時間的觀察方式。幼兒在園領地行為隨時可能發(fā)生,研究者采用行為取樣觀察法可以不受觀察時間的限制,只對符合研究目的的幼兒在園領地行為事件進行觀察記錄。研究者借鑒ABC行為觀察記錄表(A表示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B表示行為發(fā)生的過程,C表示行為發(fā)生后個體的處理方式及所達到的效果),制定了適用于本研究的觀察記錄表,主要包括幼兒性別、所在班級以及領地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形式、過程及產生的后果等內容。然后,研究者對所抽取的幼兒進行了一次預觀察,以檢查和完善觀察記錄表。最后,研究者以幼兒所在班級為單位進行正式觀察,正式觀察以非參與式觀察為主,每個班級觀察一天,共觀察六天。每天的觀察時間是上午8點至12點,下午3點至5點半。觀察內容是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形式、過程及產生的后果等。觀察過程中,研究者盡量不干擾幼兒的自然行為,除非遇到無法明確判斷正在發(fā)生的事件是否為幼兒在園領地行為事件時,研究者才會向幼兒詢問相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研究者進入班級后,不與幼兒園教師及幼兒進行互動,以保證非參與式觀察的客觀性。同時,觀察過程中研究者遵循自愿原則,不強迫幼兒回答任何問題。研究者所獲得的觀察及訪談資料僅用于本研究。
為了解幼兒園教師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看法和態(tài)度,本研究輔以訪談法,對所抽取的幼兒園教師進行訪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您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觀察到幼兒有哪些領地行為?您怎么看待幼兒在園領地行為?您覺得領地行為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哪些影響?您怎么處理幼兒在園領地行為?
研究者以領地行為的概念為標準,根據原始的觀察記錄對所收集到的領地行為事件逐一進行分析,剔除無效行為事件,共獲得64例有效行為事件。研究者以每例行為事件為單位,統(tǒng)計小、中、大班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發(fā)生次數,以做進一步的綜合分析。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發(fā)展特點
1.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分類
對領地行為進行分類主要是為了探討個體對不同對象感受到心理占有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領地行為模式。在觀察過程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除了領地標記行為和領地防衛(wèi)行為外,幼兒還會因為想獲得對某個空間或某件物品的占有權而發(fā)生激烈的爭搶現(xiàn)象,如爭搶一個玩具、擠占同桌的位置以占有更大的空間等。研究者將此類行為定義為領地爭奪行為,即幼兒通過爭搶的方式獲得對某個對象的占有權。由此可見,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存在三種類型,即領地標記行為、領地防衛(wèi)行為和領地爭奪行為。
2.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性別差異
通過對所獲得的有效行為事件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男孩在園領地行為共有39例,女孩在園領地行為共有25例。其中,女孩的領地標記行為略多于男孩(多1例),主要表現(xiàn)為女孩常常在書包上掛自己喜歡的小飾品以示占有權,或在自己的物品上貼卡通貼紙以示占有權。男孩的領地防衛(wèi)行為多于女孩(多10例),主要表現(xiàn)為男孩對玩具的防衛(wèi)性較強,通常不允許他人使用或占有自己先拿到的玩具。男孩的領地爭奪行為也多于女孩(多5例),主要表現(xiàn)為男孩更喜歡爭搶玩具或某個空間,如男孩排隊時經常喜歡爭搶靠近教師的位置??梢?,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差異。女孩在園領地行為多以溫柔、安靜的方式呈現(xiàn),男孩在園領地行為多以外顯、直接、激烈的方式呈現(xiàn),且具有一定的侵略性。這可能是因為男孩往往更加關注統(tǒng)治力而非友誼,〔2〕并且比女孩更喜歡競爭,〔3〕當自己的利益受損時也會比較直接地提出抗議,具有較強的領地占有欲?!?〕
3.幼兒各類在園領地行為的發(fā)展特點
由下表可知,幼兒領地防衛(wèi)行為的發(fā)生次數最多(占68.74%),領地標記行為和領地爭奪行為的發(fā)生次數相對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人類本身就具有領地性,〔5〕而領地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不可侵犯性?!?〕幼兒有較強的領地性,從他們能抓住看得到的物體時,這種意識就已經出現(xiàn)了?!?〕因此,幼兒通常會認為先拿到的玩具或者先占有的地盤就是自己的,至少在游戲的那一小段時間里是屬于自己的,是別人不可侵犯的。
由下圖可知,幼兒領地標記行為從小班到中班緩慢增多,中班以后迅速減少。薩拉里(Salari)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個體缺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控制,就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各種領地行為?!?〕小班幼兒剛到幼兒園時可能會因為對周圍環(huán)境感到陌生,缺乏安全感,怕自己的物品被搶走,所以經常表現(xiàn)出領地標記行為。中班以后,幼兒之間逐漸熟悉起來,對周圍環(huán)境的陌生感也逐漸減少,因此較少表現(xiàn)出領地標記行為。幼兒領地防衛(wèi)行為從小班到中班逐漸減少,到大班時變化相對不明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能力和對行動結果的預期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表現(xiàn)。幼兒領地防衛(wèi)行為之所以呈現(xiàn)出這樣的趨勢,可能是因為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幼兒從自身或他人的行為經驗中習得了協(xié)商的重要性,逐漸學會通過協(xié)商處理領地問題,因此領地防衛(wèi)行為有所減少。幼兒領地爭奪行為從小班到中班逐漸減少,到大班時又逐漸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小班幼兒在初入園時對幼兒園活動規(guī)則還不了解,所以常常會與其他幼兒爭搶玩具或活動空間。隨著對幼兒園活動規(guī)則的不斷了解,幼兒領地爭奪行為會逐漸減少。大班時領地爭奪行為又逐漸增加,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開始出現(xiàn)競爭意識,從而導致領地爭奪行為不斷增加。
(二)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發(fā)生情境
通過對64例有效行為事件的發(fā)生情境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幼兒在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日常生活和過渡環(huán)節(jié)中均會發(fā)生領地行為,且在游戲活動中發(fā)生領地行為的次數最多,有28次,在教學活動中發(fā)生領地行為的次數最少,有6次。劉晶波指出,教師往往認為規(guī)則具有重要價值,幼兒的行為必須符合規(guī)則的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行為要求較為嚴格,幼兒的行為受到規(guī)則的約束,所以較少發(fā)生領地行為。而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受環(huán)境的約束相對較少,活動中相對比較自由,所以常常發(fā)生領地行為。
(三)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產生的后果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領地標記行為較少對他人造成干擾或引發(fā)同伴沖突,產生的后果往往不明顯。
幼兒領地防衛(wèi)行為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發(fā)生的,可能防衛(wèi)成功,也可能防衛(wèi)失敗。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防衛(wèi)成功有三種情況,一是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守住了自己的領地,如當自己的玩具被其他幼兒搶奪后便將剩余玩具搬到另外一個地方,或者將被搶走的玩具再搶回來;二是幼兒通過別人的幫忙守住了自己的領地,如自己的凳子被其他幼兒搬走后,在同伴的幫助下又成功地把凳子搬了回來;三是幼兒通過教師的幫助守住了自己的領地,如當自己的活動空間被其他幼兒占用后,幼兒會去告訴教師,讓教師幫忙解決。防衛(wèi)失敗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的領地被破壞后,幼兒“報復性”地破壞“入侵者”的領地;二是自己的領地被損壞后,幼兒索性毀掉全部領地,發(fā)泄情緒。這兩種情況都極易誘發(fā)同伴沖突,甚至影響幼兒的同伴關系。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領地爭奪行為產生的后果有三種。一是在爭奪過程中一方爭奪成功,另一方爭奪失敗;二是當領地爭奪行為升級成同伴沖突時,引起了教師的注意,教師出面解決;三是領地爭奪的雙方自己商量決定物品和活動空間的歸屬,這可能是因為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10〕開始嘗試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用相對理性的方式處理領地問題。
(四)教師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應對方式
教師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應對方式是指當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升級成同伴沖突時教師所表現(xiàn)出的處理態(tài)度和方法,主要分為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和幼兒主導型應對方式兩種類型。
1.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
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是指當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升級成同伴沖突時,教師立即制止領地行為的繼續(xù)發(fā)生,并與幼兒交流沖突產生的原因,幫助幼兒解決沖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決定著沖突的解決方式。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一方面與教師自身對領地行為的認識有關,如很多教師都認為領地行為是一種消極行為,極易引起同伴沖突,不利于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應及時制止;另一方面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有關,如部分教師認為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強調幼兒間的合作、分享、寬容和謙讓,領地行為違背了這些教育理念,必須及時制止。教師主導型應對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解決了同伴沖突,但也相對忽視了幼兒的主觀感受。例如,在一次閱讀活動中,安安拿出自己帶來的一本故事書開始閱讀,皮皮看到后也想看這本故事書,于是去搶,安安立刻拿著故事書跑開了,可皮皮依然不依不饒地追著安安去搶故事書。教師看見后及時制止了這種行為,并在了解事情經過后告訴安安要學會分享,建議安安和皮皮一起看故事書。安安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教師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關注到了“分享”,相對忽視了安安對自己的領地——故事書的處理權。
2.幼兒主導型應對方式
幼兒主導型應對方式是指當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升級成同伴沖突時,教師將問題的處理權交給幼兒,自己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但當幼兒不能解決時,教師也會出面處理。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認為領地行為雖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一面。領地行為是幼兒自我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應該讓幼兒知道自己有權利維護屬于自己的東西,教師不能一味地制止領地行為。因此,他們在面對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升級成同伴沖突時往往不會主動插手,而是讓幼兒自己去嘗試解決。例如,在游戲活動中,田田特別喜歡自己帶來的玩具,但周周看到后也想玩,可田田不愿意與周周分享自己的玩具。于是,周周去向教師告狀,說田田不愿意與自己分享玩具。但教師并沒有立刻告訴田田讓他分享自己的玩具,而是告訴周周讓他自己去和田田商量,問田田愿不愿意分享,如果田田實在不愿意分享,也要尊重田田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尊重了田田的領地行為,也讓周周明白了他人可以決定自己領地的使用權,不一定所有物品都必須分享,要學會尊重他人的領地。
三、討論與建議
(一)辯證認識幼兒在園領地行為
本研究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標記自己的物品、空間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梢?,領地行為也有積極的一面。幼兒園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領地行為只是一種消極行為,容易誘發(fā)同伴沖突,影響幼兒的同伴關系,應該及時制止,而是應該認識到不同類型的領地行為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些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該辯證認識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如教師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記錄幼兒領地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經過和產生的結果,從而對領地行為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可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各自對領地行為的看法及應對方式,從而全面認識幼兒在園領地行為。
(二)靈活應對幼兒各類在園領地行為
在辯證認識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的基礎上,幼兒園教師不能一味制止領地行為的發(fā)生,而是可以依據領地行為的類型、發(fā)生的情境及可能帶來的后果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靈活應對幼兒各類在園領地行為。對于幼兒領地標記行為,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在自己的凳子、收納箱上貼卡通貼紙或幫助幼兒在相應物品上寫上名字,標記自己的領地,減少物品被其他幼兒錯拿的可能性,從而降低沖突發(fā)生的可能性。對于幼兒領地防衛(wèi)行為,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幼兒明白每個人對自己的領地都擁有保護權和使用權,不一定要分享,而當自己的領地受到侵犯時,可以進行維護,但要注意方式。對于幼兒領地爭奪行為,教師可以通過向幼兒講明活動規(guī)則等方式,讓幼兒嘗試反思自己的行為,學習協(xié)商解決問題。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游戲活動中幼兒在園領地行為發(fā)生的次數最多。這可能是因為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受環(huán)境的約束較少,也可能是因為幼兒園提供的玩具數量、活動空間不足。幼兒園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游戲情境給幼兒講解游戲活動的規(guī)則,引導幼兒學會自覺遵守規(guī)則。幼兒園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活動空間,以減少因爭搶引發(fā)的同伴沖突。
(三)重視發(fā)展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個體在無外界監(jiān)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遵守規(guī)則,延遲滿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1〕幼兒自我控制能力是協(xié)調與他人關系的基礎,〔12〕對緩解幼兒間的同伴沖突具有重要作用。幼兒在園領地行為常常引發(fā)同伴沖突。幼兒園教師應當重視發(fā)展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從而幫助幼兒減少因領地行為引發(fā)的同伴沖突。已有研究表明,游戲是培養(yǎng)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途徑(但菲、楊麗珠、馮璐,2005)。教師可在游戲活動中運用多種方式增強幼兒對玩具、活動空間等的延遲滿足能力,從而幫助幼兒發(fā)展自我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
〔1〕BROWN G,LAWRENCE T B,ROBINSON S L.Territoriality?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577-594.
〔2〕ROSE A J,RUDOLPH K D.A review of sex differences in peer relationship processes:Potential trade-offs for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girls and boy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98-131.
〔3〕FABES R A,MARTIN C L,HANISH L D.Young childrens play qualities in same-,other-,and mixed-sex peer groups〔J〕.Child Development,2003,(3):921-932.
〔4〕DR G WILLIAM? MERCER,BENJAMIN? M?? L.Spatial behavior of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in double-occupany residence rooms:An inventory of effect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0,(1):32-44.
〔5〕SACK R D.Human territoriality:Its theory and history〔J〕.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1986,(1):103.
〔6〕ANDERSON? J.The territorial? imperative〔J〕.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1988,(6):1121.
〔7〕伯特蘭·羅素.教育與美好生活〔M〕.張鑫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0.
〔8〕SALARI??? S,BROWN??? B,EATON???? J.Conflicts,friendship cliques and territorial displays in senior center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06,(3):237-252.
〔9〕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28.
〔10〕楊麗珠,宋輝.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發(fā)展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51-56.
〔11〕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2-115.
〔12〕楊麗珠,王江洋.兒童4歲時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對其9歲時學校社會交往能力預期的追蹤〔J〕.心理學報,2007,(4):668-67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and Solutions for Teachers
Yang Ze, Zeng Lingli, Wang Baozhu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e authors studied 209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and found: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includes three types: marking, defending, and fighting; gender difference is obvious; defending occurs most frequently; forms of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change with their age; territorial behavior takes place most frequently in play while much less tim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different types of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brings different results; to deal with it, teachers mainly have two methods: teacher oriented and children orien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treat 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professionally, deal with it flexibly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control ability.
【Keywords】childrens territorial behavior in kindergarte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olutions for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