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憲 編輯/丙甲
服裝可以反映時代印記。在服裝材料來源單一和物資供應緊缺的年代,曾經有過一些異樣的服裝用品出現在日常生活領域,套袖與節(jié)約領便是其中頗有代表性的兩件穿著物品。用現代語言表述,它們可以被稱之為簡約版的服裝用品。
套袖
套袖,也可稱之為袖套,通常為一副兩只。在以棉毛絲麻等天然纖維為主打服裝面料的那個時代,主要用于上衣兩只袖子的肘關節(jié)以下部位,起到保護作用。套袖套上后,可以使上衣袖口免遭他物污損,同時,也可防止上衣袖子的肘關節(jié)部位與桌子等硬質物件頻繁接觸而過早磨損。據說最早發(fā)明套袖的是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左宗棠,這位一向以節(jié)儉、清廉自律的官員,由于經常伏案讀書、提筆寫作或簽批文書,上衣兩只袖子的袖口污染及袖肘部位磨損嚴重,于是便找來兩塊質地厚實的零頭布,叫人縫成圓筒狀,伏案行事時套在上衣的兩只袖子外邊,有效地延長了上衣外套的使用壽命。因其加過太子少保銜,人稱“左宮?!保蚀宋锉唤凶觥皩m保袖”。后來,套袖在民間使用的頻率高了起來,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匠人販夫,需要時都會用到它,比如當時上海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翻譯家與散文家,曾擔任過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的豐子愷先生,在作畫寫作時也會戴上一副套袖,看上去倒也是別有一番風味……至于城市中那些經常伏案的賬房先生和辛勤勞作的手工業(yè)工匠們,套袖常伴其左右。
筆者于20世紀70年代初被分配進一家服裝廠工作,得到的勞防用品便是一副套袖和一個圍單,依稀記得它們的顏色為藏青色,質地則是那種類似細帆布的材料,挺厚實耐用的。每天上班上崗時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帶上套袖、圍上圍單……那時在縫紉車間生產一線工作了八年多,好像前后用過三副套袖,第二副的質地變成了“的確涼”的,而第三副的質地則改成了尼龍材料的了,因為那時工廠已由原先生產出口絲綢服裝改為生產內銷的防寒服裝,面料以尼龍材料居多,換發(fā)的套袖也算是享受“就地取材”之便吧。那時在工廠使用的套袖,為了便于勞作,防止脫落,在兩端都裝有橡皮筋,上口箍在手臂上,下口箍在手腕部位,確保上衣袖子不直接與工作臺發(fā)生接觸。因為嫌箍在手腕處的橡皮筋太硬,不舒服,有些心靈手巧的女工,便將其拆下,縫上從破舊棉毛衫拆下的,有一定伸縮性且質地比較柔軟的針織羅紋袖口,使用后護袖功能不受影響,體感舒適性還得到了改善。本人盡管后來先后調入技術部門和廠部工作,但套袖使用一直未中斷過,且延續(xù)到20世紀90年代初。后來進入研究單位工作,因為發(fā)了工作服,才與套袖作別。
當時戴有白色袖套的交警
現今在城市里,套袖的出鏡率已經不高了。究其原因,一是服裝材料豐富起來,特別是以石油化工衍生品——合成纖維材料為代表,各類純紡和混紡的化纖服裝面料牢度強、抗污性能好,制成的外衣易維護保養(yǎng),故使用時無需再外加保護;二是服裝專用性提高了,可以視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服裝,在工作場合穿著的服裝,不一定再在平時生活中使用;三是勞動保護進一步健全,工作服的發(fā)放使得套袖、圍單等物品再無使用之必要。
節(jié)約領,又稱假領頭,是由講究穿著體面的上海人在物質供應匱乏的年代發(fā)明的一種穿戴物品。顧名思義,節(jié)約領是一種十分節(jié)省用料的服裝用品,通常它是由襯衫領子和小半截前胸與后背部位組成,無袖,穿著時靠下端兩條布帶在身體的腋窩部位起固定作用,使其能夠附著于身體的頸部與肩頭。節(jié)約領的穿著季節(jié)主要為冬季,也包括初春和深秋,平時一般穿在棉毛衫或汗衫、背心外面,外露的領頭能給人有一種穿著襯衫的假象。節(jié)約領一般選用白色、淺藍色、杏黃色或湖綠色等淡色調,為的是起到醒目的效果。當年人們普遍穿著節(jié)約領的一個理由是,有人覺得在棉毛衫外面再穿一件襯衫有些“奢侈”,其實說白了還是為了節(jié)省,主要是因為其本身所擁有的襯衫件數就不多,要放到炎熱夏季里脫單時穿著。節(jié)約領穿著后還必須加穿線衫或絨線衫之類的服裝,否則脫去外套便會“露餡”。
節(jié)約領
節(jié)約領的發(fā)明者是誰現無從考證,但是可以從一部老電影當中覓得蹤跡。那部電影叫做《馬路天使》,由上海的明星影業(yè)公司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導演是袁牧之,著名演員趙丹和周旋分別飾演男女主人公。影片用喜劇詼諧的方式描寫了舊社會上海底層民眾貧苦和受欺凌的生活。其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是:飾演一名鼓樂隊小號手,穿著演出制服、系著領帶的趙丹回到居住處脫去外套,露出的便是那只有襯衫領頭和小塊披肩布,且沒有前后衣片和袖子的假領頭……也許,節(jié)約領的發(fā)明者正是通過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受到啟發(fā),產生靈感,設計出了該物品。
節(jié)約領之所以能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引起共鳴,進入百姓日常生活,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受到物質供應和生活條件有限的影響,節(jié)約、節(jié)儉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人們以崇尚節(jié)儉生活為榮,節(jié)約領的出現很契合這樣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節(jié)約領制作簡便,成本花費少,故許多會過日子的上海家庭便把它作為添置新衣的一種手段,用買一件襯衫的價錢買點零頭布,可以自制出五、六件不同顏色、不同花頭的節(jié)約領,何樂而不為?從海派服飾文化的視角分析,節(jié)約領穿著還能夠滿足人們“翻行頭”,常穿常新的消費需求,故當時在一些服裝商店里,也能見到有不少節(jié)約領成品售賣,可見當時節(jié)約領是何等的受歡迎……節(jié)約領淡出上海家庭生活和消費市場大概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基本與羊毛衫普遍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時期同步。當市場物質供應開始豐富起來,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增強,買一件襯衫已經不算什么事兒的時候,節(jié)約領也就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從人們穿著的主流選擇中退出。
電影中出現的節(jié)約領
現代簡約版的服裝款式
追記套袖和節(jié)約領興起與淡出的過程,能夠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時代的發(fā)展和城市生活變遷的軌跡。在今天的大都市中,服裝面料豐富多樣、服裝款式變化多端、服裝色彩和圖案五彩繽紛,盡管如此,簡約版的服裝形式卻并未隨著套袖和節(jié)約領的消退而淡出人們視線,而是以吊帶裙、露臍裝、超短裙、超短褲等款式繼續(xù)風靡。當然,它們所要彰顯的主題已不再是節(jié)約,而是為了突出個性化,注重隨意和休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