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梓銘
摘 要:課堂學習是豐富我們基礎知識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生物作為理科中的文科,要求我們背誦和記憶簡單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所以,我們需要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生物學習的規(guī)律,靈活地記憶生物知識。
關鍵詞:高中教育;生物學習;方法;記憶
高中教師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開展生物教學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作為高中生,我們每個人對生物的理解方式和學習能力產生了差異,所以,我們需要平衡自身單科的學習效率和全部學科的學習效率的關系,防止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一學會有效閱讀生物教材,構建章節(jié)知識構架圖
教材是我們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礎工具,同時,教材凝聚了編者和生物學者畢生的心血,所以,我們應認真地閱讀教材內容,提煉有效的知識點內化入心。例如,我習慣每天翻閱一章節(jié)的生物教材,制定章節(jié)知識構架圖,提前熟悉教師會講解的內容,并仔細標注重難知識點,聆聽教師的講解。《遺傳因子的發(fā)現》主要向我們展示了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首先,我完整地閱讀了孟德爾的實驗過程,并運用箭頭標注出先后實驗步驟;其次,我會提出自己的實驗觀點,并歸納整理,與孟德爾的實驗觀點進行對比,加深我對孟德爾實驗步驟的理解和記憶;最后,我會認真聆聽教師對孟德爾實驗的講解,解答我提出的疑惑,對于一知半解的問題,我會尋求生物教師的幫助,讓生物教師為我答疑解惑。理性的閱讀形式和自律性的學習習慣既讓我體驗了生物的魅力,激發(fā)了我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又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
二靈活地運用記憶方法,牢固地記憶生物基礎知識
生物基礎知識種類繁多,單一的記憶方法難以記憶全部知識,所以,我通過不斷探索,尋找到以下幾種有效的記憶方法。第一,理解性記憶法,在《人類遺傳病》這一節(jié)中,生物教師為我們歸納了記憶口訣“無中生有為顯性,顯中生無為隱形”“隱性遺傳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顯性遺傳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等,便于我們記憶知識點,但非理解性地記憶,這樣不僅增加了我們運用的難度,還造成了缺失性記憶,因此,我利用記憶口訣制作了對應的遺傳模型,通過實踐操作加深我對口訣的理解。同理,對于伴性遺傳中的“父病女必病”“母病子必病”,我也制作相應的遺傳模型促進我理解和吸收;第二,口訣記憶法,部分生物知識點可以運用單純的口訣記憶,如植物有絲分裂中“模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清赤道齊”“有絲分裂分五段,間前中后末相連”等簡單的記憶口訣,節(jié)省了我理解記憶消耗的時間和精力,使我牢固地記憶了有絲分裂的變化過程;第三,比較記憶法,比較記憶將類似的兩個知識點進行比較,通過發(fā)現其中的差異加深我對生物知識的記憶和運用。如轉錄和翻譯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區(qū)別:一是模板不同,轉錄是DNA的一條鏈,翻譯是mRNA。二是原料不同,轉錄是4種核糖核苷酸,翻譯是20種氨基酸。三是場所不同,轉錄主要在細胞核,翻譯主要在細胞質的核糖體。四是產物不同,轉錄是一條RNA單鏈,翻譯是多肽鏈。通過整理歸納轉錄和翻譯的差異不僅有助于訓練我的實踐能力,還有助于加深我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多種多樣的記憶方法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選擇機會,基于此,我們需要靈活運用記憶法,簡化記憶內容,將生物知識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制作錯題本,歸納解題方法
錯誤的解題過程不僅反映了我們自身能力的缺陷,還告誡了我們急需鞏固的生物知識點。因此,每次生物測驗結束后,我會整理失誤的題目,并清楚標注錯誤的細節(jié)和原因,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同時,我會歸納總結類似的錯誤,探究解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形成屬于我自己的解題思路。通過長期養(yǎng)成的糾錯習慣,也讓我受益匪淺,面對相似的題目,我可以迅速地發(fā)現題目的中心思想,篩選出合適的公式,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整理錯題資料是我多年檢驗下總結的重要學習經驗,既有助于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習慣,又有助于培養(yǎng)我們的理性學習思維,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另外,整理錯題筆記初期會花費我們的課余休息時間,讓我們產生厭倦感,此時,我們需要不畏艱辛,不斷積累解題經驗,挖掘出題者的套路,逐步使自己具備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綜上所述,多年的生物學習讓我領略了世界的五彩斑斕,既增長了我的見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又訓練了我的能力,讓我擁有了新穎的謀生手段。并且,學習生物的過程充滿了趣味性,我們不僅可以觀賞細胞生長發(fā)育與變化,還可以檢驗物質的性質和作用,進而探索美化我們生存家園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崔艷品.自主學習對高中生物學習效率影響的實驗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
[2]謝秀麗.高中生物模型建構教學現狀調查及實踐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3]狄龍.淺談高中新課改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