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再元
土豆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食物,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不高,在任何土質中都可以生存。由于土豆的市場需求量較大,本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又十分適合土豆栽培,因此土豆逐漸成為本地的主導產業(yè)。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下,土豆栽培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
1 選地整地
土豆對土壤環(huán)境的要求不高,栽培土豆的土壤要保證水源充足、土層深厚、土壤理化性質好、保水育肥能力強。為了減少土豆栽培過程中的病蟲害現(xiàn)象,還必須要考慮到前茬作物,非茄科作物作為土豆的前茬最好,不宜連作,必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控制病蟲害現(xiàn)象。選擇合適的土壤區(qū)域之后要及時對土壤進行整理,一方面進行深耕,等到前茬作物收獲之后,立即早耕、深耕。深耕要確保犁透,曬垡熟化土壤,深耕的深度一般都控制在25cm左右。本地的土豆一般采用雙溝定值方式,開溝時采用大小行模式,大行寬為50cm,小行寬為40cm。另外,還要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用基肥,在秋季收獲之后要進行耕翻,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每公頃施用農家肥60~75kg、碳酸氫銨450~600kg。
2 選種處理與播種
2.1 選種和切塊處理
有的土豆品種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較強,在考慮土豆用途的基礎上,應該要選擇一些優(yōu)質、高產、抗病蟲能力和抗逆性較強的品種。根據(jù)本市的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區(qū)域,適宜選擇脫毒薯種,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合理搭配種植。另外,要及時進行切塊催芽,在播種前20天開始催芽最合適,土豆切塊的時候要留芽眼,每一個種薯至少有一個芽眼。而且切塊的大小要適中,不能太大或太小。為了防止切塊感染病菌,要對切刀進行消毒,切塊結束之后也要及時用小灰殺菌消毒,然后進行晾曬,待其晾干之后開始放入苗床催芽。薯塊有兩種常見的催芽方式,一種是在15℃的室溫環(huán)境中,用沙覆蓋催芽,一種是放在室外通風朝陽地區(qū),挖坑催芽,一般挖坑的深度為25cm左右。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進行催芽,都要保持濕潤,催芽期間要灑水1~2次。
2.2 播種蓋膜
播種的時候要掌握正確的行間距,將種薯與種薯之間的距離控制在合適的位置,最好保持20cm左右。播種之前首先順著挖好的深溝噴灑辛硫酸,然后將種薯放入溝內。播種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種芽朝下,這種方法長出的土豆根長苗壯,土豆產量少,但是重量大,出苗時間相對較晚,另一種播種方法是種芽朝上,這種方法長出的土豆個體較小,比較短,但是數(shù)量多,出苗時間也比較早。最適宜土豆的播種時間為外界環(huán)境溫度穩(wěn)定在7℃左右,10cm土壤地溫穩(wěn)定在8℃左右時,早熟品種一般在四月上旬播種,中晚熟品種一般在4月下旬播種。播種結束之后要及時使用薄膜對種薯進行覆蓋,促進其發(fā)芽。
3 科學的田間管理
3.1 出苗放風及苗期管理
在土豆出苗期間,要及時澆水,確保土豆幼苗正常生長,一般看到出花的時候開始澆水,如果天氣比較干旱,沒有足夠水分,要進行人工灌溉,每隔十天澆水一次,澆水量要充足。
3.2 中耕培土
培土對土豆生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其創(chuàng)造疏松、良好的環(huán)境,促進土豆的莖塊生長膨大,而且培土還有利于土豆的地下莖節(jié)數(shù)發(fā)育。等到土豆生長齊苗之后需要及時進行中耕松土,一般要進行兩次培土,在現(xiàn)蕾前進行第1次培土,塊莖膨大期進行第2次培土。
3.3 合理灌溉
無公害土豆栽培必須要控制好水源,灌溉用水必須要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不能是受污染的地下水或者工業(yè)廢水。另外,不同的土豆品種的需水量和生長周期是相互對應的,在灌溉的時候必須要確定適宜的灌溉周期、灌溉量,防治過旱或者過澇。
3.4 科學施肥
在施肥過程中,盡量使用有機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以施用基肥和追肥為主,追肥的時候盡量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使用更多有機肥。因為有機肥的活性較強,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還能為微生物提供營養(yǎng),而且有機肥可以提高農作物對病害的抗性,抵制有害菌的活性,所以使用有機肥是防止土傳病害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機肥不能完全滿足農作物的營養(yǎng)需求,必須要結合有機肥和化肥,搭配施用,尤其是氮磷鉀肥,是土豆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土豆的施肥包括基肥和追肥兩個環(huán)節(jié),除開施用基肥之外,在播種的時候每公頃使用60~90kg尿素、75~150kg磷酸二銨/hm2,生長到現(xiàn)蕾前,結合培土過程,每公頃追施60~120kg尿素,75kg磷酸二銨/hm2,培土大約為25cm,促進土豆更好地吸收肥料。
3.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是土豆栽培過程中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土豆生長水平的關鍵。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必須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對多種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應用。土豆常見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枯萎病等。以晚疫病為例,這種病害是本地土豆栽培過程中最常見的病害,針對這種疾病,首先要選擇抗性較好的品種,從源頭上減少病害威脅,選擇無病種薯,注意排水,防止種薯感染病菌。如果栽培過程中發(fā)現(xiàn)晚疫病現(xiàn)象,要及時治療,可以使用一包金礬兌水90~150斤,均勻噴施。同時要加強日常管理,合理灌溉,做好中耕松土,及時將田間病株拔除,禁止使用疫區(qū)的種薯,進行合理輪作,為土豆營造適宜其生存的、健康的環(huán)境,盡量減少土豆病害現(xiàn)象。
3.6 收獲
土豆的生育期大約為80~100天,及時收獲可以提高土豆品質,一般當植株莖葉變?yōu)榈S色的時候開始收獲,如果錯過時機,莖葉變黃脫落,此時土豆品質會有所下降。在收獲前七天不能使用化學藥劑,一般選擇在晴天收獲,最好是在無霜凍、空氣涼爽,而且無露水的時候進行收獲。收獲結束之后要將土豆放在陰涼處,自然堆放2~3天,防止淋雨和暴曬。
土豆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食品,市場需求量很大。本地的土豆產業(yè)發(fā)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產業(yè)之一。在土豆栽培過程中要加強對土豆栽培技術的應用,從選種、播種管理、田間管理等多方面著手,提高土豆的產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