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李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第一中學 355400)
當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極為活躍的時候,他們會有善于提問并且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一個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也能夠說明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興致是比較高漲的.教師在教學高中物理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通過使學生的“問題”意識高漲,來使得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在一種獨立學習的環(huán)境中,對某個問題進行探究與分析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這樣一個培養(yǎng)過程,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是極為必要的.通過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來使得學生的物理思維被充分的激活,也能夠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此外,這樣一種對“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還能夠使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接下來,本文將以高中物理教學內容為例,來試著探討一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想要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yǎng),教師首先要做的便是找到一個貼切的契合處.為了能夠找到這樣一個切入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個趣味化的教學情境,來將學生拉入這一情景中,從而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一些“異常時”,腦海中能夠慢慢產生一些問題,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將這些問題有效的提出來.教師在學生觀察“異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引導,以此來使得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更加具有價值.而教師除了引導之外,還需要對學生的這些問題給予肯定,以此來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得以高漲.
例如,以“能量與動量”這個小節(jié)的教學內容為例.這個小節(jié)中,提到一個“動量”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下的情境創(chuàng)設,即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拿出一個雞蛋,并且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吃雞蛋嗎?你們對雞蛋又怎么樣認識?”在得到學生的回答之后,教師可以讓班上的某個學生將生雞蛋舉到足夠的高度上面,然后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即“同學們,如果雞蛋從這個高度上摔下來到桌面上,它的殼會不會被摔破?”此時同學的回答,肯定是“會摔破”.在得到這個答案后,教師將已經(jīng)準備好的足夠的大海綿鋪在桌面上,然后讓學生放開雞蛋.此時雞蛋在接觸到海綿之后,會被海綿反彈到一定的高度,教師在雞蛋被彈起來的時候,用手將其抓住,學生會發(fā)現(xiàn)被教師抓住的這個雞蛋并沒有被摔破.這樣一個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驚訝之感,接著便是產生求知欲,此時學生的腦海中便會產生出問題.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注意力被這個情境所吸引之后,教師便可以將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分析給學生聽,從而使得學生對“動量”這個物理知識有著深刻的印象.這樣一種趣味性情景教學方式,既能夠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又能夠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實用性有足夠的領會.
問題的來源是很廣泛的,但是為學生所感興趣的一種,便是實際生活.由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留心實際生活,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些現(xiàn)象進行有效的把握,然后再提出一些問題,來使得教材書上的知識能夠與實際生活有效的結合起來.如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便可以結合一些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yǎng).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的生活,從而創(chuàng)設出生活化教學情境,即“在生活中有些小朋友喜歡吹泡泡,小朋友將泡泡吹出來后,這些氣泡會開始慢慢上升,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便會慢慢下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情況呢?”又或者是,“同學們,不知道你們在生活中會不會用鍋去熱一些冷了的粥或者是飯食,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熱這些食物的時候,鍋里面會發(fā)出‘噗嗤、噗嗤’的聲音,并且還會有氣泡往外面冒,但是這個時候你去嘗,會發(fā)現(xiàn)其實飯菜并沒有熱,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生活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教師可以將一些實際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與物理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提出一些比較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會被激發(fā)出來,從而主動地去探索物理問題,并在探索過程中產生“問題”意識.這樣一種方式,能夠對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他們的提問能力進行有效的鍛煉,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將物理知識用于實際生活中,以此來使得學生的物理水平得到提高.
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見他們的這種意識進行有效的激發(fā),也就是常說的要對他們的這種提問能力進行引導與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提問,即使他們并沒有問到點子上,教師還是需要對他們的這種態(tài)度給予肯定,不能夠產生厭煩之感,要歡迎學生提問.在解答學生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遵守循循善誘的原則,來使得學生的思路能夠理清,從而將問題的本質進行有效的把握.而在引導學生勇于提問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提問意識進行強化,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
例如,以“質點”這個小知識為例.教師在教學這個知識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即“同學們,為什么質點并非全是一些質量很小的物體?為什么不能夠將汽車看作是一個質點?”這樣一種提問,是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種反問意識.而在對一些物理知識進行聯(lián)系對比的時候,學生更加要掌握這種反問的方法.就比如說學生在學會了“速度”這個物理概念之后,為了能夠讓學生的相關概念得到拓展,教師可以在進行知識聯(lián)系的時候,對他們的異同之處進行提問,以此來使得這些類似的概念能夠被學生加以區(qū)分理解.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夠隨著反問能力的增強得到強化.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先拋出一個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然后借由這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發(fā)散,這就是所謂的“目的式”問題的設計.以前看《十萬個為什么》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之所以喜歡看這本書是因為里面的每一個問題都很吸引人的目光,從而使讀者產生求知欲.而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是極為活躍的,這個時候便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最佳時刻.
例如,在講到“光”的干涉現(xiàn)象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目的性很強的問題,如“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所看見的浮在水面上的油的顏色是五彩的?”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后,教師便需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找到導致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又或者是采用一種階梯式方式來設計問題,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的時候,可以提出這個問題,即“同學們,你們覺得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火箭能夠飛行嗎?如果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也能夠飛行,那么這個時候所存在的推力是來自于哪里呢?你們平時在電視中看見的那種噴氣式飛機與物體發(fā)生了怎樣的相互作用呢?”借由這樣的目的式問題設計,來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養(yǎng)成.
在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新課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可以借助新知識對學生的新引力,來讓學生自發(fā)提出問題從而發(fā)散思維,從而使得他們的“問題”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例如,以“萬有引力”這個概念的教學為例.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學生借助實驗器材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邊操作,邊思考類似于“萬有引力恒量能夠用什么方法進行測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如何感知兩個事物之間的萬有引力....”這樣的問題.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問題,并且進行探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充分的活躍起來,從而讓他們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yǎng).
總的來說,如果學生培養(yǎng)出“問題”意識,那么在今后的物理學習中他們的學習效率必定更加高效.由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借助有效情境創(chuàng)設、有效課堂提問等方式,來使得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yǎng),從而使得他們的物理素養(yǎng)以及思維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