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管理辦公室主任、教授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注重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突出創(chuàng)建主題,豐富創(chuàng)建形式,擴大參與范圍。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要“高度重視民族團結教育,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指導我們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綱領性文獻,為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民族團結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也是一項政治性強、政策性強、涉及知識面廣的教育工作。作為各民族優(yōu)秀人才匯集和培養(yǎng)的高地,云南各高?;A好、條件優(yōu)、受眾廣、效果強,理應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創(chuàng)新實干,爭取以優(yōu)異的成績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任務,為未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以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等四大基本職能為根本著力點,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持續(xù)、科學的發(fā)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yǎng)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對、思索與完成的基本命題。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主陣地,加快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刻不容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與政策課中應充實民族團結教育內容,搞好民族團結教育課堂教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組織開展教學研究、集體備課、教學經驗交流等,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創(chuàng)新方式,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貫穿青少年成長成才各階段,引導各族青少年準確掌握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國家觀,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和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責任感,培養(yǎng)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筆者認為,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guī)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在深刻理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加以高度概括和歸納,可以升華為“一、二、三、四、五、六”的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教育:即“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兩個共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三個離不開”思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四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五個維護”(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民族團結);“六觀”(樹立科學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觀、宗教觀、祖國觀)。通過學習教育,促進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不斷增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自覺性、堅定性。
正確認識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重要性。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作出新的實踐和示范,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決定由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牽頭編制示范區(qū)建設規(guī)劃,并列為“十三五”期間26個省級重點專項發(fā)展規(guī)劃之一。建設規(guī)劃要做到使示范區(qū)建設實體化、工程化、項目化,確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示范區(qū)建設的部署落到實處;讓各級各部門知道示范區(qū)建設要做什么,進一步明確各自職責和任務;讓各族人民了解示范區(qū)建設的內容,凝聚力量,共建共享。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在深入調研、反復征求省內和國內有關部門意見、專家咨詢論證、國家民委指導修改的基礎上,形成了《規(guī)劃》送審稿。2017年1月10日,經十屆省委常委會第5次會議審議通過?!兑?guī)劃》提出,到2020年,通過著力補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著力增強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跨越式發(fā)展的動力、著力促進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實現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精神家園同建、社會和諧同創(chuàng),在民生持續(xù)改善、發(fā)展動力增強、民族教育促進、民族文化繁榮、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民族事務治理等6個方面作出示范,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
具體來說,要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如期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民族團結和諧局面更加鞏固等目標?!兑?guī)劃》提出民生持續(xù)改善工程、發(fā)展動力增強工程、民族教育促進工程、民族文化繁榮工程、民族團結創(chuàng)建工程、民族事務治理工程等6項重點工程30個項目。高校廣大師生要不斷增強對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鼓足干勁,同心同德,增光添彩。
牢固樹立民族團結教育的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牢牢把握“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任務,把發(fā)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qū)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不斷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物質基礎,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
在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中堅持的原則。一是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堅持“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指導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二是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發(fā)展基礎。堅持“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qū)落伍”的承諾,以共同發(fā)展促進民族團結,以社會繁榮促進邊疆穩(wěn)定。三是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制度基礎。堅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體系,依法保障民族團結進步,依法維護各族群眾合法權益,依法協(xié)調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四是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基礎。堅持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中充實民族團結教育的內容。通過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教學、專題教育活動和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把民族團結教育貫穿到教學、育人全過程,特別要發(fā)揮好課堂教學的作用,確保教學時間和教學質量。其他課程也要充分發(fā)掘民族團結教育素材,適時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同時,學校要開設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知識的校級選修課。通過課堂教學使民族團結教育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二是編寫民族團結教育讀本,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做到典型引路。根據各校實際情況,編寫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民族團結知識讀本。三是把特色鮮明的民族團結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全過程。在黨性教育培訓及入黨積極分子培訓中,把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在創(chuàng)建一流黨建和黨支部結對子活動中,加大民族團結內容,促進不同民族師生間的交流。與此同時,還可適時進行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表彰活動。四是牽頭組織編創(chuàng)推廣民族韻律操,營造民族團結教育的良好氛圍。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的哈尼族棕扇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的傈僳族阿尺目刮等在榮膺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已然成為云南民族地區(qū)聲名遠播的中小學韻律操,而各高校利用多元文化特色編創(chuàng)民族韻律操尚未聽聞。將云南各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動作與健身體操有機融合,在主題鮮明的音樂旋律中弘揚傳承“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文化,既可成為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動課堂,又可打造展示藝術素養(yǎng)和全民健康健身的平臺,還可舉辦學生公寓“魅力民族才藝大賽”,將民族團結教育向學生公寓延伸。讓各族學生踴躍參加大賽,在展示優(yōu)秀民族文化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尊重和欣賞,有效地促進民族團結。五是邀請少數民族專家學者進校園講故事、作報告、交朋友,為廣大同學做專題講座,以自身豐富的人生經歷及非凡的個人業(yè)績,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民族觀、祖國觀和宗教觀。六是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及時了解掌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學習、生活情況,解決學生思想、學習上的困難;進一步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為各族學生健康成長服務。七是廣泛開展學習交流活動。組織開展以黨和國家民族政策法規(guī)、民族理論知識、民族工作形勢任務、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成就、民族團結先進典型等為主要內容的宣講活動。開展民族團結座談會、知識競賽、主題團日活動等。結合實際,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活動,在充分發(fā)揮好傳統(tǒng)媒體作用的基礎上,探索微博、微信、青年之聲等新方法和新途徑,拓展宣傳活動渠道,增強宣傳活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