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緋
1939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部成立“近重先生古稀祝賀會”,并印制《安井隱居集》(非賣品)一部。“近重先生”即日本著名化學家近重真澄(1870年至1941年),以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及化學工藝而聞名于世,著有《東洋煉金術》等。他精通漢語,對中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擅于漢語寫作,自撰詩文干余首,在日本科學家圈子里可謂獨樹一幟。
《安井隱居集》是近重真澄晚年詩集,輯錄他自1931年至1938年的詩作780首,一部三冊。在詩集正文前,照例印有“諸家題辭”,題辭者大多是日本知名學者,但令人驚奇的是,其中還有王國維、沈曾植等中國著名學者。
不負王郎送客情
王國維在詩集中題詩一首,詩云:“終年格物物庵中,禪榻詩壇別有功。借問神州誰得似,金牛山下夢溪翁?!边@首詩在《王國維全集》及《王國維詩詞箋注》中均未收錄,可稱“佚詩”。從題詩內容上來看,王國維將近重真澄與中國古代科學家沈括相提并論;且認為其禪學與詩學也頗有建樹,贊佩之意明顯,二人當有一定交誼。
“諸家題辭”末頁有沈曾植的題詩,也間接印證了二人交誼,沈詩云:“詩語清于翻水成,凈無垢里扣心聲。長興集外流傳遍,不負王郎送客情?!?/p>
由沈詩看來,近重真澄曾將王國維的題詩“寫示”于沈,沈遂作了如上題詩來唱和。但《安井隱居集》印行之際,王已逝世12年,沈已逝世17年,所以王、沈二人的題詩時間應當是遠遠早于該詩集印行之時的。綜合王、沈二人年譜考察,王詩可能寫于其從日本歸國后不久,即1916年居于上海之后,至遲不會晚于沈逝世的1922年。王流寓日本期間,可能曾親臨近重真澄在京都太秦的隱居處“物庵”,在禪學、詩學方面曾領略這位日本化學家的獨特造詣,歸國后才有可能作上述題詩一首。但因相關史料不足,尚難以詳察二人交往細節(jié)及這首題詩的寫作背景。二人的交誼雖未必十分深厚,但同作為知名學者,二人相互敬重與贊賞之意亦是人之常情。1927年6月25日,在日本京都東山袋中庵舉辦的王國維追悼會上,近重真澄列席參加,并作了追憶談話。
不乏中國“忘年交”
事實上,近重真澄雖長年在日本京都深居簡出、潛心研究,但他的中國朋友圈卻著實龐大。他先前還在中國出版過詩集《鴨涯草堂詩集》與《太秦山房詩集》,仔細品讀這些詩集,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國朋友圈的諸多印跡。
《鴨涯草堂詩集》系委托上海中華書局用“聚珍仿宋版”鉛活字排印,于1927年印成。該集封面題箋者為著名書法家沈尹默,且書中附有珂羅版印制的沈氏題辭一篇,足見近重真澄對這位“忘年交”的重視。沈尹默題辭400余字,以一筆秀美的行楷款款寫來?!而喲牟萏迷娂芬早媪_版影印的方式冠之于卷首,煌煌達7頁之多,足見重視與鄭重其事。比近重小13歲的沈尹默,在題辭中極盡后輩謙虛真誠之態(tài),足見其對近重真澄的敬意。值得一提的是,《安井隱居集》輯有近重真澄于1938年所作《次沈秋明見似偶吟四首韻》,說明二人的“忘年交”還一直保持著。
《鴨涯草堂詩集》卷末尚有沈曾植的題詩,也是以珂羅版影印手跡的方式印出。而其中就有《安井隱居集》中的沈曾植題詩,實際上這首詩是從《鴨涯草堂詩集》中的沈氏題詩手跡中節(jié)錄下來的。題詩后有沈氏小記,其中有“勿庵博士過訪窘廬”一句,因沈晚年定居上海,則能看出近重真澄是親自到過上海去訪晤過沈的。如此一來,所謂“王靜庵送行詩”的寫作時間,大致可以推定為1916年2月王國維攜家歸國之后,1917年5月沈曾植攜家短暫北上之前。在這期間,近重真澄可能曾有過訪華之行,將返歸日本之際,王作“送行詩”,過訪沈宅時又寫示于沈,沈遂再“以短章用答雅意”。
豐富史料待挖掘
那么,近重真澄的中國之行究竟是何時進行的,此行究竟如何,還能否有更進一步的記載可以證實呢?
《鴨涯草堂詩集》中就有答案。集中有《再過支那海》詩一首。詩題后有注曰:“西歷一九零五渡歐之次,始過支那海。今茲丙辰盛夏,自呂宋向香港重航此海,老大無為,感慨殊深乃賦。”據(jù)此可知,“丙辰年”即1916年,近重真澄確曾有于此年從日本至菲律賓,再至香港入境的訪華之行。此詩之后,尚有《亂后上海所見》、《南京》、《漢冶萍煤鐵公司諸公招宴席上》、《朝鮮》、《京城苦熱》、《睡車》、《南滿洲》、《旅順》、《北京》9首詩作,皆應為此次訪華所作。在這組訪華詩作中,第一首即為《亂后上海所見》,可知近重真澄由香港入境之后,首站即落腳上海,應當正是在此時,與王國維、沈曾植等有過會晤。
近重真澄非常重視王、沈二人的題詩,這在10年后于他們的會晤地上海,委托中華書局以聚珍仿宋版精印的《鴨涯草堂詩集》中有所體現(xiàn)。只是不知何故,王國維的題詩未能輯入,卻將沈尹默的7頁400余字題辭附印。又過了10余年,在《安井隱居集》中終于將王國維的題詩印出,也將沈曾植的題詩節(jié)錄一首印出。顯然,王、沈二人是近重真澄中國朋友圈的代表人物,他終生珍視著這份難得交誼。
1931年,近重真澄的《太秦山房詩集》仍在上海中華書局印制,題箋者仍為沈尹默。詩集正文前的“諸家題言”中,還出現(xiàn)了鄭孝胥的兩封來信。從鄭信內容來看,對近重真澄詩作的贊佩也是溢于言表。
近重真澄的三部詩集《鴨涯草堂詩集》(1927年)、《太秦山房詩集》(1931年)、《安井隱居集》(1939年),均洋溢著濃厚的中國情結,其間展露的中國朋友圈也是星光燦爛、名流頗多。其中,前兩部均在上海委托中華書局印制,印量皆不多(前者500部、后者250部),更因其印制精良、史料豐珍,已頗為后世研究者及讀者所矚目。這三部詩集所獨具的歷史價值,頗值得深入探研與充分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