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曼(寧波大學,浙江 寧波 315211)
關(guān)于太平天國運動的研究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點之一,成果頗豐。但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從太平天國視角出發(fā),研究太平天國農(nóng)民政權(quán)的制度、文化、人物以及重要影響,對于自上而下的研究則是嚴重不足。本文對近十年來以清政府為視角的太平天國運動研究進行了回顧與整理,這將有助于推動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深化。
晚清八旗綠營腐朽不堪,難以抵御太平軍的進攻,面對危機,咸豐帝多次下令,諭令鄉(xiāng)紳組織團練,湘淮勢力也應(yīng)運而生。鄭小春《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團練》,論述了在太平天國時期,為抵御太平軍的進攻,徽州團練應(yīng)時而興,給太平軍造成了極大牽制,同時也給徽州社會帶來深刻影響。[1]朱漢民《湘軍與晚晴中國》[2]認為湘軍既是一個政治集團、軍事集團,也是一個文化集團,他的出現(xiàn)完全改變了晚清中國的,會格局,深刻地影響了晚清中國的歷史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研究。如董叢林《安慶戰(zhàn)役中湘軍的“雙帥格局”》[3]具體討論了在安慶戰(zhàn)役中胡林翼、曾國藩雙帥并立的局面。兩帥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最終取得安慶戰(zhàn)役勝利。費志杰《李鴻章殺降事件還原》[4]還原了發(fā)生于太平天國末期的蘇州中殺降事件,作者認為該事件的加劇了洋槍隊與李鴻章之間的矛盾,此事件在李鴻章統(tǒng)兵經(jīng)歷中占有重要地位,厘清事情原委對于太平天國史的研究,對于李鴻章的評價都有很大價值。
董叢林《太平天國與清方互行策反招降比較研究》[5]對太平天國與清方互行策反招降進行了四方面的比較:清方更顯自覺性;清方更具針對性;清方策略性更強;清方收效更為顯著。最終得出結(jié)論,認為它與其他多方面因素結(jié)合,導致雙方此敗彼勝的最終結(jié)局。侯竹青《太平天國戰(zhàn)爭時期清方情報工作淺析》[6]則敘述了在太平天國這場運動中,清方情報工作從起初的毫無建樹到天京事變之后,伴隨著太平天國方面實力受損以及清方經(jīng)驗的成熟,情報工作卓有成效。其中此外,在有關(guān)清朝官方軍事部署的論述中,崔岷《廣西“匪患”與金田起事——基于清方軍事部署的考察》[7]詳細論述了咸豐帝自即位以來通過一系列部署逐步加強了廣西“剿匪”的指揮系統(tǒng)和兵力,以及這些措施的實際效果和對金田起義的影響。
財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政府為應(yīng)對戰(zhàn)爭所采取的各種經(jīng)濟政策。洪均《危局下的利益調(diào)整——論胡林翼整頓湖北漕政》[8]指出在太平天國起義后不久,清政府陷入財政困境,湖北巡撫胡林翼挺身而出,以自己老練的政治手段,成功整頓湖北漕政,成為各省典范。王靜雅《太平天國戰(zhàn)時曾國藩對餉銀借銷的經(jīng)營》[9]則是面對財政危機,曾國藩采取以鹽抵餉的方式來獲取餉源,過程雖頗為艱辛,但成效頗豐。劉增和《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10]則是一篇較為整體的財政方面研究,他撰文指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由于對戰(zhàn)局的樂觀判斷,基本采取“傾力籌濟”的軍費籌濟理念。不久導致部庫陷入空虛,戶部指撥難以為繼,被迫在外省用款,籌餉舊制,統(tǒng)兵大臣直接咨商外省撥解和酌撥制度方面,放權(quán)變制,以求擺脫困厄。
太平天國運動被魏斐德稱之為“是世界上最具災(zāi)難性的內(nèi)戰(zhàn)?!眲萘Ρ榧叭珖藗€省份,其所到之處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靳志鵬《太平天國運動對江南社會的沖擊與影響》[11]是從整個江南社會著手,論述這場運動對人口,土地關(guān)系、人們思想觀念產(chǎn)生黨的影響。王繼平《太平天國時期的湖南鄉(xiāng)村社會》[12]則是以湖南鄉(xiāng)村社會為突破口,論述晚清湖南鄉(xiāng)村社會持續(xù)向下流動,從而使太平天國在湖南鄉(xiāng)村得到積極響應(yīng),部隊迅速擴大,之后太平天國運動北上離湘后,曾國藩建立團練保甲,重新控制湖南鄉(xiāng)村社會。賈熟村的《太平天國時期的常州地區(qū)》[13]、《太平天國時期的上海地區(qū)》[14]、《太平天國時期的嘉興地區(qū)》[15]分別描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常熟、上海、嘉興產(chǎn)生的變化。
總體上來看,以清政府為主體視角下的太平天國運動主要體現(xiàn)在總體上相關(guān)研究較少,缺乏以政府視角綜合討論清政府應(yīng)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危機對策及其實施效果的論述。并且相關(guān)研究多停留在表層敘述,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論證。除此之外對史料的挖掘和利用也不夠充分,有待強化。
注釋:
[1]鄭小春.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團練[J].安徽史學,2010,(3).
[2]朱漢民.湘軍與晚清中國[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9).
[3]董從林.安慶戰(zhàn)役中湘軍的“雙帥格局”[J].軍事歷史研究,2016,(7).
[4]費志杰.李鴻章殺降事件還原[J].清史研究,2012,(11).
[5]董從林.太平天國與清方互行策反招降比較研究[J].中國近代史,2016,(2).
[6]侯竹青.太平天國時期清方情報工作淺析[J].軍事歷史研究,2011,(3).
[7]崔岷.廣西“匪患”與金田起事——基于清方軍事部署的考察[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4).
[8]洪均.危局下的利益調(diào)整——論胡林翼整頓湖北漕政[J].江海學刊,2012,(6).
[9]王靜雅.太平天國戰(zhàn)時曾國藩對餉銀借銷的經(jīng)營[J].廣東社會科學,2014,(1).
[10]劉增和.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清廷的軍費籌濟[J].歷史研究,2010,(4).
[11]靳志鵬.太平天國運動對江南社會的沖擊與影響[J].衡水學院學報,2009,(3).
[12]王繼平.太平天國時期的湖南鄉(xiāng)村[J].求索,2016,(3).
[13]賈熟村.太平天國時期的常州地區(qū)[J].江南大學學報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0,(3).
[14]賈熟村.太平天國時期的上海地區(qū)[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4).
[15]賈熟村.太平天國時期的嘉興地區(qū)[J].嘉興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