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睿
摘 要:闡述了對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化學課堂教學的理解,并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元素化合物教學進行了實例分析。
關鍵詞: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元素化合物教學
教學設計有限,而教學過程多變,使得化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預設,更要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生成與解決,以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本文結合筆者執(zhí)教的省級交流課“乙酸”的教學實踐談談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的元素化合物教學,如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fā)生。
一、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
問題、學生、教師是“問題生成與解決”課堂教學中的三大要素:問題的生成與解決是核心、教師主導是條件、學生主體的發(fā)展是目的,三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在主體性充分發(fā)揮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與掌握學科知識,積極參與有效的智力實踐過程,自主地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即“生成學科問題”。同時,教師不斷對比課前預設的教學過程與課堂實踐效果的偏差,進而解決或完善教學策略,即“生成教法問題”?;凇皢栴}生成與解決”的化學課堂教學,突顯“學科問題的生成與解決”的重要性與主體地位,而不忽視“教法問題的生成與解決”對“學科問題的生成解決”的促進作用。
在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的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以深入淺出地引導,讓學生在完成自我知識建構的過程中能產(chǎn)生一些新的主體性求知、求解思維。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會迫切地希望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研究者,也會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有利于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養(yǎng)成。
二、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的化學課堂教學一般程序
根據(jù)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并結合中學化學教學實踐,筆者初步構建了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一般程序如下圖所示。
三、元素化合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分析
元素化合物性質的教學是高中化學非常成熟的課型,教學結構一般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
(1)建立學習新知識的認知圖式:教師提供或學生回憶獲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某種“線索”。
(2)獲得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三重”表征: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多媒體素材、觀察與分析實驗現(xiàn)象或科學探究等活動獲得宏觀反應事實的認識;通過書寫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獲得符號表征;運用理論模型從微觀角度分析反應獲得微觀認識。
(3)認知圖式的重建與鞏固:通過分類、比較、歸納、概括等精加工活動,重組新舊知識,發(fā)展元素化合物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模式;通過回答應用性問題等活動促進元素化合物知識的鞏固。
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在環(huán)節(jié)(1)和環(huán)節(jié)(2)的教學中將重點放在問題的動態(tài)生成上,即如何把從資料和實驗中提取出的信息變成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科性問題。這里主要利用化學學科的核心觀念——分類。先把信息或實驗操作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結構、制備用途等進行分類,然后適當加工,常用方法為:就客觀現(xiàn)象提問、就實驗條件提問、就實驗操作提問、就對比差異提問等等,可以順利生成合格的學科問題。
當學生遲遲打不開思路或明顯學有余力時,教師也要利用自己的預設對學生進行積極干預,或者幫他們打開思路,或者對思維品質進行提升。下文將結合具體教學實錄進行分析。
環(huán)節(jié)(2)(3)中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與實驗探究其實也是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的關系。提出了問題,可以設計探究實驗來解決,而實驗過程中,也會動態(tài)生成新的問題。
四、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片段1:通過具體化學情境,進行化學問題的動態(tài)生成
[資料]1.相傳在黃帝時期,造酒高手杜康的兒子黑塔覺得釀酒剩下的酒糟如果扔掉,非常可惜,就嘗試把酒糟泡在水里,到了二十一天酉時,聞到有異香撲鼻,嘗一下,酸香濃郁,這就得到了最早的“醋”。
2.如果釀酒時容器密封不嚴,有空氣漏進去,酒就會變酸,最后變成醋;但密封較好的酒長期保存,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香味。
3.燉肉、煮魚時常加點醋和酒,會使肉更香,魚不腥。
[提問]大家可以從一些資料中總結出什么信息?
[解析]課堂的開始我首先給出這三份資料,主要有兩個
意圖:
(1)訓練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進而提出問題的方法和
能力。
在學生總結文段信息時,我把黑板分為三欄,左欄記錄學生提取的信息,中間一欄用于提出和記錄問題,最右邊一欄用于對問題進行分類和歸納。結果如下表:
在信息前加“為什么”、后面加“怎么樣”等均可將信息轉化為問題,筆者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同學從“異香撲鼻、酸香濃郁”推出乙酸的物理性質;有同學從“釀酒時容器密封不嚴,有空氣漏進去,酒就會變酸,最后變成醋”推出乙
醇可以氧化制備乙酸;有同學從“二十一天”推出有機反應速率
較慢……
(2)說明學習化學要注意綠色化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滲透“STS”教育。
關于乙酸的歷史,很多老師都會引用資料1,將醋字解釋為“酉”時加“卄一日”。這樣做除了加強趣味性,引發(fā)學生興趣外,幾乎沒有更多的教育功能。我用“酒”去“水”的“酉”代表酒糟,和“卄一日”組成“醋”字,說明在化學家的詞典上沒有“廢物”的說法,綠色化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滲透效果極佳。以學生的思維模式,他們很難主動地、有目的地從該角度進行思考,所以此處需要教師的主動干預。
教學片段2:規(guī)律、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實驗探究]提供下列儀器和藥品,請同學用3分鐘時間自行設計實驗,證明乙酸的酸性。
儀器:試管、膠頭滴管、藥匙、玻璃棒、表面皿、試管夾、酒精燈
藥品:冰醋酸、1mol/L醋酸溶液、Na2CO3粉末、大理石、CuO粉末、鎂片、NaOH溶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pH試紙。
[解析]等學生實驗完畢后,先復習酸的通性,再按照實驗目的,總結合理的實驗方案如下:
乙酸的酸性有兩層體現(xiàn):(1)顯酸性,(2)酸性的強弱。這5組實驗均可證明層次(2):乙酸顯酸性,其中實驗⑤的結果也同時證明了層次(3):“醋酸的酸性強弱程度”。層次(2)亦可以利用實驗①、②和⑤用冰醋酸和1mol/L的醋酸溶液做對比,當然這超出了高一同學的一般水平。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因為任課班是理科實驗班,所以確實有少部分同學進行了實驗②的相應對比,但他們基本是無意識地進行實驗,而非有目的地從該角度進行主動思考。但在筆者點撥后,大部分同學意識到可以對實驗①、②和⑤都進行相應對比。如果當場沒有同學用兩種醋酸分別做對比試驗,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程度進行靈活處理,帶領他們用不同濃度的醋酸溶液各做一次,觀察現(xiàn)象,為高二學習弱電解質安排一個有用素材。
五、教學設計思路解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學設計一般思路為:課題引入→樣品展示→物理性質→結構分析→化性預測→實驗證明→練習鞏固,學生通過多種物質的反復強化而內(nèi)化出學習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程序。本節(jié)課的設計筆者沒有遵循常規(guī)思路,而是在課堂的開始先呈現(xiàn)出精心設計的資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解讀,以信息提取和問題加工的形式,尋找出課程標準和考綱要求的乙酸的必學內(nèi)容。然后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將問題歸納為不同的學習模塊,進行模塊化的學習和突破。并且,在每個模塊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的形式,突出了學生觀察實驗,自主學習的能力,用自主提問→討論分析→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方法獲取知識,最后一樣可以內(nèi)化出學習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程序,而且比傳統(tǒng)模式的學習效率要明顯提高。
實踐證明,基于“問題生成與解決”的元素化合物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有關物質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化學核心觀念,還會有效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學習質量。教師應該堅持“問題推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優(yōu)化教學策略,總結實踐經(jīng)驗,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吳俊明,駱紅山.教學中的問題與課堂問題系統(tǒng)[J].化學教學,2012(11).
[2]白建娥.新課改下“乙酸”教學設計及點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9).
[3]蔡蕓霞.一節(jié)“基于問題生成的動態(tài)課堂”化學公開課摭談[J].教師教育,2016(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