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冰紅
通過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常常忽視誦讀教學,這與素質教育是不相適應的,尤其是在古詩文教學中,誦讀常流于形式。很多學生都是機械的背誦古詩文,對于內容的理解并不到位。為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理解古詩文中的知識、內涵以及意境、情感,就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反復、多種形式的進行誦讀,體會古詩文中的韻味,實現(xiàn)理想的古詩文誦讀教學效果。
首先,進行古詩文誦讀能夠使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得到提升,誦讀能夠使學生的心口合一,提高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將靜態(tài)的文字動態(tài)化,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記憶,能夠對古詩文更加形象的掌握,體會古詩文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強化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更好的駕馭語言[1],并提高表達能力。
其次,進行古詩文誦讀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是極為有利的??梢哉f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其中謳歌了人們間的真摯情感,包含著對祖國河山的贊美,長期進行古詩文的誦讀與學習,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內涵,培養(yǎng)好的人文素養(yǎng)。
最后,初中語文古詩文的誦讀也有助于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詩文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古詩文的語言表達以及思想情感上都蘊含著語言文字的創(chuàng)造性,通過對古詩文誦讀能夠更好的體會古詩文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反復誦讀古詩文,積累學生文化知識 當前初中學生最缺乏的是文化的積累與沉淀,而在我國的文化中,古詩文是最為精彩和寶貴的部分,學生需要注重積累,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知識財富。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語文課前,教師給學生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輪流的講詩。第一次可以讓教師示范,讓學生明確講詩的步驟:范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2]。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文,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效的把握古詩文內容。但是課前5分鐘的古詩文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為使學生更好的把握古詩文,還可以利用每天晨讀的時間讓學生相互背誦古詩文,并隨時進行抽查。在晨讀中,每周要抽出3天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誦讀,讓學生在接觸新古詩文的同時鞏固舊的古詩文,做到溫故而知新,實現(xiàn)理想的學習效果。這樣,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積累一定的古詩文知識。
2.明確誦讀主線,實現(xiàn)有效性教學 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時,教師需要了解誦讀的主線,明確古詩文誦讀的目標,轉變傳統(tǒng)古詩文誦讀教學的不足,使初中語文教學效果順利實現(xiàn)。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關鍵詞,讓學生對關鍵詞進行把握分析,明確其在古詩文中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體會古詩文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比如學習《錢塘湖春行》,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對詩歌進行誦讀,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情景、情感等美,了解欣賞詩歌的方法,更好地對詩歌進行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誦讀貫穿于古詩文學習的始終,營造好的古詩文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古詩文里描繪的景物以及其中蘊含的作者情感??梢韵茸寣W生自由的進行誦讀,體會讀書的樂趣,在大聲的朗讀過程中也能夠對古詩文有更深層次的感受[3]。然后讓學生聽朗誦錄音,在聽的過程中將詩中的重讀、停頓等標注出來,從而掌握好的誦讀古詩文的技巧。最后讓學生模仿齊讀,并進行自我評價,教師進行最終的總結評價。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古詩文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好的誦讀情境,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參與熱情。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導入語進行科學、創(chuàng)新的設計,提高語文教學的活力。如講授《武陵春·春晚》時,教師先設定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關于李清照的知識,熟讀、誦讀感受詩歌中的意境,并對詩歌中的名句進行理解把握,體會其中包含的作者情感,然后教師進行導入設計,“愁,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異彩紛呈,魅力無窮,大家能列舉一些嗎?”這時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參與學習的熱情較高,有學生說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人說崔顥的《黃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4.發(fā)揮學生想象力,了解古詩文意境 反復的誦讀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的想象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誦讀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想象得到發(fā)揮。古詩文的語言都是經過高度凝煉的,通過有限的字數表達豐富、深刻的含義,如果不能很好的想象,是無法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的。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想象將詩歌中的空白進行填補,對詩歌的意境、韻味等進行品位。
如杜甫《春望》里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教師與學生先進行朗讀、理解:一個“破”字,既有被攻破又有殘破不堪的意思。一個“深”字,寫出草木茂盛的景象。然后引導學生想象:為什么雜草叢生?是因為人煙稀少。那人呢?有的被殺戮,有的逃難,有的被叛軍捉走,戰(zhàn)爭使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繼續(xù)置身詩境,進一步想象:如果國都沒被攻破,會是什么樣子?曾經繁華的長安城如今滿目瘡痍,通過想象,與詩人產生共鳴,作者內心的凄然憂憤我們完全能感同身受。
結束語: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緊跟時代發(fā)展以及教學改革需要,找到合適的古詩文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提高誦讀的興趣,形成好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理想的教學效果。
[1]魏雪.人教版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探究[J].語文天地,2016(35):49-50.
[2]李喆.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的改進策略[J].課外語文,2016(19):44-45.
[3]陳治華.初中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3(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