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潔 房井思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的古代,游學就是獲取信息、學以致用的最佳途徑。古代的游士,一邊寄情山水,一邊拜師訪友,在游學中實踐著“知行合一”。
孔子是游學鼻祖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歲的孔子帶著弟子們來了一趟說走就走的游學,開啟了中國古人游學之風。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游列國長達14年,足跡遍及衛(wèi)、陳、魯、宋、鄭、蔡、楚諸國。
游學不僅在現(xiàn)當代是高端消費,在古代同樣是奢侈消費。這么多人一路上的食宿,就是一筆不菲的開銷。盤纏從何而來?
《論語·述而》有一句:“自行束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笔侨飧褪?0條干肉。意思是說,只要主動送給我10條干肉的學生,我沒有不給他教誨的。這句話表明,孔子招收學生會收取一定的學費。這些積少成多的學費,就是他外出游學的盤纏來源之一。
孔子在魯國做官的年薪是“俸粟六萬”,這是他的基本工資??鬃訋У茏酉鹊搅诵l(wèi)國,衛(wèi)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魯國的俸祿標準發(fā)給孔子俸粟6萬,但并沒給他什么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
除基本工資,孔子還會得到一些贊助,如魯國大夫季孫氏贈“小米1000鐘”,就是對孔子學說表示贊賞的物質(zhì)獎勵。
靠著微薄的學費、固定的俸祿和別人的額外贊助,孔子帶著盤纏開始周游列國。一路上讀書問道,一邊向諸侯國國君游說,推薦自己的學說;一邊向?qū)W生開壇授課,廣招門徒。游學途中,既有“兩小兒辯日”的趣聞,又有“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的思考。
孔子堪稱中國游學的鼻祖,他踐行著“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男艞l,沿途拜訪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在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將邊游邊學的游學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科舉前后要游學
與現(xiàn)在學生高考后游學放松有點類似,古代學子在科舉考試前后,也會安排一場游學,只不過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是對十年寒窗苦讀的獎勵,后者是為功名利祿辭別父母,遠游拜訪名師。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蘇軾等人,都有豐富的游學經(jīng)歷。
游學在宋朝的士子中風靡一時,國子監(jiān)、太學都是老師和學生愛去的游學之地。宋朝的私學,如果有一個知名老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能招來許多游學士子。
地方官學有田地作為經(jīng)濟來源,專門設(shè)有游學者使用的宿舍。去好的官學,既可以學到知識,又可以交到朋友,住處也不用操心。
眉山人蘇洵,27歲才在老婆的勸導下幡然醒悟,發(fā)奮讀書。盡管天資聰穎,但他第二年匆匆忙忙應(yīng)考,結(jié)果名落孫山。
經(jīng)歷了落第的打擊,蘇洵潛心教導兩個兒子,還帶著蘇軾,蘇轍到京師游學。在熟人的引薦下,他們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到對方的賞識。
嘉二年(1057年),歐陽修擔任主考官,蘇軾、蘇轍兄弟同榜及第,一炮而紅。
像蘇洵這樣用心良苦的游學,大有人在。有的是真心求教,有人是給自己鍍金,還有人想探聽試題,或提前結(jié)下師生之緣,以便在朝堂守望相助。
清朝光緒帝師翁同,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會試中擔任主考官??记?,他的老鄉(xiāng)張謇帶著好友劉可毅前來拜訪。翁同欣賞張謇的才華,有心讓其高中,談天時反復念叨“今日時勢,宜統(tǒng)籌全局”。張謇對這句討論時局的話不以為意,劉可毅卻猜到了暗示的意味,遂將“統(tǒng)籌全局”答在卷中,成為這場考試的頭名。
古人游學帶點啥
古人游學會隨身攜帶哪些東西?干糧當然必不可少,更有甚者,連鍋灶一同帶上。
徐霞客遠游的時候帶著生米,走到哪里就燒火煮飯,自力更生。他這一招,或許來源于孔子。
在那個第三產(chǎn)業(yè)并不發(fā)達的年代,孔子“窮游”還得自備糧食鍋灶。60歲那年,孔子帶著弟子去鄭國,不料與弟子走失。
糧食鍋灶都在弟子那里,孔子饑餓難耐,疲憊不堪。弟子們分頭尋找,直到有個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狗”。
找到孔子后,子貢將鄭國人的嘲諷之語據(jù)實相告。孔子不以為意,反覺得很形象,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條,記載了戰(zhàn)國時著名的論辯家蘇秦遠游的“裝備”:“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負書擔橐……”
由此可見,蘇秦遠游至少帶了這些東西:御寒衣服,黑貂之裘:盤纏,黃金百斤;學習資料,書;收納用具,橐(指口袋)。
沒有銀行卡和手機支付設(shè)備,古人不得不帶上足夠多的盤纏,以備不時之需。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負重。
既然是游學,免不了一路上讀書求學,寫幾篇讀書筆記、旅行見聞。可先秦時候,書本都是笨重的竹簡串連而成,這可比紙質(zhì)書籍重多了。
如果沒有馬車或雇傭一個仆人,就只能自己肩挑背扛,把自己當驢使了。
選自《老年文匯報》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