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范白
它“貴氣”十足,于宋代成為朝廷貢品;它很早便納入專業(yè)文獻推介,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譜——宋朝杜綰所著的《云林石譜》對其記載甚詳,指出其產于“英州洽光、真陽縣之間,石產溪水中”。它在奇石界名望極高,宋朝把它與靈璧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更是清代以來公認的四大園林名石之一。它一身具“皺、透、瘦、漏”之神韻,曾被文人墨客視為摯愛、傾情賦詩。它就是英石。至今,英石文化已有近千年歷史。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辟p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的一門傳統(tǒng)藝術。古老的奇石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奇石名家,歷代文人雅士多與奇石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前兩年美國的一個拍賣會上,一方題為《尊貴的老人》的英石拍出了230萬美元的高價,這方英石應該是近年所見拍賣成交價最高的。石頭尺寸為170cm×19cm×19cm,石身高挑,瘦削清奇,具備英石的“皺、透、瘦、漏”四大觀賞標準。玩家對此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其孤峙清聳的絕世風姿,無石與之媲美,嘆為英石觀止。這方英石是美國已故雕塑藝術家、中國古石收藏家理查德德·羅森布魯姆(Richard Rosenlolum)的舊藏,而在此之前,這個《尊貴的老人》在中國的名字是《正直老頭》。
《正直老頭》相傳最早為明代顧鼎臣的藏石。顧鼎臣是明朝弘治進士,蘇州昆山人,官至吏部尚書。昆山亦產奇石,顧鼎臣的石癖由來已久,一次偶然的機會,顧鼎臣與廣東同僚到嶺南視察,對英石一見鐘情,并買下了一件心儀的石頭,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方《正直老頭》。顧鼎臣把這件石頭帶回京城后,極為珍視,不輕易與人觀賞,偶爾與三五知己,吃茶賞石論道,亦是一樁風雅之事。不料過了不久,有好事者向嘉靖皇帝打了個小報告,說顧鼎臣家里新得了一塊好石。嘉靖皇帝也有此雅癖,聽了之后心里癢癢的,于是便邀請顧鼎臣游園聊天,表示想看看那塊石頭。顧鼎臣知道皇上“看看”的意思,肯定是有去無回的。顧鼎臣想了想,沒有直接拒絕,也沒有說個時間送來。又過了一段時間,皇帝等得不耐煩了,派人催問此事,顧鼎臣回復說此石已經損壞,不敢以次品欺君。皇帝探內情,不久便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抓捕入獄,兩年后顧鼎臣含冤去世。后來得到這方石頭的人因此命名為《正直老頭》,正直,不僅是石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更是顧鼎臣的風骨賦予了它更為深刻的內涵。當然,或許這個故事是后人臆造出來的,顧鼎臣的死未必與這方石頭有直接的關系,只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凸顯他的石癖而已。
四大名石中,只有英石產自嶺南。嶺南的山水素來溫婉多情,往重里說就是萎靡不振,英石的存在似乎是一個意外,它出自廣東的英德,英德的英字,據(jù)考證是因為英德境內的英山而得名。英石,有陽石和陰石之分。陽石露于天,陰石藏于土。大塊的英石一般用作園林,一石成景,著名的有杭州西湖的“縐云峰”、開封大相國寺的“覆云峰”等。小塊的英石則多用作幾案擺設,古人認為“室無石不雅”,可見幾案石在居家的重要作用。明代計成所著《園冶》云:“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幾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倍鴤鹘y(tǒng)意義上的英石,一般是指英石中的陽石。它以奇崛硬朗的身姿,出現(xiàn)在世人的眼中。
賈平凹在《說英石》一文中指出:“英石的名貴在于它的質樸和簡約,在于它整體的氣勢和細節(jié)的奇巧,如車中的‘寶馬,用不著裝飾,只擦拭干凈。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獨特。收藏它,欣賞它,宣傳它,不僅可以糾正時下賞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維護和清正中國石文化精髓的一種責任。”
說到底,英石注重的不僅是外在形態(tài),更重內在氣質。西泠印社社員、誰堂吳汥涌先生《小蓮池》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某日,誰堂購得一方英石,甚是喜愛,先寫了一篇頗具明人風致的小品文《小蓮池記》:
乙未八月之朔,英州石賈黃氏持一石來售,高廣約半尺,質黝潤,間白筋,而厥形甚奇,底平置座,上則數(shù)峰特起作三圍合抱之勢,聳峙嵌崎,復岫回巒,視之如蓮初綻,竟得黃山蓮花峰之仿佛。其右尤為峭拔,體昂而略作俯側,有數(shù)千仞之象。左峰壁立,自巔及麓有一白筋曲折貫通,則懸泉也,磈磈觸激之聲如聞在耳。昔人謂石為山骨,泉又為石骨,此當更得謂之骨矣。后峰稍矮,有小竇嵌空,其形非圓而有白筋縈繞之,則浮云纏綿,蠛阿隱現(xiàn)。石中凹陷作小池狀,可容水半杯,池底高下如岻嶼,近前卷石底以為岸,高僅寸余,亦突怒參差。
黃氏索價八百金,予旋即收歸囊中。憶陶庵有龐公池夜船看月之興,自忖于此小池植綠萍十數(shù)點,則蓮葉田田矣。當孥一小舟,盤桓其中,悄悄冥冥,月淡香清,閑剝蓮子而啖之,亦是幾案間臥游快事也。噫嘻!
“不曉世間何物謂之憂愁”,又豈陶庵獨言哉?
峰作蓮狀,小池復植萍為蓮,遂以“小蓮池”字之。
誰堂更是以“小蓮池館”為新添齋號,以志其事。更遍邀眾師友作畫題詩題跋,從不同的視角,對《小蓮池》作了各種描摹,一時間,《小蓮池》被賦予了更多的故事。誰堂又為朋友們每人治了一方印,做了一本印譜《木瓜集》分贈諸友。通過一方英石引發(fā)的紙上雅集,注定了這方英石必定會以事傳、以人傳、以文傳,毫無疑問,《小蓮池》已躋身當代名石之列。
近年來,在拍賣會上時??梢姷接⑹纳碛?,并且都有不俗的表現(xiàn)。
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一方題為《天柱峰》的宋代英石,以356.5萬元成交。這方英石“石色湛黑,透出青韻,間雜白、黃色石紋理,色澤瑩潤。石壁有穿透之巖洞、縱深之罅谷裂竅,石面滿布皴皺嶙岣,其形如柱倚天,一峰峭豎特起,有直入昂霄之勢”。這方石頭因范成大(1126-1193)《天柱峰》詩而得名:
衡山紫蓋連延處,一峰巉絕擎玉宇。漢家憚遠不能到,寓祭灊山作天柱。
我今臥游長揜關,卻寓此石充灊山。形摹三尺氣萬仞,世間培塿何由攀?
南州山骨孕清淑,乳孽砂床未超俗。神奇都賦小崢嶸,雷雨飛來伴幽獨。
哦詩月明清夜闌,坐看高影橫屋山。摩霄拂云政如此,吾言實夸誰敢刪。
范成大這首詩有小序云:“天柱峰,英石也。一峰峭豎特起,有昂霄之意。天柱本在衡山,自黃帝時即以灊山輔南岳,漢氏因之,遂寓其祭于灊天柱山。衡、灊蓋皆有天柱,而灊名特彰。九華、雁蕩若他山,亦皆以此名峰,不足算也?!贝嗽娊枋⒅?,抒其胸中憤懣,自許己身高志似峰之萬仞,人品清和如出山骨絕于流俗。
清逸高古,正是英石最為高貴的品格。英石作為文房雅玩不可或缺的清供,自宋代以來與文人的關系密切,它本身所具備的清高風骨和文人氣質是相通的。人因石名,石因人傳,兩者的關系相輔相成。這也是傳世的古英石在市場上頗受追捧的原因。相對于其他石種來說,古英石流通的數(shù)量并不算多,大部分的藏家一般秘而不宣,所以古英石的價格相對穩(wěn)定。相比之下,當代英石的處境就比較尷尬了。而同為四大名石中的靈璧石、太湖石、昆石,即使是當代新采集的,價格也—路高漲。新采集的英石,可以說近乎白菜價。但有不少眼光超前的藏家,意識到這個階段乃人手英石的最佳時期,也開始悄然入藏。
當代英石,采集方式多元化。當?shù)氐霓r民除了耕田種菜,其他時間就專門上山采集散落的石頭,更有甚者,不事耕種,只以此為職業(yè),他們自稱為職業(yè)石農。所以采集下來的石頭數(shù)量多,絕非古人所能比擬,因此發(fā)現(xiàn)好石頭的幾率要高得多。就石頭本身而言,并不是古石就一定好,并不是當代就出不了好的石頭。那么,在當代英石資源豐富的環(huán)境下,應該如何挑選一方有收藏價值的英石呢?
首要標準是天然,沒有人工穿鑿,這是挑選英石的第一要素。全憑造化之功,不假于人手。人工反映的是人在既定思維內的創(chuàng)造,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非天然的英石,就會失之天趣。在天然的基礎上,要講究身形飽滿,不能過于單薄,飽滿的英石才能多面可觀。傳世的古英石幾乎都是飽滿圓潤的,身形單薄的英石,容易損壞,不易保管。英石的質地要堅硬如鐵,密度高,這樣的石質才能耐把玩。在英石的色澤上,以青蒼為上。另外,聲音也是一個參考標準,叩之清越的英石方為上品。這些都是挑選英石的基礎要件。
其次,賞石或者說選石有四字真言:皺、透、瘦、漏。這是北宋書畫家米芾創(chuàng)立的一個規(guī)則。米芾曾貶任浛洸(現(xiàn)英德市浛洸鎮(zhèn))尉,愛石成癖。傳說他見到一塊奇丑的怪石,大為驚奇,競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稱:“我欲見石兄二十年矣!”在英石的故鄉(xiāng)任職后,更是如魚得水,創(chuàng)立了一套相石的理論,即此四字真言,長期為后世所沿用。至今看來,依然是精辟獨到。這四個字從字面上看,說的是英石的外形特征:皺,指的是英石的紋理,滿布褶皺,縱橫交錯,亂中有序;透,指的是英石孔洞通透,玲瓏空明;瘦,指的是英石形體輪廓,腰肢苗條奇巧;漏,指的是表皮的漏痕,水滴之痕,有蜿蜒頓挫之勢。
清人陳洪范曾將這四字真言嵌入詩中,深化了英石鑒賞的內涵,亦可讀到一種清逸、超遠、孤獨的文人情懷以及獨立不羈的精神境界。
問君何事眉頭皺,獨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韻清,不雕不刻胸懷透。
甘心埋沒苦終身,盛世搜羅誰肯漏。幸得硁硁磨不磷,于今穎脫出諸袖。
通過皺、透、瘦、漏這四個特點選出來的英石,傳達出或清或丑或頑或拙,或蒼或雄或秀或深的意境。而在一塊石頭中,能夠同時具備這四個特點并恰到好處,這樣的英石可以說是極為難得。所以,一方英石如果有其中一個特點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那么,這方英石即可列入收藏的級別。
清人梁九圖《談石》說:“藏石先貴選石,其石無天然畫意者我不中選,日皺日瘦日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卻不在此賞識,當在風塵之外?!?/p>
風塵之外,這種境界真是妙不可言。石的本身是物,因為有人的參與,所以物才有了情。作為收藏家的張涵予,和王朔、馬未都、陳丹青等人在馮小剛導演家聊收藏時,他把剛收的一塊帶底款的明代英石小山子,拿出來給大家品評,興致勃勃地引用了西方人對中國文人賞石的評語:“能量的核心,地球的骨骼?!睕]想到,王朔當時就反駁了,認為“能量”是沒有核心的,“地球的骨骼”倒還準確。這一疑問,讓張涵予對“能量”一詞警了心,他解釋道:“‘能量可能包含的是文人的一種情懷,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能量。”王朔緊跟著說:“那就應該叫‘情懷的核心,地球的骨骼?!?/p>
英石的收藏,更多講究的,大概是一種情懷罷。
(摘自《收藏·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