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習近平 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 思想 實踐
基金項目:2017年信陽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民辦高校思政課與專業(yè)教育融合的路徑探索(2017yb08)。
作者簡介:秦笠,信陽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286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于10月24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理論實踐成果,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本文基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維度,深入學習、認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思想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一個重要的命題就是“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發(fā)展進程的梳理,科學論證了“人民”在歷史鏡像中的主體地位。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共產黨認真遵循這一基本理論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群眾路線”這一方針并在此方針的指引下,在96年的百折不撓奮斗歷程中先后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事業(yè)的全面、偉大勝利,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洗刷了中國近代時期的百年恥辱。人民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蘊含的巨大力量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就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6周年大會中的講話那樣“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在當前新的時代,發(fā)揮人民的歷史創(chuàng)造性就是為了人民一切,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堅持“把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就是“習近平新思想”的邏輯起點,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兩學一做”主題教育活動,從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到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經濟領域中我們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tài)”,在政黨治理中我們從“洗澡治病”到“把權利逐漸約束到制度的籠子里”等等這一系列黨的政策、方略都是為了實現(xiàn)“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這個目標又緊緊圍繞著“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具體的奮斗目標。
因此,我們在理解、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成果,應當把這一理論的“人民”性放在理論認知的首位,只有將“人民”性放在整個理論認識的邏輯起點上,即體現(xiàn)了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特征,也更好展現(xiàn)了“習近平新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價值屬性。
馬克思唯物主義主義認識論揭示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體現(xiàn)認識與實踐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式的認識實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源自馬列主義,形成于毛澤東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理論實踐中不斷充實發(fā)展。而“習近平新思想”是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十八屆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五年來的治國實踐,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在先驅理論與奮進實踐的相互浸潤下,“習近平新思想”應時而生、應勢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在理論和實踐中發(fā)展地詮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茖W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確定社會主義建設方向的“指南針”,因此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南針”也是領悟“習近平新思想”的關鍵要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闡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動力,而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規(guī)范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些明確了社會主義中國應該如何去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奮斗與努力,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地變化,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各種國際事務中也頻頻聽到“中國聲音”,但是現(xiàn)實中還存在著發(fā)展不平衡,還有些地區(qū)依然貧窮落后,我們的產業(yè)結構依然不均衡,城鄉(xiāng)發(fā)展存在差異,城鎮(zhèn)化進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經過十八大以來5年的改革與發(fā)展,上述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然而在“兩個一百年”的時代交匯處,如何實現(xiàn)我們“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認真分析世情、國情、黨情,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厘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入“新時代”明確的實踐方向,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新的社會主要矛盾論的提出,肯定了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歷史功績,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中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很好地把握了當今世界的“和平、發(fā)展”的歷史主題,完成了“三步走”戰(zhàn)略中的前兩步。因此在新的社會矛盾論中,我們看到的“美好生活”、“發(fā)展”等兩個關鍵詞充分說明了社會主義事業(yè)完成了上一個階段的歷史使命——將落后的生產力轉變?yōu)橹鸩较冗M的生產力,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yōu)槿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由此我們可知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從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中“量”的積累向“質”的轉變的過程,由“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推進到“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問題。“習近平新思想”中提出的“十四條方略”為中國進入“新時代”指明了奮斗方向。
二是根據(jù)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持、鞏固、完善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是實現(xiàn)堅持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根本保障,破解不充分不平衡的發(fā)展模式,就需要通過在鞏固發(fā)展公有制的基礎上,更好地發(fā)揮新的生產要素來圍繞公有制主體的經濟來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然后通過科學有效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來實現(xiàn)“共同富?!钡纳鐣髁x根本目標。因此,通過對社會矛盾的重新界定,我們找到了破解新時代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難題,社會新的生產要素將得到更好的調動,新的生產力將得到更好地解放,社會分配將更加的趨于科學合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傲暯叫滤枷搿敝嘘P于經濟發(fā)展“六條新理念”為我國在優(yōu)化經濟結構、轉變發(fā)展方式、推進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一次理論升華和實踐總結。這一新的思想更好地認識了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明確了新時代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動力與最終歸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科學的理論是通過實踐證明的有價值的真理。“習近平新思想”十八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階段性理論總結與實踐成果。“習近平新思想”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新的勝利有著重大的時代價值。
(一)進一步明確了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核心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性質,中國的國體、政體、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黨的領導,通過調動人民積極參與,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功業(yè)。
(二)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首先,“習近平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揭示了“習近平新思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的,表明“習近平新思想”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
其次,確認“習近平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界定了“習近平新思想”的科學屬性。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建設和科學理論指導的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地繼承和發(fā)展,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當然也具有科學的屬性。而且其科學性也已經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所證明。
因此,十九大中通過的《黨章》修正案中指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tǒng)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p>
再次,確認“習近平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表明了“習近平新思想”的歷史地位,黨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實現(xiàn)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傲暯叫滤枷搿弊鳛轳R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但其形成的時代條件、所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都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習近平新思想”形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要回答的時代課題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何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何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這些變化表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xiàn)了歷史新飛躍,“習近平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三)“習近平新思想”的指導作用
首先,確認“習近平新思想” 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現(xiàn)實根據(jù)和實踐基礎。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現(xiàn)實根據(jù)和實踐基礎。同時,“習近平新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實踐中,從新時代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的理論。
其次,確認“習近平新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習近平新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和發(fā)展。
再次,確認“習近平新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體現(xiàn)了其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的應用價值和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yè)取得了開創(chuàng)性的、全方位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也正是“習近平新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最根本原因。
時代在發(fā)展,實踐在創(chuàng)新,理論在進步。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指南的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習近平新思想”也已成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成為全社會的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與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客觀需求,符合黨心民意的重大決策,增強全黨、全民“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鞏固全黨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具有重大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05-19(2).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人民日報.2017-10-25(2).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10-28(1-5).
[6]《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17 年 10 月 24 日通過).人民日報.2017-1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