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連
摘要:課堂朗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dǎo)與指導(dǎo)下,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朗讀任務(wù)。課堂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領(lǐng)會語言的精妙、培養(yǎng)寫作能力、收獲學習的樂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課堂朗讀
一、賞其語,方能領(lǐng)會語言的精妙
“賞其語”是指欣賞文章的字、詞、句。課堂朗讀不僅需要學生讀文章、了解文章內(nèi)容,還需要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字、詞、句的精妙所在。漢語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便會使文章語句的表達效果大相徑庭。很多文章的精彩之處首先就體現(xiàn)在用詞上。如果學生不認真朗讀課文,不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無法真正體會作者語言運用的高明之處。
《小樹謠》是一篇短小的文章,其中有兩段文字是這樣寫道的:“小樹在春風里搖,綠了嫩芽,綠了樹梢。小樹在春風里搖,紅了花蕊,紅了花苞。”其中,“綠”字與“紅”字用得十分精妙,它們本是表示顏色的詞,用在這里卻使其充滿了動態(tài)感。“綠”突顯春季的生機盎然,它代表著靈動的自然、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紅”則突顯春季的絢麗多姿,它代表著多彩的世界、萌動勃發(fā)的季節(jié)。如果把這兩個字改為“變綠”“變紅”,則整段文字便會顯得俗不可耐。“綠”與“紅”遙相呼應(yīng),嫩芽與花蕊、樹梢與花苞也遙相呼應(yīng)。兩段文字對仗工整,用語活潑,使一幅生動的春之畫卷躍然紙上,讓學生多次朗讀課文,體會“綠”“紅”的精妙之處,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二、學其法,方能培養(yǎng)寫作的能力
“學其法”是指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課堂朗讀雖然是以“讀”為主要形式,但是其目的并非是讀,而是通過讀來學習與領(lǐng)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其靈活地運用于寫作中。在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dǎo)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掌握常用的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學生學習這些修辭手法,感受其給文章增添的趣味,這樣才能嘗試運用修辭手法來遣詞造句。
《只揀兒童多處行》課文中的第一段這樣寫道:“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百盈千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nèi)擠了出來,就像從一只大魔術(shù)匣子里,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痹谶@一小段句子里,作者運用了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成百盈千”突顯人數(shù)之多,頤和園被比喻成“大魔術(shù)匣子”,孩子們被比喻成“小天使”。本來只是學生們在頤和園春游的簡單場景,經(jīng)過作者這樣的描繪,似乎讓讀者也感受到童年的自由天真、熱情活潑。只有學生讀多了、讀熟了,才能將這些寫作手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悟其義,方能收獲學習的樂趣
“悟其義”是指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邊讀邊思考,邊領(lǐng)會,通過反反復(fù)復(fù)的朗讀,明白文章的主旨與意蘊,從而獲得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喜悅之感。小學語文教材選用的文章符合小學生的身心成長特征,在教師的引導(dǎo)與點撥下,學生朗讀課文能夠參透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
在教學《爺爺?shù)奶J笛》這篇課文的第一部分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讀出大海的風平浪靜與溫馨,體會蘆笛聲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婉轉(zhuǎn)悠揚;在第二部分時,教師要讓學生讀出大海的狂風怒潮,尤其是強強呼喊爺爺時,聲音中表現(xiàn)出的急切、緊張、焦慮與恐懼;在第三部分時,強強變得堅強、勇敢,爺爺?shù)奶J笛聲帶給他力量與勇氣。圍繞著蘆笛聲這條主線,學生能夠體會強強情緒的跌宕起伏,領(lǐng)悟到爺爺?shù)膫ゴ笾?,以及強強對爺爺由心而生的敬仰之情,最終感受到文章的精華所在。
四、結(jié)語
課堂朗讀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課文的思想感情,學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并且能夠挖掘出文章的深層意蘊,感知朗讀文章的樂趣,從而激勵和引導(dǎo)學生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唐代興.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設(shè)計原則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15,(4).
[2]何彥紅.提高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水平探討[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6,(10).
[3]矯蘭芳.淺析小學語文課堂閱讀現(xiàn)狀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6).
(作者單位:湖南省衡山縣長江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