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
(濱州學院 人文學院,山東 濱州256600)
黃河三角洲指的是黃河入??谥苓叺赜颍瑥默F(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看,主要是指濱州、東營兩地市所包含區(qū)域及今隸屬淄博的高青縣。這片廣大地域很早就有人聚居,史料記載:“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荝,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漢書·地理志下》)其中“薄姑氏”又稱蒲姑氏?!掇o源》:“今山東博興縣東北有蒲姑城?!薄掇o?!穭t曰:“(蒲姑)在山東博興縣東南?!倍咭捕汲幸u了古文獻的說法,確認商朝末期“蒲姑氏”活動于該地區(qū)。周秦兩漢時期,此地先后為齊國屬地和秦漢郡縣。在這樣一個看似偏僻的近海地域,文化遺存卻甚為豐富,文化傳統(tǒng)也悠久綿長。
《禮記·昏義》云:“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薄吨芤住ば蜇浴鳌分幸舱f:“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笨梢姽湃耸前鸦橐龅木喗Y(jié)當作人倫的根本,婚姻禮俗也便不憚其繁瑣,下面就黃河三角洲(簡稱“黃三角”)婚俗的演進趨向進行觀照,試圖由此抽繹隱含于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心理,領(lǐng)略其文化精神,以期有助于構(gòu)建更健康文明、更有助和諧的新文化形態(tài)。
由文獻可知,宋代以前,“禮不下庶人”,婚禮的各種講究大約都發(fā)生在富貴之家,普通百姓的婚姻如何進行不得而知。但是經(jīng)過唐高宗時代以來取士方式的改革和唐末五代的社會大動蕩,士庶界限漸至泯滅,到宋代“婚姻不問閥閱”(《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士、庶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背景下,“禮”始“下庶人”,并先后出現(xiàn)了司馬光的《書儀》和朱熹的《家禮》兩部重要文獻,對新民俗的形成影響深遠。尤其朱氏《家禮》一書,把婚禮分為議婚、納彩、納幣、親迎、婦見舅姑、廟見和婿見婦之父母七節(jié),影響巨大,成為后世遵行的基本成婚路線。黃三角地區(qū)婚俗即以此為主線,輔之以地域文化色彩。
訂婚之前首先是議婚,由媒人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青年男女和兩家各方面情況,穿線說和,兩家有意,就由媒人安排“一走一過”,或在媒人家,或在集市上、廟會上等公開場合,讓二人看看對方長相。如果男女雙方都能接受對方形貌,有意進一步接觸,媒人就安排“小見面”。由女方姐姐或嫂嫂帶姑娘前去男家相看家產(chǎn)房屋,俗稱“相宅子”,主要是看看男家日子過得怎樣,怕以后進門受窮。如果感覺不錯,有意定親,就留下來在男家吃飯;如果看到男方房屋窄小破爛,就打消定親念頭,一去不回。
現(xiàn)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仍有存留,但內(nèi)容發(fā)生了較大改變。一是很多農(nóng)村青年外出打工,接受了現(xiàn)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有了自由婚戀的能力,當他們在工作中接觸到自己喜歡的異性,就有可能自己解決婚戀問題,所謂“一走一過”和“小見面”就自然省去;二是即使留在老家沒有外出的青年,也已經(jīng)成為移動客戶終端,“一走一過”之后,雙方彼此不反感的話就會互留聯(lián)系方式,“小見面”這一步也大多省去,二人有意繼續(xù)發(fā)展就會借助網(wǎng)絡互相加深了解,這包括電話、QQ、微信等。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變化彰顯了婚姻自由和資訊發(fā)達時代的特征。
農(nóng)村現(xiàn)在仍然施行不衰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圓場”。在青年男女愿意定親的前提下,要有家庭出面辦理相應事務。男方家庭委托本家族辦事人兩名(俗稱“家里大人”,是家族代表),由媒人帶領(lǐng),帶著現(xiàn)成的葷菜(包括雞、魚、豬頭肉、下貨以及作為此地特產(chǎn)的驢肉等共10樣肉食)和煙酒、瓜子、糖茶等前往女家,由女方配制一些素菜,雙方“大人”通過飲宴的形式舉行圓場禮,此一禮節(jié)的完成意義在于向外界宣告表示婚姻關(guān)系的初步締結(jié),兩家自此成為親家。在這個圓場環(huán)節(jié),男方置辦酒菜禮物花費不下千元,加上壓在箱底給女方的禮錢,一般在兩三千元左右。
“圓場”以后,接下來有一個城里農(nóng)村都不會省略的重要儀式,即“大見面”,也就是訂婚。具體在此后多久雙方正式訂婚,由兩家商定,有的過十天八天,有的過三兩個月。
“大見面”是僅次于嫁娶婚禮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始于“換號”,也叫“下柬”。先是男方家庭以長輩(祖父健在就寫祖父和父輩兩代名號)的名義送號帖給女方,并根據(jù)女方要求致送相應的彩禮錢,另外還有專門送給姑娘的衣物、首飾等。女方收下禮品禮金,會回禮給男方,一般都是衣帽、筆硯之類。黃河三角洲各地現(xiàn)在彩禮輕重差別較大,惠民、沾化等地往往六到十萬元人民幣不等,無棣縣就沒有要彩禮的風俗,男家可以量力而行,彩禮僅僅是象征性的,男方家庭結(jié)婚的負擔明顯小于周邊縣區(qū)。
黃河三角洲一帶十分重視訂婚禮,親戚街坊都要到場相賀,致送賀儀,其規(guī)模僅略次于正式結(jié)婚。這一天訂婚的姑娘由長輩陪同前往夫家,一般男女長輩各出三個人,如果家族人多,也有去多人的;母親可以到場,但父親不出面。男女分桌列席,女桌一般是母親、大娘或嬸嬸和來定親的姑娘,再就是男方家族的作陪客的女性長輩二人和女媒人;男桌上是女方來的 “三媒”(三個男性長者),和男方 “三媒”,這就是俗話說的“三媒六證”,其中包括“正媒人”和“幫媒人”。正媒人就是負責牽線的那一個,往往夫婦兼任,俗稱男媒人、女媒人。“三媒六證”之說主要指的是男性,他們是這個訂婚事件的見證人,日后如有糾紛,他們會出面作證。女方來的人中,有一個本院近門,帶女方回給男方的號帖,但訂婚女的父親和叔伯不能來。同樣,男方自家人也只能在進餐過程中前去勸酒、斟茶,不能陪席。由此可見,訂婚是兩個家族的事務,由家族代表出面辦理,這幾個代表未必是輩分最高的或年紀最長的,但必須是有頭有臉、能說會道、熟悉禮儀的。
大見面過后第二天會親家(這一點可能跟許多地方不同,民俗多見嫁娶以后會親家的),這一次女方父親到場,準女婿到席上敬酒,女方父親要掏賞錢,少則六百,多可隨意。
因是婚姻關(guān)系的正式確定,“換號”的文書比較正規(guī),形式一般為六折。《鄒平縣志》中記載:“柬用紅色六折帖,柬文一般定式為‘草字某某,恭呈臺正’,互稱大德望。男方為‘恭懇婚盟,伏冀金諾’。女方為‘恭允姻盟,仰答玉函’。各出主婚人、證婚人、媒人,為正式婚證?!录碇眨缯埫饺瞬⑾蚺肄D(zhuǎn)致聘禮?!盵1](p855)這即是古代的婚書,以前在民間是有法律效力的,相當于后來的結(jié)婚證,因而稱“大柬”,雙方要各立一份交給對方保存,以為憑證。現(xiàn)在它的意義應該僅止于程式的嚴謹和儀式的隆重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尚簡”之風同樣影響到婚姻禮俗,當下很多家庭用的柬帖都是三折帖,甚或單帖了。
“大見面”以后,雙方正式確定了婚姻關(guān)系,逢年過節(jié)男方都要帶禮物去女家拜節(jié)。按照北方的說法,這時候男女雙方都是“有對象”的人了,再與異性交往,就應該注意界限了。
到了準備結(jié)婚的時候,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無論城里鄉(xiāng)下都要找專人 “看日子”。民間有擅長此道的人,手中持有老黃歷書,他會根據(jù)男女雙方的屬相為新人擇定婚期,連同新娘開臉、上下轎、坐帳的方向和過門時辰、架客(婚禮時扶持新娘的已婚女性)和迎客(與新郎一起來迎娶新娘的人)所忌屬相等內(nèi)容,一并書于紅帖上,由男方辦事人送往女家。在濱州西南一帶這叫送聯(lián)門貼或過門帖,或者更通俗一點直接說“送日子”,這帖也叫婚呈,也是六折形式的正式文書。
早先“男女授受不親”時代,整套婚姻禮俗十分規(guī)整嚴謹,納彩、問名步步不落,問名一步就要問女孩生母和生辰八字,以備斟酌婚姻與合婚占卜,體現(xiàn)的是為整個家族負責的鄭重;現(xiàn)在婚姻自由時代,即使算命師也開明得很,不肯破人婚姻,所以生辰八字也沒人關(guān)注了,只要知道女孩屬相即可。
送日子一般也要附送嫁奩之資,以助女方成婚,對于家境貧寒的女方,這還是十分必要的。別的禮物多少隨意,做婚被的“絨子”才是其中最重要的,“絨子”即彈好的棉花,女方婚被一般都做八鋪八蓋甚至更多,所以男方送的絨子不能太少,一般在80斤以上。
再說說“聯(lián)門貼”格式和內(nèi)容。民間所見聯(lián)門貼內(nèi)容基本如下:
謹遵坤命,選擇嫁娶期
1.行嫁利日 茲擇于某年某月某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某相,大吉。
3.上下車轎,面向某方迎喜神,大吉。
4.安廬坐帳,宜用某屋某間。
5.冠戴面向某方迎貴神,大吉。
坐帳面向某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廟宇、橋梁,用花紅遮之,大吉。
天地氤氳,咸恒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某年某月某日
送日子一般在婚禮前四十天左右,意在留出較為充足的時間供雙方為婚禮做各種必要的準備。
正式迎娶之前,黃河三角洲地區(qū)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即送催妝禮,也叫“行告禮”,意思是告訴對方要抓緊備嫁了,隨后即來迎娶?;菝窨h把這一步叫做“送嫁妝食盒”,送的東西供女方在結(jié)婚當天待客用,因為新郎來迎娶時,女方家里要招待一頓早飯?!稙I州市志》記載,迎娶前兩天,男方要抬上裝有米、面、酒、肉、魚等禮物的大食盒,食盒上系有一公一母兩只活雞,還有給新娘預備的結(jié)婚時穿的紅襖(濱州稱上裝一律為襖,不論薄厚)、紅褲,到女家行告禮。東營市廣饒縣是在結(jié)婚前半月行此禮,據(jù)《廣饒縣志》:“男方備大饃饃(1個重1市斤,上印紅雙喜字)60個,馃子、馓子200個,包袱一對,富者送青布或者藍布一匹,活公雞一對及頭面首飾和錢,盛食盒里,用紅紙斜封,上寫‘納彩大吉,文定厥祥’,派人送至女方。女方收禮后,回上糕坨、茶碗、棗、栗子、10雙高粱莛、9雙筷子,意為‘十莛九柱’,希望婚后榮華富貴,住好房子。之后,男女雙方各自向親朋分贈禮物以告之婚期?!盵2](p895)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催妝禮原來女方只留一半,其余壓回,但近年因為經(jīng)濟條件的普遍改善,回壓禮對于男方已經(jīng)不像原先那么重要,所以女方也就不再客氣,都是全部留下?;菝窨h很多鄉(xiāng)村據(jù)說都還是要回壓的,但是壓回的是幾棵蔥、一縷絨子(棉花)、一把芫荽、兩顆石子等。之所以用這些東西,也都是有講究的,用的還是由諧音而來的象征意,蔥與絨子表示希望對方辦事從從容容,可以辦得穩(wěn)穩(wěn)妥妥;芫荽代表的是對緣分的肯定;石子是表示雙方都實心實意、實實在在。
結(jié)婚的關(guān)鍵是把媳婦娶回家,所以迎娶必然是整套婚禮中最隆重的一步。男方家里從頭一天傍晚就開始張燈結(jié)彩,敲鑼打鼓,將辦喜事的氣氛烘托起來。遠親、朋友和街坊聞訊都前來相賀,當然重要的親戚都是要專門傳信告知的。主家這一晚就要辦席面招待前來送賀儀的朋友鄉(xiāng)鄰,這叫 “待人情客”。路遠而關(guān)系重要的女眷,姥姥、姑婆、姨婆等都提前搬來住下,以便觀望晚輩結(jié)婚的全景,享受倫理之樂,另一方面也是增添人氣。
第二天一早,新郎由禮賓陪同,帶領(lǐng)車隊前去女家迎親。古時用轎子迎娶新娘,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騎馬,后來還時興過用自行車后座帶新娘,中間也穿插用大馬車娶親。就像穿衣樣式的周轉(zhuǎn)巡回,風俗也時常反復,比如騎馬迎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又曾興過一段,后來漸被轎車取代,到現(xiàn)在都是迎親車隊了。因為結(jié)婚都是盼望“白頭偕老”,所以車隊不管幾輛車組成,頭車都用白色轎車。
現(xiàn)在迎娶過程中的講究跟古代大致一樣,細節(jié)略有不同。據(jù)《沾化縣志》記載,傳統(tǒng)婚俗如下:“結(jié)婚時,男方備兩乘花轎,一紅一綠。新郎乘紅轎,鼓樂伴奏,由兩位禮賓(叫拿氈的)陪同,去女方迎親。女方長輩親迎新郎入席,宴畢,在鼓樂聲中為新郎披紅戴花。同時,新娘頭蒙紅巾,足不履地(冬天也不準穿靴),以椅子抬入紅轎,新郎換乘綠轎,吹吹打打,到男家舉行婚禮。陪同新娘前往的有:男女送客各二人,壓車壓轎的兒童各二人,趕車拉陪送、嫁妝的數(shù)人?!盵3](p503)
女方給的陪嫁中,除了鋪蓋、衣服、女方日用,還有一雙或兩雙給新郎的鞋子,俗稱“換腳鞋”,是新郎親迎回家以后要換穿的,但是現(xiàn)在規(guī)矩不那么嚴格了,結(jié)婚時不換,留著以后穿也是可以的。新娘婚車到婆家門,先要“燎轎”驅(qū)邪。下車(轎)伊始,由事先安排好的“接女”(負責攙扶新娘的兩個已婚女性)扶持,踩紅氈,跨馬鞍,進到家中。馬鞍用以前家中用過的舊馬鞍即可,取其諧音,意謂“跨過即安”,另有一說“鞍子”即“安子”,是祝福新娘早早生子之意。新人入門之際,大門上頭有人大把撒下面做的小火燒以及大棗、栗子、糖塊和染紅的花生。觀禮的人群紛紛爭搶食用,或帶回家去給不能到場的孩子,以沾喜氣,圖個吉祥。
傳統(tǒng)婚禮中,新娘進家后先與新郎拜堂,然后被“接女”扶入洞房,由新郎用秤桿挑去蒙頭紅巾,二人坐一條板凳喝交杯酒,意謂永結(jié)同心,然后新娘坐帳。蒙頭巾要用秤桿挑這個細節(jié),也是有講究的,因為舊秤一斤為十六兩,就是十六個星,民間按照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共應十六之數(shù),也是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之意。
但現(xiàn)在情形有了較大變化,新娘很少再頭蓋紅巾,進了家門也不是馬上就與新郎拜堂成親,而是先入洞房吃“下轎飯”,這是多半碗小餃子,新娘只是象征性地咬一點,“接女”就會問她“生不生?”或羞澀或痛快,她都會回答:“生?!彼惋埖脑賳枺骸吧猩??”“男女都生?!庇懣诓实男“褢蛞簿透嬉欢温?,其實餃子一般也不會真的帶生。此時另一個“接女”會端著年糕過來讓新娘吃,據(jù)說因為年糕很黏,可以粘住新娘的嘴,讓她以后在家中少說話。例行完這兩件傳統(tǒng)“公事”,新娘就與“送女”(跟來送娶的男女統(tǒng)稱)一起坐席吃飯,男女分席,由陪客陪同進餐,這是第一道午飯(早飯在新娘家吃)。餐畢,“送女”回家,匯報一應事項,女方族中長輩再來,他們來了以后,招待的是更為隆重的第二道午飯,幾十個菜,會一直吃到下午三四點鐘。因為現(xiàn)在普遍是車隊迎娶,大多是直接把新娘父母親戚一起接來,“送女”照規(guī)矩完成“送女”的工作,父母親戚則延請至另室招待;待嫁娶諸事完成,上拜結(jié)束,吃完“二道飯”,男方會安排車輛把大家一起送回。
吃“兩道飯”是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特有的婚俗,表示著對婚娶的鄭重和對女方親屬的格外尊重。第二道飯席面上一上雞,引禮人就會帶著新郎前去給岳父敬酒,這時就和前面“會親家”時一樣,新郎仍然可以得到來自岳丈的賞錢,數(shù)目一般在一千左右。
拜堂安排在午時三刻,大致說來也就是中午時分。這個環(huán)節(jié)黃三角地區(qū)叫“上拜”,新娘子正式現(xiàn)身,而且站在天地桌前任憑眾人觀看,還要行禮,所以這是婚禮中最熱鬧的一個場景。上拜之前,男方母親和大娘、嬸子,都要跪在“天地案”前燒紙,祈求天地神靈保佑下一輩婚配成家一切順利,這叫“引拜”。接下來就是新人在主持人引導下行禮。新人先拜天地,再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后隨著主持人一一念出長輩、親戚稱謂,被念到的人就掏錢給賞,新人就磕頭致謝。如果親戚多,新娘子就會受大罪,常會跪到雙膝發(fā)軟,這時就要有近門本院的嫂嬸來幫她,這叫“拉拜”。但是近幾年風氣變化,新娘不再跪拜,只是鞠躬;而且新娘子只在拜天地、拜父母時鞠躬,對其他親戚連鞠躬也免了,只有新郎一人鞠躬如儀。
上拜結(jié)束,招待親戚朋友午宴,新年娘家人吃“二道飯”,然后打道回府,至此婚禮就算完成了。下午新郎帶新娘去上墳,認祖宗,這應該相當于古時候的“廟見”,因為沒有祖廟了,只能到墳認祖。晚飯新郎新娘和家人坐下吃“團圓飯”,并擺席面招待本家和街坊前來幫忙的人,此前“撈忙的”(當?shù)胤窖裕瑤兔Φ模┒家恢背允o埵2藚R成的大鍋飯。
婚娶第二天,新娘早晨由娘家兄弟接回,此為“回門”;逗留不久就與娘家父母一起再回到婆家,因為中午在男方家“送六人”(估計是“六個媒人”之省)。喜結(jié)良緣,離不開媒人跑前跑后,費心撮合,所以在大事畫上圓滿的句號后,第二天緊接著舉行這隆重的“謝媒”禮。同訂婚時相近,仍然是男女兩桌席面,男席“三媒六證”加上新娘的父親,女席為新娘母女倆加上女媒人。
謝過大媒,婚禮諸事也就塵埃落定了,新成員加入后的大家庭就要啟動新的過日子模式。對于新娘子來說,肯定有個適應期,所以黃三角地區(qū)的“回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而再,再而三,新娘子最初兩個月往返于婆家與娘家,直到慢慢適應了新角色,才在婆家安頓下來。所以這個“回門”禮是相當照顧女性心理需求的。
“在任何時代,人們的思想行為都要受到種種不成文的規(guī)矩的約束。在某種程度上,人們的生活就是對這些規(guī)矩的順應。禁忌是不成文的規(guī)矩的重要部分,時時處處都在規(guī)范著人們的日常行為?!盵4](p3)的確如此,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成婚過程,也時時伴隨著禁忌習俗。人們既積極追求美好的結(jié)果,也認真地規(guī)避傳說中的邪祟或其他不良影響。
黃河三角洲關(guān)于婚期的選擇大有講究。首先是結(jié)婚年份,如果“立春”節(jié)氣趕在上一年,則有可能此年“無春”,那么這種情況下結(jié)婚,在幸福美滿上恐怕有所欠缺,這種擔憂促使一部分人把婚期要么提前要么退后,盡量避開“無春”之年。其次是婚禮日期,結(jié)婚日不可自定,要找民間精通禮數(shù)的先生結(jié)合兩人生辰八字算定,吉日一般先定兩個,預定的結(jié)婚月份上下旬各一個,最后由女方擇定,目的是避開女性經(jīng)期,俗話說“騎馬拜堂,家敗人亡”,這一講究最初應起于不利于女性健康、從而不利于家庭安穩(wěn)的顧忌,并非無來由的迷信。而結(jié)婚時辰一旦確定,即是遇上暴風驟雨也不能改變,否則不吉。但如果結(jié)婚日真的發(fā)生狂風暴雨,民間則又有預示此婚不吉之說。
這主要表現(xiàn)在迎娶時女方對“送女”、男方對迎親者的選擇,這些人都必須是“全歡人”,即生活和美、兒女雙全的人,鰥夫、寡婦不參與與訂婚、結(jié)婚有關(guān)的任何禮節(jié);而且忌特定的一些屬相,比如“辰子申忌蛇雞牛,巳酉丑忌虎馬狗,寅午戊忌豬羊兔,亥卯未忌龍鼠猴”。另外,某些身份的親人也不適合迎送,黃三角地區(qū)除了母親不送娶之外,還有“姑不迎,姨不送;舅媽送,一場病”之說,相延已久,大概因為從女方說至親相送不免傷感,從男方說姑姑已是出嫁的外人,不適合過深地參與娘家事,以免纏攪是非,這也是情理中事。還有就是孕婦不能送親,雖不知這一禁忌緣由,但從實際忖度,孕婦身子不便,萬一有事,反成累贅,且叫人感覺不詳;另外有孕在身的人送新嫁娘,或許會叫人發(fā)生不潔的聯(lián)想。所以禁忌未必都源于迷信,它極有一些可能來自生活理性,符合事理邏輯。
傳統(tǒng)民俗中,中國人喜慶日子尚紅厭白,因為紅色是火的顏色,紅火代表興旺發(fā)達;而且民信中紅色可以辟邪,所以在婚慶禮俗中紅色是最常見的主色調(diào),而白色卻是喪俗所習用,婚禮忌白,所以傳統(tǒng)婚禮中新娘子著裝都是從頭到腳一身紅,甚至包括內(nèi)衣、腰帶和襪子。但隨著改革開放,西俗漸入,現(xiàn)在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婚禮通行中西結(jié)合,在著裝方面,新娘子也由“一色紅”變成了“白與紅的復調(diào)”,穿白婚紗行完婚禮后,換回紅裝。這一變通極大地顯示了黃三角民俗文化的寬容性和開放性,彰顯了民俗在實踐中不斷生成的動態(tài)特點。
結(jié)婚是大事,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對各當事人、參與者言行多有約束,比如訂婚、結(jié)婚場合忌說“重”、“再”之類字眼,是為了避免言語成讖,防止發(fā)生重婚、再婚之類不偕之想;迎親忌晚歸,因為有時辰限制,誤良時不吉利;娶親路上忌與其他迎親隊伍遭遇,“喜沖喜”會讓自家喜氣被沖散,一旦路遇新娘要互換小禮物以避不詳;婚娶路上遇井、橋、大石、寺廟等要以紅紙或紅氈遮蓋以免邪氣侵擾。以前騎馬迎親時,還規(guī)定行走在前的新郎不許回頭,也是因為“回頭”二字不吉利。同理,迎娶時來回不能走重路,要轉(zhuǎn)圈走,以圖圓滿。新娘子進門三天不下廚,以免身上粘帶的邪氣干犯廚神。如此種種言行禁忌主要是通過約束避免招致不詳,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保有的“敬慎”的一面。
第一,尊神敬祖,守禮不愆
黃三角地區(qū)民俗和宗教信仰雖然也受到 “文革”的沖擊,但也許因為地處稍偏僻,影響稍小,宗教氣氛在民間不曾消散,除了有道教與佛教信仰傳統(tǒng),萬物有靈觀念在民間也根深蒂固。實地調(diào)研中可以看到,很多家庭中都有“佛屋”,就是專門用于祭拜神靈的空間,一般在正屋中靠后靠邊辟出兩米見方的一個空間,用櫥子或布簾遮擋,擺上供桌,桌上供有觀音像,也有的供關(guān)公,關(guān)公除了正義辟邪,另兼財神一職。神像前按時令燃香、貢鮮果,或者常年供有餅干、點心類;廚房里有灶神,過年必供;就連廁所這種隱蔽處,也常見附近有用幾塊磚搭建的小屋狀“居所”,是給刺猬仙準備的(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這一帶刺猬比較多見)。
總之,近距離接觸中發(fā)現(xiàn),地處魯北的黃三角地區(qū)民間俗信較之筆者的故鄉(xiāng)魯西南地區(qū)似更為廣泛,更為虔敬。由此而來,婚姻禮俗中對鬼神祖先的敬奉顯得特別突出,比如此前盛行的算命合婚,婚禮中的各種避忌,行拜禮前的“發(fā)錢糧”祝禱,婚前的新郎上墳和結(jié)婚當天下午帶新娘上墳等,這類老規(guī)矩保留得相對較多,反映了這一帶尊神敬祖?zhèn)鹘y(tǒng)的仍然強勢。當事人對于婚禮前前后后種種儀節(jié),必持嚴肅虔敬的態(tài)度,尤其各種禁忌,寧肯信其有,不敢疑其無?!坝卸Y則安,無禮則?!睅缀跏枪J的常識。在這里,“禮”的調(diào)節(jié)功能非常明顯,它調(diào)節(jié)了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包括人與鬼神的關(guān)系和人與人的關(guān)系。換言之,按“禮”的要求行事最是穩(wěn)妥安心?!盾髯印ば奚怼吩疲骸叭藷o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钡莱隽硕Y的存在對于社會生活的重要性;而禮的根本精神是“敬”,該篇中荀子又說:“禮者,所以正身也?!钡莱隽硕Y的教化意義。我們縱觀整個婚禮的程序,一步一步走下來,其實也是對青年的一種性情梳理與人格教育。經(jīng)過一系列禮儀的規(guī)范,他們自然會經(jīng)歷內(nèi)心的成長?,F(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加冠禮和笄禮,那么婚禮對于一對新人來說正是不折不扣的“成人禮”,原來率性適情的少年型人格會由此逐漸過渡到沉穩(wěn)端敬的成人型人格,這也是人在生活中獲得成長的一個實例。
第二,生殖繁衍仍為婚姻要義
我們知道,漢民族一直注重子孫的繁衍,把香火的接續(xù)視為“孝”的表現(xiàn),而“絕戶”可謂罪莫大焉。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意識在更新,女性的地位在提升,但文化心理的慣性和姓氏隨父的習慣使得很多人依然更看重男孩,有了男孩,再生女兒,那是兩全其美。所以在結(jié)婚伊始,一系列的動作行為就都指向生育的盼望和祝福,比如新娘進門的前一晚,公公要睡到婚床上,這叫“壓床”,據(jù)說,“公公壓壓床,孫子孫女一大幫”;新娘下婚車時,“迎女”要拿籮罩一罩她的頭,表示“落子”;然后扶其進家時,還要拿一副鞋帶搭在她的肩膀上,表示“帶子”;進大門后過馬鞍表示“安子”;到了拜堂前,婆婆燒紙禱告結(jié)束,還要用手中的棍子不住地撥拉一只水舀子和一只木頭墩子,嘴里念念有詞:“撥拉撥拉舀子,生小子;撥拉撥拉墩子,生孫子。”這都是不加掩飾的傳宗接代之渴望的表述。對于后嗣繁衍的殷切盼望,還通過棗、栗、桂圓、花生等土物的處處在場表現(xiàn)出來,“早立子”、“早生貴子”、“(男女)花著生”就隱含在不時出現(xiàn)的實物表達之中。
第三,樸拙的聯(lián)想思維與不乏智慧的象征性表達
民俗不是藝術(shù),它只是當?shù)厝说纳罘绞剑谧顦闼氐纳钪幸搽S處可見藝術(shù)的存在,比如黃三角地區(qū)婚房的布置,紅剪紙是不可缺少的裝點,除了大紅雙喜字,巧手的婦女還會剪出老鼠嫁女、魚穿蓮、喜鵲梅花、雙鴛鴦等等蘊含著喜慶與祝福、甚至包含性啟蒙的圖畫,令人感慨鄉(xiāng)民的想象力之豐富,創(chuàng)造力之頑強。這些藝術(shù)剪紙用在婚娶中,是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激發(fā)人的聯(lián)想,這是由此及彼自然生發(fā)的聯(lián)想。這種思維方式也表現(xiàn)在前面所述雙方互贈的禮物和某些婚儀細節(jié)的象征性上。比如,男方給女方送禮重在實用,女方則重在象征意,但男方彩禮中的錢款數(shù)額依然帶著象征性,由前些年的“萬里挑一”(10001元)到近年個別地方興起的“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若干50),都是有說法的。
象征性是儀式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在象征派人類學家眼里,文化“是指從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于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象征符號體系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人們以此達到溝通、延存和發(fā)展他們對生活的知識和態(tài)度?!盵5](p103)
我們看黃三角地區(qū)的婚俗禮儀,正是通過當事人的行為、體態(tài)、服飾、言語以及所用器物來達到溝通和表達態(tài)度的目的,當事人的某一動作體態(tài)、雙方互送的一部分禮物、某種特殊場合的話語等等都可以作為承載象征意義的符號。比如:進房門長輩為其梳頭意在“攏性兒”,使其為人和順,這是家庭和睦希望的表述。吃年糕,意謂“粘住嘴”,免得多話生事…… “中國傳統(tǒng)禮儀表面上看似是繁文縟節(jié),但其設計卻具有極強的道德指向和象征意義”[6](p78)。
第四,因襲中變通,但“尚簡”也造成情趣的流失
由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黃三角地區(qū)的結(jié)婚禮俗跟以前相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隨時在生成中。首先是生活方式發(fā)生的變化引起的結(jié)婚步驟變化:現(xiàn)在人們外出打工很普遍,自由時間有限,所以締結(jié)婚姻的一系列禮儀不像原先那樣規(guī)整,步驟大多簡化,像“六禮”中的納彩、問名、納吉、納征四個環(huán)節(jié),現(xiàn)在已經(jīng)合并為“一走一過”和“大見面”,即雙方初步相看和正式訂婚。其次是觀念的改變:家長為兒女婚事找人算命的愈來愈少,調(diào)研中得知,現(xiàn)在80%的家庭不再為兒女合婚算命,婚戀的自由度愈來愈大,早先所謂“命相不合”現(xiàn)在基本不再成為障礙。第三是“次要”細節(jié)的式微或弱化:比如原先流傳的很多伴隨性歌謠,像下轎歌、拜堂歌、撒賬歌等,現(xiàn)在都不再唱了,一部分變成文本被整理到了當?shù)孛袼孜墨I中,還有一部分將會不可避免地淹沒在歷史的風塵中??傊⒎绞胶突榉难葑儯絹碓浆F(xiàn)代,越來越簡化,順應了年輕人生活方式的需求,卻使老人們感慨“今不如昔”,趣味少了太多,但他們也往往很識時務地采取順遂潮流的態(tài)度。
總之,環(huán)境、條件和思想的改變,導致婚俗與時俱進,在因襲中變通。英國民俗學家馬雷特(R.R.Marett)說:“人類的本質(zhì)……都必定經(jīng)歷不間斷的變化。某些東西永遠在消失,某些另外的東西則永遠在產(chǎn)生。變化的程度可以隨著特定條件而改變,而這一過程的性質(zhì)是不變的。變化就是歷史的靈魂……我們可以用意愿的舍棄與選取來描述它,從而使它表現(xiàn)出更豐富的意義?!盵7]這段話用來解釋人類的本質(zhì),但用于說明民俗事項的變遷也未嘗不可。
綜上所述,黃河三角洲婚姻禮俗主體承襲周代以來的婚禮制度,細節(jié)在不斷的演進與變化中??偟恼f來,“尚禮”的傳統(tǒng)沒變,重生殖繁衍甚至重生男孩依然是一大主題,這與地處齊魯之邦、深受儒家文化熏染密切相關(guān)。通過深入民間調(diào)研,筆者也了解到儒雅鄉(xiāng)俗與醇厚民風在不斷弱化的趨向,比如隨著一批古風尚存的鄉(xiāng)賢的謝世,柬帖的書寫越來越成問題,毛筆字和格式、禮儀用語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葫蘆畫瓢;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滲透,重利輕義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嫁娶本是結(jié)兩家之好,有的女方家庭過分注重彩禮數(shù)額,導致雙方不歡而散,或者為以后的生活埋下不快的種子,這些也都是不能回避的存在。在這方面,如果政府能適當引導干預,情況應該會好轉(zhuǎn)。
參考文獻:
[1]鄒平縣史志辦公室.鄒平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山東省廣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廣饒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
[3]山東省沾化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沾化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5.
[4]萬建中.中國民間禁忌風俗[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5][美]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納日碧力戈、王銘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湯艷艷.成人之道——中國傳統(tǒng)禮儀及其道德教育功能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英]馬雷特(R.R.Marett).心理學與民俗學[M].張穎凡、汪寧紅、黃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