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月
(海南師范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 海南海口 571158)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1]。此外第二期提升計劃鼓勵提供多方面教育、康復服務,支持普通幼兒園和特殊教育機構增設幼兒園接收特殊需要幼兒,而讓特殊需要兒童接受平等適合的教育是每位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普遍心聲。根據(jù)2017年頒布的《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衛(wèi)生保健機構、殘疾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和家庭都參與到特殊需要兒童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康復和早期教育,機構為家庭提供咨詢、指導,充分發(fā)展特殊需要兒童的潛力。《殘疾人教育條例》還提出“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jù)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yōu)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2]。在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可以減輕或者避免殘疾兒童因遠離家庭造成的心理和生理負擔[3]。對此,學前融合教育不僅可以滿足特殊需要兒童融入到普通教育的教育環(huán)境的基本需求,還能夠最大程度促進學前特殊需要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提供相應服務支持,其效果也直接關系后續(xù)義務教育階段特殊需要學生的受教育情況?,F(xiàn)行特殊教育學前融合教育按照主動發(fā)起方,可分為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和交互融合。正向融合即普通幼兒園接受特殊需要兒童;反向融合由特殊教育機構吸收普通幼兒入學;交互融合則通過雙方建立的交流平臺實現(xiàn)融合。在社會需求和政策驅(qū)動下,越來越多研究者關注學前特殊需要兒童教育。但目前,關于特殊兒童學前融合研究缺乏實證支持。
特殊需要兒童的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家庭是連接這兩種教育,推動融合的重要力量。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共同作用影響兒童的成長。
但從現(xiàn)實情況和理論研究來看,地方政策的缺失、幼兒園學位緊缺、家長輕視自身專業(yè)性,主客觀因素共同導致了讓本就不包含在義務教育范疇內(nèi)的學前融合教育舉步維艱,而未接受學前教育的特殊兒童直接進入普通教育環(huán)境更是困難重重。
(一)相關政策缺失。政策是學前融合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國家正不斷完善對特殊需要群體教育的保障,但由于各地情況不一,導致不同地區(qū)學前特殊教育發(fā)展的存在較大差異,特殊需要兒童家庭得到的支持不同。就入學條件:2015年上海市年要求特教幼兒園、特教學校學前班,以及普教特教班對各類特殊需要幼兒進行免費教育。河南省要求2018年底特殊需要幼兒學前一年毛入學率在60%以上,保障了基本入學數(shù)量。北京到2020年要求每位特殊需要幼兒接受1—3年免費教育。很多省市都根據(jù)自身條件積極推動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的第一步——入學,也為家庭提供基本財政支持幫助幼兒“有學上”。但“上得好”,即特殊兒童是否能夠在普通教室里接受適當?shù)慕逃L期以來受到了忽略[4]。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問題,家庭面臨的最主要壓力源是經(jīng)濟[5],與經(jīng)濟問題同樣重要的家庭情感壓力可能會導致家庭不穩(wěn)定,卻是常被人忽視的。各地政府不僅要“鼓勵”提供各種資源,還要政策開路監(jiān)管落實評價效果。
(二)學位緊缺。幼兒園是小學的過渡期,是義務教育的前一個階段,也是融合教育的開端。相比普通幼兒家長面臨選哪個更好的幼兒園,甚至排隊等學位,特殊需要幼兒家長即使等到了學位,面對的也可能是拒收、退收。目前接納特殊需要幼兒的普通幼兒園會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挑選,這樣勢必導致了一些中重度殘障兒童沒法入園。從普通教育教師角度,正向融合幼兒園中缺乏相應資源、設施設備,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消極態(tài)度源于他們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專業(yè)技能儲備不足[6]。另一方面,即使特殊需要兒童留在了普通幼兒園,“漠視”“邊緣化”,甚至“欺凌”仍是家長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正向融合既受社會輿論的制約又需要各種資源的支持,我國學前融合教育推動者開始嘗試在學前特殊教育機構吸引普通兒童免費入園接受特殊教育中“個性化”教育——反融合。學前特殊需要兒童家長急切盼望孩子能與普通兒童一起接受教育,但實際情境中由于保守觀念的制約,正向融合的反對者維護不平等和隔離教育。此外正是由于反向融合立足特殊教育,特殊需要幼兒家庭的經(jīng)濟因素是特殊學校招生困難的重要因素[7],如此便制約了反融合的普及。
(三)家長輕視自身專業(yè)性。融合教育的參與者中的核心主要是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其中主要照顧者對兒童的期待是融合教育產(chǎn)生的重要動力。家長對特殊需要兒童期待常偏離實際,如此他們便對兒童失望[8]。家庭成員對融合教育的認識和技能學習掌握是保障融合教育順利進行的有力基礎,但家長很少愿意在課外時間,在家庭對孩子進行相關訓練。目前家長們主要把學前融合教育開展寄期望于普通教育教師或者特教教師,自身未做好二者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溝通。其次,自身未積累幼兒家校溝通、友誼構建、課間活動等方面的基礎技能。另外家庭中家長融合教育觀念不一,前瞻性不夠也是限制家長提升自身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阻礙。特殊需要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的逃避式推責更是所有幼兒園教師經(jīng)常面對的大問題。
特殊需要兒童的幸福成長需要家庭支持,融合教育中家長不是旁觀者,家長是重要的參與者、貢獻者,家庭在融合教育中尤為重要,其對學前兒童家庭的支持無疑是為義務教育階段融合的提供有力保障。
家庭在融合教育的卷入度越高,越有利于其對融合教育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推動融合教育在學前以及其他階段的發(fā)展?!凹彝コ鱿比诤辖逃峭苿诱弑U嫌變喝雽W,提升教育質(zhì)量的前提;“參與”要求家長自身有專業(yè)積累,對發(fā)現(xiàn)、干預、教育基本知識與技能有一定了解;為融合教育做“貢獻”,每個特殊兒童家庭要與幼兒園教師、普通兒童家長與特殊兒童家長、特殊需要兒童家長間要溝通支持網(wǎng),共同推進融合教育的發(fā)展。
針對上述學前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中家庭面臨各種問題相互影響、相互牽制,動態(tài)影響特殊需要幼兒融合教育效果,下面探討如何構建適應我國學前融合教育發(fā)展的家庭支持體系。
(一)政策指向結果。地方政府特別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不僅高度重視學前融合教育中對家庭的支持,將其視為融合教育發(fā)展的基礎必備條件,還要把頒布政策的重點放在結果考評上。教育行政部門對當?shù)馗咝E囵B(yǎng)培訓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師資進行系統(tǒng)培訓,從而為二級家長培訓提供資源。通過財政支持家庭、幼兒園開展融合教育,提供優(yōu)良師資保證教學質(zhì)量,為融合教育師資解決編制、薪酬問題,為參與融合教育幼師提供補助和獎勵。解決家庭中兒幼兒上學難的問題,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為家庭減壓。地方政府切合當?shù)匚幕ㄟ^對特殊教育的科普宣傳,營造推進融合教育的良好環(huán)境。建立地方學前融合教育質(zhì)量檢測網(wǎng)絡,由國家提供標準和指導,當?shù)刎撠煴镜貐^(qū)建設、管理,并組織第三方從政策落實的開始以及各階段進行評估。
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素質(zhì),將直接影響著黨及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命運,直接關系到民族的偉大復興工程。目前,和我國整體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迅速提高有所不同的是,社會大眾的道德水平呈現(xiàn)急速下滑的趨勢,腐敗的社會風氣與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繼承與宣傳地方優(yōu)秀文化、強化廣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教育是當下各大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應高度重視的問題。對于長治職業(yè)技術學院來說,長治市革命先輩英勇殺敵、艱苦奮斗的抗戰(zhàn)過程中所構成的寶貴紅色文化,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這對于提高學生個人道德素質(zhì)有著積極作用。
(二)家長自身專業(yè)建設。對處于早期發(fā)育關鍵期的特殊需要幼兒而言,家庭是其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家長自身專業(yè)性更是影響教育整體質(zhì)量的核心因素。融合教育參與者的角色中,除了管理者,就是家長,第三名才是訓練師[9]。首先,自身專業(yè)建設始于家庭對特殊需要兒童客觀看待,既能看到現(xiàn)在兒童存在障礙及優(yōu)勢,也能看到未來兒童發(fā)展?jié)撃?,這些都直指階段性和過程性融合教育效果評估,缺失了家長參與的教育評估必不完整。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與普通兒童一樣的教育不僅是資源浪費更是誤解了融合教育,挫敗了兒童學習積極性,家庭成員對特殊需要兒童積極的態(tài)度會推進家庭支持的行動。政策支持下,家長通過培訓和輔導,提升自身專業(yè)性。其次,家庭成員要在融合教育方面要達成共識,整合家庭資源,合理分工,系統(tǒng)連貫地幫助幼兒在課堂學習、校園生活、課間社交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到班級里。最后,家庭支持的參與者不僅局限于家庭成員,家庭成員自身的社會網(wǎng)絡也可以用于支持特殊需要幼兒的發(fā)展;家庭成員發(fā)揮效用的地點也不限于家庭里,學校、社區(qū)、所有孩子可能會去的地方都可以有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聲音發(fā)表。
(三)搭建家長溝通平臺。首先,家長是融合教育中與兒童最緊密的連接者,更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家長在融合中發(fā)揮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兒童學前融合順利進行與否。學前融合教育首先要建立以家長——教師溝通為中心的溝通平臺。對學前教育普通教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前教育最能接受的是某方面學習障礙和言語語言障礙,最不能接受的是行為問題,這與小學和中學教師觀點類似[10]。相比普通兒童家長,特殊需要兒童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行為[11]。教師和家長對特殊需要兒童能在問題行為方面達成共識,但若沒有良好的溝通平臺,政策保障和專業(yè)支撐分別獨立,家長便無法通過教師間接及時地幫助幼兒,教師也無法實現(xiàn)與家長信息互動交流。
其次,融合幼兒園中要兼顧其他幼兒及其家長的溝通。融合教育對普通兒童的良好道德修養(yǎng)和個性品格的形成也有益處[12],而對融合教育的偏見和誤解造成其他小朋友的抵觸和忽視都可能導致特殊需要兒童“退學”。特殊需要幼兒家長的每次出現(xiàn)都能達到令周邊同學、家長“喜悅與期待”的效果,大家對兒童的接納、包容、理解必將顯著提升。現(xiàn)實中正是家長重視自身在融合教育中應有溝通作用,才讓幼兒園期間成功融合成為日后義務教育階段甚至高等教育階段的融合的重要基石。
最后,特殊需要幼兒家長之間的經(jīng)驗交流。通過安全、開放、高效的交流平臺,讓有相似經(jīng)歷的家長之間得到情感的支持,也受到案例的啟發(fā)與激勵。家長溝通形式可以是線上線下,線上及時交流、線下定期溝通,及時有效溝通是解決融合教育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七部委.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20_309687.html,2017-07-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殘疾人教育條例[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78184.htm,2017-02-01.
[3]雷江華.全納教育之論爭[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48-52.
[4]鄧猛,潘劍芳.關于全納教育思想的幾點理論回顧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3(4):1-7.
[5]黃晶晶,劉艷虹.特殊兒童家庭社會支持情況調(diào)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6(4):5-11.
[6]LeeFLM,TraceyD,BarkerK,etal.WhatPredicts Teachers'Acceptance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 Kindergarten?[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14(14):60-70.
[7]陳云英.培智教育學校辦學情況調(diào)查與建議[J].教育研究,2007(11):67-71.
[8]Janus M,Lefort J,Cameron R,et al.Starting kindergarten:Transition issues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Revue canadienne de l'éducation,2007(6):628-648.
[9]RousB,MyersCT,StricklinSB.StrategiesforSupporting Transition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ofEarlyIntervention,2007(1):1-18.
[10]Lee F L M,Yeung A S,Tracey D,et al.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What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Matter.[J].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Education,2015(35):79-88.
[11]McintyreLL,EckertTL,FieseBH,etal.FamilyConcerns Surround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in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ournal,2010(4):259-263.
[12]劉艷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兒童發(fā)展狀況的案例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