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聰
【摘要】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它的本質就是達成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有效交際,促成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要積極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翻譯的作用特別是“譯出”翻譯不容忽視,本文以《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三篇文章為例,從順應論的角度分析譯者的“譯出”翻譯策略,探究翻譯過程中的策略選擇。
【關鍵詞】中國文化;翻譯策略;譯出;順應論
引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然而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和欠缺。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它的本質就是達成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有效交際,促成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所以積極地對中國文化進行“譯出”,有利于促進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增進外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以中國文化精髓為主線,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目的是提高學生用德語講述和詮釋中國文化的能力,促進中德文化雙向交流。在“順應論”的框架內,翻譯是一個在源語的語境和語言結構之間做出動態(tài)的順應過程。筆者選取了本書的三篇文章,聚焦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國的飲酒文化及中國的“關系”問題,擬運用順應論的視角對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
一、“譯出”翻譯
20世紀70年代以來,翻譯學界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風景線: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即翻譯從重視語言的轉換轉向重視文化的轉換。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譯者在翻譯時則需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識。而“譯出”與“譯人”不同,“譯出”與“譯人”雖然都需要理解源文,表達譯文,但是“譯人”難的是理解源文,而表達相對容易,“譯出”最難的是表達自然。
對于《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的翻譯,譯者如何根據(jù)對源語語言、文化語境及文化內涵的解碼,通過順應目的語語言、語境及語言使用習慣等來解碼,既保留源文文化特色,又能夠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的譯文,這是筆者接下來要探究的譯者所使用的翻譯策略。
二、順應論與翻譯
順應論(Adaptation Theory)是國際語用學協(xié)會秘書長耶夫·維索爾倫(Verschueren)在其《語用學新解》一書中提出的,其為研究語言運用提供了新的視角。Verschueren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選擇語言動態(tài)順應語境的過程。順應論強調: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部與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順應性是語言使用過程的核心,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要做出動態(tài)順應。翻譯過程實質上就是譯者對原文和譯文不斷進行動態(tài)順應的過程。順應論中的“語用綜觀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框架,為系統(tǒng)地研究翻譯指明了方向。
三、《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翻譯策略分析
作為一本教材用書,譯者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用德語講述和詮釋中國文化的能力,促進中德文化雙向交流。所以,在翻譯時譯者不能忽視目的語讀者心理世界在語言與文化中的體現(xiàn),還要兼顧源語與目標語讀者的心理世界,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傳輸。筆者選取了本書中的三篇文章作為語料,譯者主要采用文獻型翻譯策略即直譯和音譯,輔之以文內嵌入式解釋和文外補充式解釋,除此之外有少數(shù)的意譯。
(一)直譯
直譯包括逐字翻譯和根據(jù)字面意思直譯,例如譯文中介紹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提到了少數(shù)民族的節(jié)日“das Wasserfestbei denDai,das Fackelfest der Yi…und das Erntefest bei denTibetern”。這里譯者基本上都是采取了逐字翻譯,如潑水節(jié)、火把節(jié)和收獲節(jié),這種逐字翻譯既保留了源文的語言形式,且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因為根據(jù)字面意思,目的語讀者容易對這種節(jié)日有一定的概念。
又例如譯者將年夜飯直譯為“Silvester-Essen”,走親訪友直譯為“geht zu Bekannten und Freunden ZUlTINeujahrsbesuch”,甚至在引用李白的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睍r,也采用了直譯法:“Man hebt den Kopfundblickt ZUlllhellenMond.Man senktdenKopfunddenkt andie Heimat.”很明顯,譯者盡量順應源語語言結構、源語文化特色,目的是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增進對源語文化的了解。
但是直譯是具有局限性的,它僅僅是停留在表層意思,而不能將源語文化深層的含義表達出來,不利于目的語讀者了解源語文化,所以譯者在直譯時,會加入相應的解釋,包括文內嵌入式解釋和文外補充式解釋。例如譯者對中國節(jié)日命名時,都會在括號內加入補充式解釋:“Diegesetzlichen Feiertage in China sind das Neujahr(1.Januar),das Friahlingsfest rdas Neujahr nach dem Mondkalender,dreiTage Urlaub im ganzen Land),der Intemationale Frauentag(8.Marz,nur flar Frauen),das Qingming-Fest(5.des 4.Monats),der Internationale Tag der Arbeit(1.Mai),der chinesischeJugendtag(4.Mai,nur ftir Jugend im Alter von 1 5 bis 34),das Drachenbootfest ram 5.Tag des 5.Monats nach demMondkalender),der Internationale Kindertag(1.Juni,nutfurKinder),…”
這種直譯并結合文外補充式解釋的方式使得目的語讀者對節(jié)日的具體內容更加了解,譯者順應了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能力,不僅能將異域文化傳遞給譯文讀者,也順應了源語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除此之外,譯者多使用直譯,也符合本書的目的,使目的語讀者多了解中國文化,所以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特色。
(二)音譯
音譯即將原文中漢語拼音直接引入德語譯文,這種形式為本文譯者所常用,例如:“Danu-Fest der Yao”“DasChunjie”“Qu-Yuan”“Das Qmgdao Bier”等音譯的這種使用,優(yōu)點就是直接地傳遞了源語語言形式及源語國家文化色彩,順應了源語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使得譯文讀者直接地感受到源語文化。但是這種簡單的音譯是有局限的,它不能將語言所包含的真實文化內涵表現(xiàn)出來,有時會超出目的語讀者的認知水平,不利于譯文讀者對源文的理解,所以譯者在本書中大量使用了音譯+文內或者文外補充式解釋的例子。例如“Tangyuan,kleine Kugeln aus Klebreisteig mit einersttSen Fttllung”“Qu Yuan.der in der Periode der streitendenReiche im Staat Chu lebte”“Zong Zi.in Bambusblattereingewickelte Klebreiskl6Be”“der Maotai,chinas bertthmtesteSchnapsmarke"等等,音譯結合文外補充式解釋的例子如"DasChunjie(Frtihlingsfest)”。譯者多采用這種形式,首先是保留源語文化的原汁原味,順應源語的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再者,又能順應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與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認知水平。比如粽子,如果對此不加以解釋,源語讀者都明白,但是目的語讀者對粽子或許沒有概念,如果加上文內嵌入式的解釋,就會更清楚。
(三)意譯
意譯是指根據(jù)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做逐字逐句的翻譯(區(qū)別于“直譯”)。通常在翻譯句子或詞組時使用較多,意譯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xiàn)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應用。
所以當源語的文化特色詞匯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時,譯者便會使用這種翻譯方法,本書的譯者在翻譯時也使用了意譯,下面就舉幾個例子,例如“Frtihlings—Spruchpaare und Neujahrsbilder zur Dekoration”,是指中國的春聯(lián)和新年貼畫,譯者并沒有逐字翻譯,因為很明顯如果直譯,目的語讀者將無法理解春聯(lián)的真正含義,再如“DasFingerknobeln,eine Art Trinkspiel”意思是中國的猜拳,這里德語的字面意思就是手指擲骰子。猜拳屬于中國特有的酒席間助興的游戲,目的語文化中是沒有的,所以如果直譯,不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這里譯者順應了目的語讀者對于源語文化有限的認知能力,選擇一種能為目的語讀者所能理解的翻譯,并且進行解釋,以補足目的語讀者的源語文化背景的缺失。
(四)歸化與異化
這里分析一下譯者歸化與異化策略的選擇。歸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源文的內容。異化(foreigniation)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
本書的譯者,在對中國文化的特色文化與習俗翻譯中,傾向于異化策略,多采用直譯和音譯,既滿足了目的語讀者心理上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也達到了中國文化的傳輸,符合本書想要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
四、《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的“譯出”翻譯策略啟示
筆者選取了《中國文化簡明教程(德語版)》的三篇文章作為語料,用順應論分析了譯者的“譯出”翻譯策略。通過分析,譯者在本書中多采用直譯和音譯并配以文內和文外補充解釋,既保留了源語文化的原汁原味,順應源文的語言結構和文化背景,又能順應目的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目的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認知水平。本書旨在更好地向異國傳播中國文化,所以作為“譯出”翻譯重點在于保留源語的文化特色,才能使異國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中國文化,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因此,譯者傾向于異化策略是非常符合的。
對中國文化的“譯出”,對傳播中國文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譯出”時選擇何種翻譯策略,要考慮到源語文化背景、源語語言特點、目的語語言特點和表達習慣、目的語文化背景及譯文讀者的認知水平等多個因素,對各種要素進行動態(tài)順應和選擇。這種進行不斷動態(tài)順應和選擇的過程,也正是體現(xiàn)了譯者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