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曦,李子巍
(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MICU,貴州 貴陽 550000)
進入到ICU接受觀察以及治療的患者都屬于高危患者群體,通常情況下,該患者群體都承受著較大的身體痛苦以及心理壓力,并且患者家屬也存在很多負面的情緒,因此,在護理期間,應該對患者以及家屬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使其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1]。因此,筆者將針對ICU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6S管理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報告如下。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ICU重癥患者14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平行、雙盲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2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ICU安全管理模式進行護理,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齡(49.7±9.2)周歲。觀察組采用6S管理進行護理,男44例,女28例,平均年齡(50.1±8.9)周歲。通過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護理模式為常規(guī)ICU安全管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主要針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及用藥指導,同時加以體位護理、侵入性操作和健康教育。
觀察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6S管理護理,其主要護理內容如下:
1.2.1 人員培訓。所有參與護理的人員需要接受護理技巧以及相關專業(yè)知識以及疾病知識的培訓,然后對人員進行嚴格的考核,考核成績達到護理要求之后才可以參與護理工作。
1.2.2 心理疏導。進入到ICU進行觀察的患者,其病情肯定處于十分危險的程度,面對這一情況,患者家屬很容易有緊張、擔心以及悲觀和恐懼的情緒產生,進而使其心理承受較大的壓力,并且也會導致其精神壓力增加,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家屬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盡量用平和的語氣和患者家屬溝通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方案,向患者家屬宣傳患者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將本院在該疾病領域的成就告知患者家屬,使其對本院的醫(yī)療水平產生信心,進而使得患者家屬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
1.2.3 出院后護理。當患者出院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定期進行隨訪,隨訪的方式可以利用電話等電子產品和軟件進行溝通,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進行家訪,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情況進行詢問,并告知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和用藥,使患者可以早日獲得康復。
觀察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之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及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并發(fā)癥主要通過誤吸、壓瘡以及感染3方面進行觀察,滿意程度則主要分為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并發(fā)率=誤吸率+壓瘡率+感染率??倽M意度=滿意度+一般滿意度。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出現并發(fā)癥的幾率為4.17%,而對照組患者出現并發(fā)癥的幾率為18.06%,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遠遠少于對照組,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其他疾病的幾率(n,%)
通過研究數據表明,觀察組患者僅有1例患者對本次護理表示不滿意,而對照組患者擇優(yōu)15例患者對護理表示不滿意,由此可見,較之觀察組患者而言,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比較高。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n,%)
在我國社會經濟以及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對醫(yī)療工作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獲得較高的治療效果,還要求獲得良好的就醫(yī)體驗,對此,對于ICU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可以采用6S管理模式進行護理,使患者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2]。
6S管理護理模式主要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針對性護理,并且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幫助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使患者家屬的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并且在患者出院之后,需要進行隨訪護理,進一步確?;颊呖梢垣@得良好的治療效果[3]。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fā)現,較之對照組患者而言,觀察組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程度提高了19.44%,并且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降低了13.89%,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ICU護理安全管理中應用6S管理可以使得治療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1]馬小芳,鄧春艷,楊春霞,等.6S管理法在ICU儀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8):101-104.
[2]程艷莉.6S管理在ICU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心理醫(yī)生,2016,22(28):174-175.
[3]黃 英.ICU護理安全管理中6S管理的應用探析[J].當代醫(yī)學,2015,03-30(2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