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宏
(西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1.曲式結構。詠嘆調《晴朗的一天》,全曲是3/4拍的節(jié)拍,安靜的行板的速度表現出來的,這部分是最具風情的,本樂段為呈示部,展開部,沒有再現部旋律甜美,這首詠嘆調開頭節(jié)奏舒緩 PP強度,音樂的歌唱性極強,感情濃厚。中段之后,節(jié)奏越來越快,將歌曲推向了高潮。A段是a+b,a(1—8)為全曲主題句,無伴奏織體。前18小節(jié)為主旋律伴奏,b(9—18)轉入屬調,c(19—26)屬調情緒不穩(wěn)定。B段a1+b1,宣敘部分情緒與A段不同,d(27—37)平穩(wěn)進行。A1首部再現 A部旋律,f(53—56)宣敘調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部分g(57—62)作為全曲鋪墊。其中A段是呈示部,B段加以延伸展開,這部分的曲式結構是方整結構,因為在這部分歌曲中沒有再現部,所以給聽眾留下了很多的遐想空間,本部分的調式為G大調。
2.旋律特點。詠嘆調是西方古老的抒情調式中的一種,是以哀怨、深情為感情基調,但是在這一部分中有點有不同,蝴蝶夫人是平緩是深情,其中還有激昂起伏的旋律色彩,旋律中,倚音、幻音、裝飾音、延長音給旋律添加了更多的色彩,豐富且不單調,在旋律中,通過長笛、小提琴組、中提琴組為附調的基調,以長號、揚琴為附調的調外旋律,使歌曲更加雄渾,吸引聽眾。如譜例:
3.和聲節(jié)奏。從和聲的角度來講這種配器方法是巴洛克時期的主流配器手法,這種配器手法的特點是音域非常廣,旋律線條鮮明,沉穩(wěn)大器,沉穩(wěn)中不失尖銳,沉悶中不失激情,深沉中不失高昂。全曲節(jié)奏為3/4拍,平緩抒情,從19小節(jié)中段轉為2/4拍,情緒不穩(wěn)定。這首曲子反映了作者對殘酷社會的抱怨和無情鞭笞,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選題的角度非常獨特,表達的意圖非常隱晦,能用平凡的事情進行敘述,陳獻出更深層次的感情。
4.情感特征。普契尼在對表達音樂上的情感的時候,真實的引用左拉和易卜生的自然主義。他所做的曲子材料大多來源于日常生活,以反映悲劇生活為主要題材,揭示了對現實社會深深的批判。創(chuàng)作中他細心觀察身邊人們的生活特點,用寫作真實的反映出他們本來的生活狀態(tài),藝術是源自于生活的,但是卻高于生活,這使得普契尼的作品都是對人們的滿懷同情,并且在旋律上都能做到旋律優(yōu)美,和聲清晰,在整個《晴朗的一天》中都有著濃郁抒情的色彩,并且從優(yōu)美的曲調中表現出美好的希望。在藝術的表達形式上真實主義追求刻畫緊張的戲劇情節(jié)和表現夸張的情緒,這種帶有戲劇性的手法使《晴朗的一天》這個情節(jié)的性質改變具有傳奇色彩。
《晴朗的一天》第二幕,描寫蝴蝶夫人對丈夫的熱切盼望,激動的心情一下表現出來。那個晴朗的早晨她站在山坡上看見希望的海濱,遙望丈夫遠遠的軍艦緩緩游進了港灣。她想到和丈夫就要見面了,心里萬分激動,仿佛幾年來所有的委屈和痛苦都煙消云散。在這一部分當中,歌曲開頭節(jié)奏非常舒緩,就好像和煦的太陽光一樣照著人心里暖洋洋的,旋律甜美,就好像四月的鮮花一樣甜甜的飄入人心,在這部分歌劇中,抒寫了蝴蝶夫人幸福的心情。
歌曲是演唱者用特有的歌喉把不變的文字符號變活,用流動的語言和旋律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這就是歌唱的目的。在這首歌曲的演唱過程中,要知道整個歌劇的情感表達,開頭是歌曲的主題,平穩(wěn)抒情的,中段后慢慢感情強烈,結束在高潮對美好生活的失望。要把握好歌曲里的情感變化才能更準確的唱出歌劇想要表達的內容,在普契尼的多個任務之中,這個風格獨特的日本少女小蝴蝶給全世界人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干凈青春,活潑動人,明艷美麗,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小蝴蝶,是個可愛的少女又是一個深情的婦人。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一部偉大的巨作,詠嘆調《晴朗的一天》就是表現這部劇作最經典的章節(jié),這部作品結合日本和意大利是兩國文化交流的產物,在這部作品中,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對愛情的懵懂和渴望,從內容和情感上都是給我們一次精神的洗禮和對提高藝術造詣的又一次攀登,歌劇魅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豐富藝術情感對生活充滿希望。在上述分析的曲式表達和情感表達中,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只有最真實的情感才能引起最廣泛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