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曉(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天津 300387)
比較文學是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一種跨學科、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1]從這一概念可以看出,比較文學不是隨便的把兩個東西放到一起進行簡單的類比,而是一種多元觀察、多視點透視的研究視野,專注于研究不同民族文學之間、不同文化所孕育的文學心態(tài)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關系。
張志公在《說“比”》中提到:“比較是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師采用比較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積累的更多些、更快些,歸納的更準確些,更深入些?!盵2]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有多種,但是具體應用的主要有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等。平行研究是把并無直接關系的不同民族文學,在主題、題材、文體、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文學內部的諸多方面實際存在的類同和差異進行類比和研究。跨學科研究是對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包括文學與其他藝術、文學與社會科學、人類科學與自然科學。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自覺的比較意識和批判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更好的進行文本解讀。所以,探討比較文學在語文閱讀中的運用有一定的價值。
平行研究主要包括類比比較和對比比較兩種模式,在語文教學閱讀中,有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在無任何事實聯(lián)系的情況下,完全也有可能表現(xiàn)出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主題、情節(jié)、人物等等,這樣的相似就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平行研究的視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被分析最多的是人物形象,平行研究下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使閱讀教學對人物的認知更加的立體。例如講解初中語文課文《威尼斯商人》時,可以將中西文學史上的五大“吝嗇鬼”形象進行比較分析,這五個吝嗇鬼發(fā)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卻表現(xiàn)出相同的文學規(guī)律——那就是在金錢驅使下淪為金錢的奴隸。但是這些相似的人物形象又體現(xiàn)了作家身處不同時代對時代特征進行的獨具匠心的折射,嚴監(jiān)生的薄情、阿巴貢的多疑、夏洛克的兇狠、潑留希金的迂腐、葛朗臺的狡猾。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比較,將這些相似但又不同的人物放到一起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物形象,品位這些人物的同而不同。
文化的交流和傳承是保證作品生命力的動力,比較文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為跨文化、跨語言,可以說任何文學作品中存在著交流和融合,不同國家的文學作品雖然看起來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也可能包含著“一般通行的規(guī)律”,可以說世界文學在這種交流中不斷前進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借用這種比較文學的意識,來引導學生的閱讀,對作品進行講解。
西方文學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一種“形成性影響”,[3]魯迅曾經(jīng)說過“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作家”[4]。其中《祝?!愤@部作品的敘事結構受普希金《驛站長》的影響很大?!扼A站長》以敘事者親身經(jīng)歷的敘事方式結構全篇,呈現(xiàn)了一種雙層的敘事結構,敘事主人公的經(jīng)歷采用順序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驛站長和女兒的遭遇采用倒敘的方式,同時為例引出主要事件,普希金還引入“我”這一人稱。縱觀《祝?!罚l(fā)現(xiàn)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小說開篇寫“我”回到魯鎮(zhèn),看到祥林嫂的巨大變化,之后聽到她死,而引起的對祥林嫂一生的回憶,也是一個雙層結構?!拔摇被氐紧旀?zhèn)對祥林嫂的所見所聞都是一個順序描寫,但是對祥林嫂第二次做女工,淪落為乞丐是一個倒敘的描寫。作者通過這樣的敘事結構,容易讓讀者與作品之間產生一種共鳴。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對所講作家產生影響的作品和作者,讓學生在比較的思維中,更好的領會到作者的意圖。
比較文學打破了時間、地點、空間等方面的限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作品、作者都可以進行可比性研究,透過現(xiàn)象,深入辨析他們的異同。比較閱讀是一種從不同角度來分析、綜合的研究方法,“比較”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文本,讓學生在比較思維的引領下來探析作品的真實意圖,來多方面的解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比較思維意識。利用比較,可是激發(fā)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熱情,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習形成強有力的驅動力。同時比較文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對傳統(tǒng)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完善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注釋:
[1]張明琪、孟昭毅著《比較文學與語文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5頁
[2]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魯迅《論外國文學》,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2
[4]魯迅《論外國文學》,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