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召
在我國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課堂上,盡管多媒體技術的覆蓋應用及深入發(fā)展已經逐漸轉變了課堂教學方式,但不可否認,還是存在化學教師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手段開展化學教學的情況。尤其是化學學習的概念版塊,學生如果沒能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無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基礎性的概念知識,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其他化學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必須積極采用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教學手段開展初中化學的概念學習。
認識同化論最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所提出,該理論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而服務,影響學習的最大決定因素就是學生認知結構的知識。初中化學學科具有抽象和復雜的特點,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深化理解和探索研究,才能不斷完善自身的化學知識架構。而教師的教學過程則要以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能力為基礎,尤其是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讓學生能夠以一種獨特的學習理念開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一旦教師的引導性教學沒能簡化學生的化學知識認知結構,無法保證化學學科的分知識能夠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學生的學習將會因找不到突破口而遇到瓶頸。尤其是化學概念的教學中,學生必須充分了解認知結構中相關聯(lián)的各種內容,才能形成思維上的邏輯性[1]。認識同化論就是在這種現(xiàn)狀與基礎上被發(fā)現(xiàn)和應用,其與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有著高度的契合性。
1.適當應用范例教學,促進形成上位概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初次系統(tǒng)性地學習化學知識,因此在教材中會出現(xiàn)很多概念性的新知,結合化學知識存在的范圍非常廣的特點,這些概念所覆蓋的領域也更廣。上位概念是學生深入學習知識的前提,在這一概念應用中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找到認知方法對其化學知識學習興趣和成績有著直接的影響[2]。而學生化學概念的形成,需要在化學知識框架的同一層知識體系中有不同的例子來逐漸感知、認識、分析和對比,通過歸納以后才能掌握這些物質的特征與本質,最終真正了解這些物質。從認知過程來看,對于概念的認知就要考慮學生自身認知中促進新概念形成的下位概念。此外,這個形成過程還與外部的教師引導作用有關,如果教師通過高效的方法推動學生理解,加速理解過程,那么就能更快地促進下位概念向上位概念轉化。
比如在學習形成溶液的概念知識時,要使學生形成生成性的學習認知,教師就可以這樣組織學習:首先是實驗的演示,教師提前準備好面粉、白糖、食鹽和植物油,將其分散在水中,以實物投影儀來為學生放大展示整個實驗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范例的過程講述來深化學生的概念認知。其次是采用課件為學生展示硝酸鉀溶液在加熱、常溫、密封、開放等狀態(tài)下是否會出現(xiàn)分離的情況,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在一定的條件下”以及“穩(wěn)定”的關鍵詞概念含義。再者,教師組織小組討論形式,以持續(xù)性的引導進行問題設置:溶液一定會是無色的嗎?無色的液體一定是溶液嗎?溶液必須是透明的嗎?等等,要求學生進行舉例來證實或推翻。最后以實際的范例讓學生形成切身的感受:學生在喝糖水的過程中有明顯的體驗,有時候越來越甜,有時候卻越來越淡,這個現(xiàn)象是否說明溶液不是均一的?
在上述的范例展示和討論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學生思維問題的邏輯,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概念化認知規(guī)律,并給予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消除疑慮,同時也避免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過程走入彎路,確保化學基礎性知識學習過程中能夠更為順利。
2.準確找到上位概念,促進與下位概念的同化 對初中化學知識的概念進行同化,就是在學生已熟練掌握的基礎概念上對新學習的概念進行加工,確保舊知識與新知識找到聯(lián)系點,通過兩種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將新的概念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實現(xiàn)更好認識和理解新的概念知識的目的[3]。在長期教學中發(fā)現(xiàn),初中化學的很多概念知識學習都有下位概念的契合性,比如純凈物、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化學反應、化合反應、置換反應、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等等,這些概念中的上一個都是下一個的上位概念。由此可見,只要教師把握好這層聯(lián)系,并利用上位概念與下位概念的關系,就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化學概念知識的掌握,且確保學生學習的過程更為輕松和高效。
比如關于“化學能”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初二的學生對這個概念并不熟悉,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單純的文字進行解讀,那么勢必會有很多學生模糊混淆,無法理解和掌握。但如果教師要求學生聯(lián)想曾經學過的各種“能”,即動能、勢能、機械能、熱能等等,每一種都是上一種的下位概念,那么這些與“能”相關的概念就能促進學生對“化學能”形成相關聯(lián)系的理解,找準了理解的支撐點,于是對“化學能”概念的認識與掌握也就容易很多。此外,教師還要善于幫助學生建立各個概念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常用的方法有概念關系圖、概念系統(tǒng)圖等等,這種認識的形式通過簡潔而突出的直觀方式,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能夠迅速形成認知,并完善自我化學學習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任何知識的學習初始,學生的理解都將處于較為模糊的狀態(tài),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握知識的聯(lián)系,才能探索出高效的概念教學方法。對于初中化學的概念教學更是如此,積極應用認知同化論能夠發(fā)現(xiàn)并利用知識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認知體系快速形成,全面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
[1]陳茜.認知同化論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6):130.
[2]溫連瑛.認識同化論在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2(26):151.
[3]白丹丹.初中化學概念教學中如何運用認知同化論[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