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樂天
十月,秦中霸上。是日也,風(fēng)掃落葉,旌旗飄揚。在人群惴惴不安的注視下,沛公走上了講臺,輕咳幾聲,朗聲道:“父老們苦于秦朝的嚴(yán)刑峻法很久了。誹謗的滅族,議論的棄市。如今我稱王關(guān)中,同父老們約定:法律只有三條——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其余的秦法全部廢除。官吏和百姓都要安居如故。我之所以到這里來,是為了為民除害,不會有欺凌暴虐的行為,大家不用害怕! ”
一時間,掌聲雷動。眾父老大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這個故事,相信大家早已聽過,成語“約法三章”就是這么來的。除去“約法三章”,這個故事的另一個重點已然浮現(xiàn),那就是“盡去秦法”。秦法,是秦國的必殺秘籍,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特點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列強中的大哥??蓜畈皇巧倒希攵紱]想就“盡去秦法”,把這樣好的制度投進(jìn)了歷史的垃圾筐,這是為什么呢?劉邦這些話就是為了拉攏民心,使百姓支持他的工作——事實上從“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這一點來看,他做得很成功。是的,他“盡去秦法”,是為了得民心。那么,用逆向思維看,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jié)論:秦法,已經(jīng)是極失民心了。
民心這個東西,歷代君王都很看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沒有百姓的支持,統(tǒng)治成本就會很高,最終走向滅亡。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民心從來都不在秦法的考慮范圍內(nèi)。它并不關(guān)心你喜不喜歡,它關(guān)心的是你服不服從。服從者,茍活;不服從者,慘死。這種可怕的法治政策,便是霸道的體現(xiàn)。
何為霸道?霸,蠻威耳;道,方法耳。所謂霸道,就是以法治國、以力服人的統(tǒng)治方法。霸道,這種看起來十分可行的辦法,為什么命中注定會走向滅亡?這還得從頭說起。
往前穿越150多年。一位名叫商鞅的小說客通過買通太監(jiān)這種卑劣的手段,終于見到了求才心切的秦孝公。為了秦國的偉業(yè),商鞅向孝公展現(xiàn)了三種治國方法——帝道、王道與霸道。
帝道,其實就是堯舜時期的部落統(tǒng)治方法。商鞅泛泛而談,華而不實,聽得孝公直打瞌睡,還被孝公罵為“妄人”。由此看來,帝道實為不可取。
那么,可取的就只剩下霸道與王道。王道是一種以禮治國、以德服人的治國方法?!盀檎缘?,譬如北辰?!笨梢钥闯鲞@是孔老夫子所向往的政治,也是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偏重于基礎(chǔ),強調(diào)國王自己的修為,強調(diào)民眾的品行??偠灾?,王道就是講仁義,講禮儀與道德,把別人感動得心甘情愿讓你做老大,這種方法大則令舉國為禮儀之邦,小則令百姓為彬彬君子,實為儒家是所向往的理想國度。
而霸道,就是依法治國、以力服人的統(tǒng)治方法。之前歷代君王都是實施人治。國小則已,一旦國大,那國君就是活活累死在崗位上,也是治理不好的。于是,霸道便強調(diào)法治,就是君主頒布法律,令各地執(zhí)政官實施以達(dá)到統(tǒng)治目的。法治有什么好處?高效率,低成本。雖然法治的思想是不錯的,可商鞅卻做過分了。商鞅的法,我簡化為三大部分,即鼓勵耕織、獎勵軍功、酷刑懲戒。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看起來不錯??蛇@個酷刑懲戒,就不大妙了。商鞅認(rèn)為要輕罪重罰,這樣才能把百姓管得服服帖帖。而看起來不錯的前兩條,實際上也是為政府服務(wù)的。鼓勵耕織是為了增加糧食產(chǎn)量,增加糧食產(chǎn)量是為了屯好戰(zhàn)備物資,屯好戰(zhàn)備物資是為了發(fā)動對外侵略戰(zhàn)爭,而獎勵軍功只是為了增加戰(zhàn)斗力。于是稍加訓(xùn)練,一支令六國聞風(fēng)喪膽的“虎狼之師”就此誕生了。他們呆滯的眼神與慘白的面色,是長期受制于嚴(yán)刑酷法的標(biāo)志。他們一無所有,有的只是對爵位與金錢的渴望和一顆麻木不仁的心。因為,就像前面說過的,商鞅之法并不在乎民心,你只要按照我的路子走就是了。在商鞅變法之初,有不少百姓向政府表示對新法的不滿。商鞅二話不說,就把這些刁民的腦袋剁了,向全國人明示:不服從,就是這種下場!基于此法對秦政府的統(tǒng)治的種種好處,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霸道,大則令國家強盛,小則令百姓臣服。
王道、霸道,就這樣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秦孝公面前。秦國的命運,亦把握在秦孝公的股掌之間。眼下,便是選擇。
秦孝公隱隱地感到,商鞅不是為他講述了兩種方法,而是給他端來了兩杯飲料。一杯是淡淡的清茶,一杯是濃濃的烈酒。茶味雖苦,可是飲后回味清香;烈酒醇美,可易醉傷身。這些道理,秦孝公并不是不知道??扇缃裰荒苓x喝一杯的時候,他猶豫了。秦孝公往茶杯里細(xì)看,他看見了一條康莊大道,但路途漫漫,不見其終;再往酒杯里看,他看見了一條登頂?shù)纳铰?。不需跨幾級臺階,就可以站在這盛世的頂峰。是的,王道,并不難走。只需依仗天險,固守函谷關(guān),就可以發(fā)展學(xué)術(shù),齊家修身,推崇禮儀,以德治國。四海之學(xué)士,必將云集于此。最終憑借先進(jìn)的技術(shù)與高度的文化令天下臣服,亦只是時間問題。可秦孝公并無耐心修身治國,他只想快速令秦國強大,毫無疑問的,酒杯中的景色,平步青云,對他來說更具吸引力。他心里幻想著法治秦國的強盛,手不受控制地向酒杯伸去。可是秦孝公既沒有看見遙遠(yuǎn)地平線的后面是無盡的寶藏,也沒有看見山峰的下面是無底的深淵,都因為一個原因——他的短視。
于是,無暇多想之際,秦孝公拿起商鞅端的酒杯中黑暗而深邃的烈酒,代表秦國,一飲而盡。寶藏,自此愈發(fā)遙遠(yuǎn);深淵,從此慢慢接近……
可同樣是規(guī)矩,為什么作為王道的核心之一“禮”與霸道的核心“法”在結(jié)果上截然不同?一個是文明與昌盛,一個是愚昧與滅亡。
這就在于,商鞅的法違背了人性,而儒家的禮則是人性的延伸。
我們現(xiàn)在知道,美好的生活在于鄰里、朋友、家人之間的和睦與信任,還有安心寧靜。有坐下來讀讀書、思考思考人生的時間,才有美好的精神世界。而《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和孔子的終極目標(biāo)“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中對此也有所體現(xiàn)??缮眺敝▍s完全背道而馳。安寧?哼,別想!人沒事的時候,便會思考、批判,沒事兒找事,讓我大秦的財富白白消耗掉,這絕對不允許!所以你想安寧?修長城去吧你!和諧在商君法度中,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為人們一旦和諧,就會團結(jié)在一起,不利于政府的統(tǒng)治。所以商鞅設(shè)立了“連坐制”與“保甲制”,規(guī)定五戶人家為一保,一家觸法,全部一起受罰。而只有舉報,才不用受罰。這變態(tài)的連坐制度讓秦國所有人全部變成警察,也全部變成了小偷。每天提心吊膽,既怕自己被別人抓住了把柄而被揭發(fā),又害怕鄰里犯罪把自己牽連,而那些殘酷的刑罰更是喪盡天良。總是在這種高壓的環(huán)境下生存,就算你進(jìn)入秦國時是上帝,出來時恐怕也已經(jīng)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了。
除了道德層面上的不同,禮與法的實施對象亦有所不同。古人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禮作為一種規(guī)矩,實施的對象是貴族,靠貴族的自尊心與羞恥心來保證實施的。所以人人都自覺遵守禮,就連國王也不例外。那些不知廉恥的庶人,多賞幾鞭子也不遲疑。因為秦法是靠國家權(quán)力施加于百姓的,強制力誰給的?國王呀!國王總不會自己賞自己幾鞭子不是?于是,最高統(tǒng)治者必然是刑法的盲點。什么“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都是扯淡,做得到嗎?當(dāng)然,商鞅如果非這樣做不可,那最后死于非命也就不足為奇了,實屬自作自受。
諷刺的是,正是秦國的酷法,將陳勝這一介草民逼上了絕路,燃起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把火。星火燎原之勢,使得秦朝不消幾年便滅亡了。
由此看來,霸道是不可行的。只有王道才是正道。因為霸道的經(jīng)濟來源是壓榨人民。人民總會有被榨干的那一天,而政府能做的只有繼續(xù)壓榨,一旦停止,政府便沒有了錢,而人民突然沒有了眾多法令,就會犯上作亂。所以霸道的路只有一條道走到黑。最后壓榨至極致,人民便只有奮起反抗了。也就是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的那一刻起,秦國的滅亡,已然注定。這就是劉邦寧死也不實施效仿秦法的原因。
茶的清香,酒的濃烈,千年前就融入了中華的文化。喜茶的人士恐怕無法享受到烈酒立竿見影的巔峰般的快意;而嗜酒者亦無法品析茶中帶苦的回味悠長。因為清茶是生命之王國的王道,而王道對于國家就是生命的清茶。王道像茶,就像霸道似酒。霸道一點點將王國榨干,王道則將王國調(diào)養(yǎng)生息,漸得民心,得天下于無形。
這,就是茶的療效;這,就是王道的作風(fēng)。而霸道,只能適得其反——秦的滅亡,便是例子。
老師點評
本文寫得精彩!如高屋建瓴,如水銀瀉地。秦漢之際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在作者筆下,清晰在目,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鼻爻ㄅc孔子禮治之區(qū)別,正是王道與霸道的區(qū)別,作者抓住了這一點,有眼力!茶與酒的比喻也有獨到的體會,茶溫潤而滋養(yǎng),酒興奮而癲狂,用來形容王道之治與霸道之治,也是恰到好處。文章還能從人性自由的角度,對霸道馭民過度進(jìn)行一番深度剖析,也足證明小作者的好學(xué)深思。讀此文,令人驚嘆,真可謂是:胸中有丘壑,滿紙落煙霞!
附帶一點建議:王道雖好,可是為何百代都行秦政法呢(毛澤東語)?小作者可再進(jìn)行一些延伸閱讀,思考一下儒生夢想的周制王道始終未能在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的原因。
寒云留言
作者所說的王道與霸道,事實上就是儒家與法家。那么,儒家一定會讓國家昌盛,法家就一定會讓國家滅亡嗎?非也。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有些片面與偏激了。儒與法,誰更符合人性,誰更能讓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樂?這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的。各位讀者還需要再認(rèn)真思考。文中的觀點“劉邦寧死不奉秦法”,只是當(dāng)時進(jìn)入關(guān)中之時。事實上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承秦制,有所損益”。
希望讀者們能不囿于書中的成見,發(fā)表不同的觀點。也歡迎對這篇文章進(jìn)行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