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燕,武文俊
(太原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存亡的危機是空前未有的。以救亡圖存為目標的士大夫階層,開始尋找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涤袨樽鳛橘Y產(chǎn)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堅持中國傳統(tǒng)變易觀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文化中進化論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三世進化”思想,進而建構自己的進化歷史觀和大同社會思想??涤袨閺娬{從“據(jù)亂世”到“升平世”進而到“太平世”,是一個遞進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并且認為人類的終極歸宿是大同社會。而大同作為對一個未來社會形態(tài)的描述則集中體現(xiàn)在康有為《大同書》一書中。
在康有為的豐富著述中,《大同書》是一部特別的書:這部書的寫作時間很長。按照康有為本人的說法,《大同書》撰寫于1884年,但目前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大同書》是一部逐步寫成的著作,其基本定型大約是在1901—1902年之間,并不斷有所增益。《大同書》的內容分為十部:甲、入世界,觀眾苦;乙、去國界,合大地;丙、去級界,平民族;丁、去種界,同人類;戊、去形界,保獨立;己、去家界,為天民;庚、去產(chǎn)界,公生業(yè);辛、去亂界,治太平;壬、去類界,愛眾生;癸、去苦界,至極樂。
按梁啟超的看法,康有為寫完《大同書》后秘不示人,也不在教學過程中講述大同原理?!翱涤袨橹圆辉敢鈱ⅰ洞笸瑫肥救耍且驗橐怨蛉兰舆M化論而建構起堅固歷史觀的康有為堅信,歷史的發(fā)展自有其規(guī)律,在不同的階段其政治法律制度和價值觀念各不相同,而大同作為一個未來社會形態(tài)的描述,如果過早公布就會造成天下大亂。但康有為之所以還是要著成文字,是因為他作為一個改制者,他需要將關于現(xiàn)在和未來的圣人之制作傳達出來,以作為人類發(fā)展的指向?!盵1]161
與五四運動之后的文化虛無主義者不同的是,康有為具有強烈的反思精神。他的《大同書》對于理想社會的設計無不是建立在對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西方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的批判性反思基礎之上。面對西方文明的沖擊,康有為認為,儒學所要面對的是人的權利和社會秩序乃至國際秩序的根本性變化,儒家必須對這些問題有所回應,從而發(fā)掘儒家獨特建構現(xiàn)代文明的精神資源,所以他對儒家的精神做了有別于前人的闡發(fā)。他說:“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體在各明名分,其用在與時進化?!盵2]3從中可以看出,“其理在公”,在這樣的公理世界觀中,康有為試圖調和平等和名分之間的沖突,并以公羊三世吸納進化思想,以突出改制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從而強調了儒家的普遍主義面向。
張祥龍教授認為:“普遍主義(universalism),是指這樣一種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它主張最有價值——不管是認知的、倫理的、宗教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還是其他的價值——的東西可以作為命題而得到直接表達,而且這種價值總可以、并且總應該被普遍地推廣,或者叫做被普遍化,形成一種對所有有關現(xiàn)象都無差別的有效的‘標準’?!盵3]在西方哲學史上,普遍主義一般和唯理論連在一起,堅持有這種絕對普適的真理,在他們的語境中,真理基本上就是指普遍化的真理,比如數(shù)學和科學那樣的。不同于張祥龍認為儒家是非普遍主義的看法,筆者則主張,儒學始終是一種本土化和普遍化相結合的思想。
在《春秋董氏學自序》中,康有為勾勒了“六經(jīng)→春秋→公羊傳”這樣一個發(fā)現(xiàn)孔子之道的路徑。既然改制已然是最為迫切的任務,所以他重新梳理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必然以公羊學為核心,“惟《公羊》詳素王改制之義,故《春秋》之傳在《公羊》也”[4]307。由于要突出孔子作為改制之新王的地位,所以,其他的儒家經(jīng)典則被視為是不同的“世”的治理之道,唯有《春秋》則是貫通道之全部的。在《論語注》中,康有為說,《尚書》是為“太平世”而作,《詩經(jīng)》則是針對“升平世”,而《禮》因為講究上下尊卑,陳述的是小康世的法則?!翱鬃友鐾铺烀?,俯察時變,卻觀未來,豫測無窮,故作撥亂之法,載之《春秋》。刪《書》,則民主首堯、舜,以明太平;刪《詩》,則君主首文王,以明升平?!抖Y》以明小康,《樂》以著大同,系《易》則極陰陽變化,幽明死生,神魂之道。作《春秋》以明三統(tǒng)三世,撥亂、升平、太平之法。”[2]425正如干春松教授指出的那樣,與朱熹等人強調經(jīng)典中的某些篇章來確立自己的價值基礎的做法不同,康有為是通過否定古文經(jīng)、強化《春秋》的至高地位來重整儒家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無疑成為當時已經(jīng)普遍存在的懷疑經(jīng)典的風氣的助力,這種用力過猛的手法,在彰顯《春秋》改制的精神以適應時代需要的同時,也會造成人們對儒家經(jīng)典整體的否定[1]122。這樣,康有為以三世說的框架來說明不同時期儒學的不同使命,首先,要說明孔子循時立法的合理性,孔子身處“據(jù)亂世”,所以其立說多從“據(jù)亂世”的現(xiàn)實出發(fā),而不能“跨越”。其次,他在《論語注》中,認為編纂《論語》主要是曾子一系的弟子,因為曾子守約拘束,所以孔子之大道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傳達。在《孟子微》中,康有為認為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孔子之道中屬于“升平世”之原則,雖沒有傳孔子的大同之道,但可以由孟子得孔子之道的門徑。在這“四書”之外,康有為尤其重視《禮記·禮運》。
在康有為看來,《禮運》所闡發(fā)的“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思想為孔子所寄托,所以孔子“三世之變,大道之真”,皆在此書中。“讀至《禮運》,乃浩然而嘆曰:孔子三世之變、大道之真,在是矣。大同小康之道,發(fā)之明而別之精,古今進化之故,神圣憫世之深,在是矣。相時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時圣之變通盡利,在是矣?!薄拔嶂袊陙恚矟h、唐、宋、明,不別其治亂興衰,總總皆小康之世也。凡中國二千年儒先所言,自荀卿、劉歆、朱子之說,所言不別其真?zhèn)?、精粗、美惡,總總皆小康之道也。其故則以群經(jīng)諸傳所發(fā)明,皆三代之道,亦不離乎小康故也。夫孔子哀民生之艱,拯斯人之溺,深心厚望,私欲高懷,其注于大同也至矣。但以生當亂世,道難等,雖默想太平,世猶未升,亂猶未撥,不能不盈科乃進,循序而行。”[5]553以上論述最為震撼的是將傳統(tǒng)儒家的理想社會的典范三代之道,亦歸入“小康”,未入大同,由此可見,當三世說和進化論結合之后,儒家的理想狀態(tài)不再在過去,而在未來[1]125??涤袨樗_立的新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以《春秋》公羊為本,以“四書”加《禮運》為輔翼,將三世說和進化論相結合,以大同之公理來轉化宋儒之“天理”,如此,孔子之道才可以在現(xiàn)代保持不墜。
康有為以孔子為制法之王,并以《春秋》為改制之憲法,《春秋》并非是記事之書,而是要從中發(fā)現(xiàn)其中所“指”及微言大義之所在。《春秋》所提供的并非是現(xiàn)成之法則和方略,而是制定這些方略的原則和方法??涤袨檎f,“六經(jīng)”各有所守,然要了解孔子之道,則莫如《春秋》,因為,孔子為萬世制法之精義,全存于《春秋》,而《春秋》之精義,并不在其事與其文,而在于其“義”。這就說,康有為不但要為“升平世”改制立法,而且也要為未來的“太平世”勾勒出《大同書》這樣的愿景。
根據(jù)公羊家言,孔子通過對春秋史實的褒貶來傳達“王心”,孔子依其“王心”重對王字進行了解釋,賦予了王字新含義。概括起來,王字的新含義有二條:一是天下歸往之義(音訓);一是參通天地人之義(形訓)。天下歸往之義是指人心向背問題,即民意問題,凡是天下的民心都歸向的人才能稱為王;參通天地人,則是從內圣的角度來說明為王的條件,即說明王者人格的內在特征[6]。這也就是所謂的托古改制??鬃又屑词俏耐?。在《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文中,康有為說:“《春秋》明王道,王道本于仁,故《春秋》之義,莫重于仁。而必張三世,何哉?蓋《春秋》托始亂世,中進為升平世,而終為太平世,然后教化流行,德澤大洽,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故王者必世而后仁。制《春秋》之義,蓋為后王法也?!盵4]4《大同書》將孔子之仁道貫通于三世說,亦是康有為之基本立場。1898年之后,康有為進入了漫長的流亡時期,在這個階段,他不但完善了《大同書》,也利用他的三世說的歷史觀對“四書”和《禮運》進行了注釋,一是要說明三世說乃是孔子思想之真精神;二是要說明中國在三世中的定位以確定當下的任務和未來的目標。
康有為的歷史觀充分接受了進化論的觀念,并認為人類的信仰活動是由神道教向人道教的方向發(fā)展。他認為,孔子教化是有異于其他以神道為信仰特征的人道教,這也是儒家所不同于別的宗教的特殊之處,而且是儒家高于其他諸教的更高階段的宗教[1]145-146。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為認為孔子的身份是“大地教主”。他認為“大地教主”是為整個宇宙創(chuàng)制立教的圣人,孔子之創(chuàng)教并非為一時一地。因為劉歆的篡偽,于是孔子由圣王被降為先師,孔子所撰之經(jīng)典削移至周公。“公羊之學廢,改制之義湮,三世之說微,太平之治,大同之樂,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我華我夏,雜以魏、晉、隋、唐佛老詞章之學,亂以氐、羌、突厥、契丹、蒙古之風,非惟不識太平,并求漢人撥亂之義亦乖敕而不可得,而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7]
在康有為看來,孔子作為圣之時者,主要傳達的是據(jù)亂小康之道,而現(xiàn)今則是要傳達大同之旨。在《禮運注》中將“天下國家身”這樣的問題,說成是“小道”,因為他將人劃定在不同的框架中?!疤煜聡?,此古昔之小道也。夫有國、有家、有己,則各有其界而自私之。其害公理而阻進化,甚矣。”[5]555大同之世,就是要破除國家和種族之間的界限?!吧w孔子之言夷狄、中國,即今野蠻、文明之謂。野蠻團體太散,當立君主專制以聚之,據(jù)亂世所宜有也;文明世人權昌明,同受治于公法之下,但有公議民主,而無君主。二者之治,皆世界所不可少,互有得失。若亂世野蠻有君主之治法,不如平世文明無君主之治法?!盵5]395由于兩千年的儒學歷史被康有為描述成為“據(jù)亂世”的“小康”說,而《大同書》為太平世立制,所以其中多有與傳統(tǒng)儒學之核心觀念相抵觸之處。比如,宗教和家庭是儒家價值之最主要載體,但在《大同書》中,家的存在則是導致社會普遍存在自私現(xiàn)象的總根源,因此,在這樣的意識下,是不能養(yǎng)成“獨人自立”之人格[1]162。需要指出的是,康有為固然對西方的人權觀念、自由競爭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有所肯定,但同樣他在接受這樣的現(xiàn)代性洗禮之時,時刻存有對現(xiàn)代性所可能帶來的弊端的反思,這樣使《大同書》與三世說展現(xiàn)出豐富的思想面貌。
現(xiàn)代新儒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認為,康有為式的大同是一個“夢想”,這個夢想以“外部的時間階段之觀點,以為家庭國家的階段已過去,以為要實現(xiàn)大同,必須否定已經(jīng)過時的家庭國家之封界,以為大同為時間上一個可以獨立的階段,一個可以不要家庭國家為其充實之內容的階段,把大同完全看成一個外部的虛懸階段”[8]。在牟宗三看來,不能像康有為那樣把大同完全看成一個外部的“虛懸階段”,認為天下大同的制度是一個大一統(tǒng)的整體系統(tǒng),與家國個人這樣的縱貫系統(tǒng)不同的是,天下所要處理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因此,其內在的精神要求不是力量型的,而是理性和精神的諧和。而康有為《大同書》的弊端,有消除一切差異,甚至消除種族差異這樣的極端主義傾向。而消除一切差異的“進步”其下一步必然是暴力專權和埋沒個體,最終只可能是災難[1]170-171??梢?,牟宗三的論述既顧及了儒家觀念的連續(xù)性,也考慮到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普遍主義的圖景,從而避免了康有為《大同書》中消除一切差異,甚至消除種族差異這樣的極端主義傾向。
不過,我們不可否認,康有為的大同說雖有其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但他對大同小康之義的闡發(fā),其方法是通過不同世的政治特征來容納新的政治因素,其終極目標是重建儒家的普遍主義面向。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康有為作為最早提倡民權、憲政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中國現(xiàn)代自由主義思潮的先驅,甚至是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的最早、最系統(tǒng)的批評者;同樣,他對大同理想的新闡發(fā),承繼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觀念,這種觀念有其獨特性,成為中國接受社會主義思想重要的思想基礎,影響了毛澤東等一批致力于建立中國式社會主義的政治家。許多史實材料證明,毛澤東在思想的形成期深受康有為、梁啟超的影響。
我們認為,固然儒家出現(xiàn)于曲阜,成熟于齊魯,并在宋明擴展至東亞。雖然它與道家、墨家以及后來的佛教等思想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但是儒家一直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我要求,也有王者無外的普遍主義立場。從《孔子改制考》到《大同書》,我們可以看到康有為在受外敵侵侮時的保國熱誠,也可以看到他對生靈共生的終極關懷和世界主義情懷。的確,康有為公羊三世加進化論的歷史觀不甚完善,但是在這樣的歷史觀下,所有的問題有了時間性和空間性的視野。他既討論人權、個體自主的問題,也討論平等和公平的問題;他討論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的問題,也討論超越民族國家實現(xiàn)世界大同的問題。
干春松教授認為:“現(xiàn)代儒學發(fā)展必然是整體性的。由于新文化運動將儒家與現(xiàn)代政治秩序對立,儒家被窄化為道德學說和心性哲學,儒家在社會秩序乃至政治規(guī)則中的作用被質疑。在這樣的質疑中,中國人在自我否定中依然在探索中國人自己的發(fā)展路徑,而儒家只有回到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結合中,才是完整的現(xiàn)代儒家。在這方面,我們看到康有為,以及繼續(xù)這樣事業(yè)的梁漱溟、張君勱等等,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盵1]175雖然,康有為的大同社會設想未盡完成,他的儒學體系亦不盡完善,但是,他打開了我們觀察和理解世界和儒學發(fā)展變化的種種可能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