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靜
(1.齊魯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200;2.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濟南 250358)
人自誕生之時起就是一個多重矛盾糾結的悖論性存在,集自然的與超自然的、肉體的與精神的、客觀的與主觀的、經驗的與超驗的、有限的與無限的、理性的與非理性的、連續(xù)性的與非連續(xù)性的、現實性的與超越性的等諸多矛盾性存在于一身。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是哲學研究公認的命題,其中人的現實性存在與超越性存在就是一對基本的悖論性范疇。現實社會各種矛盾層出不窮,人的生存過程中時刻遭受這些矛盾和人性悖論的困擾與束縛。如何看待人的悖論性、多面性和差異性,尤其是如何正確解讀人的超越性存在,使人不斷超越有限的現實存在狀態(tài),既是促進人的精神世界自由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
人的超越性存在是與人的現實性存在相對應的哲學范疇,人有現實生活的各種需要和活動,又有不斷超出、越過現實存在的能力和本性,是現實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存在。
人的生命實然的和應然的擁有兩種屬性。那些已經完成的或已然具備的條件、屬性和狀態(tài)是人的實然屬性,即人的現實性存在,其中包括人與生俱來的生物屬性和已經內化為生命活動中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屬性與狀態(tài)。那些人的生命活動目前或當下還沒有達成的、生命活動正在努力追求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應然屬性,即人的超越性存在。
人是現實性的存在,它的第一個表征即人是具體的歷史存在物,不能超出既定的歷史抽象存在。人的現實性存在是人類一切歷史的前提,現實的個人在一定的物質界限、前提和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活動和與之相關的其他活動,這些個人的活動的演化就構成人的存在的具體的歷史過程。人體的存在及其活動的歷史構成特定人與社會發(fā)展的第一個前提。人的現實性存在的第二個表征是現實的人總要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是特定的實踐存在物,是活生生的行動著的人,脫離了現實活動和現實關系的純粹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現實性存在還表現為人具有諸多現實的需要,需要雖然是人類心理結構中的根本要素,但其根植于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又構成人類活動的內生動力,人在各種現實需要的推動和滿足下實現自身的存在和發(fā)展,不斷得以實現的需要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新的需要推動著人的實踐活動的延續(xù),創(chuàng)造著不斷發(fā)展的人類歷史。
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根源于人的生命存在狀態(tài)和實踐的存在方式。因其是人的自然生理基礎和人的生存結構內在規(guī)定的統一。人的自然生理基礎是指人自然生命的結構,其非專門化的特點使之具有極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這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人能夠超越當下的生理基礎。人的生存結構是指人的生存所蘊含的自身豐富性的存在結構,特指人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和展示出來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這是確定人的超越性存在的內在規(guī)定性?,F實存在的人不會滿足于人存在的現實,他總是期待、向往和憧憬理想的生活,總要通過不斷實踐和創(chuàng)造使現實變成對自己來說更加理想的現實。這就是現實的人對人的現實存在的超越。海德格爾說:“存在與存在的結構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狀態(tài)上的可能規(guī)定性之外。存在地地道道是超越者。此在存在的超越性是一種與眾不同的超越性,因為最徹底的個體化的可能性與必然性就在此在存在的超越性之中?!盵1]這里“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狀態(tài)上的可能規(guī)定性之外”的特性就是作為此在的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人從其存在的可能性中領會生命存在的本質和自由,從而突破生命的有限,不斷進行生命的超越。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跳躍著不斷超越的火花。人的存在的這種烏托邦精神使人不滿足于現狀,人生活在現實世界又不駐足于此。他以追求完滿的存在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實現著生命存在的開放性、生成性,不斷創(chuàng)造人的生命本質。
人是現實性存在和超越性存在的統一。人的現實性存在中包含著超越性的因素,人的超越性存在中也包含著現實性的因素。人的存在以先前的、當下的實然為基礎,即以現實性存在為基礎,在追求生命理想的活動中使應然不斷轉化為實然,繼而又產生新的應然,人的生命存在就在這種超越性存在與現實性存在的不斷轉換中實現對自身的超越。
人在現實的生命活動中,不斷實現著創(chuàng)造性生活對適應性生存、精神與意義對物質與現實、類存在對個體生命存在、無限對有限的超越,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
1.創(chuàng)造性“生活”對適應性“生存”的自我超越
人作為超越自然的存在要自覺地從自然界謀取自身生存發(fā)展所需,實現對其自然本性的超越,這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最低層次。在超越自然的這一層次中,人的超越性存在表現為人的“生活”對“生存”的自我超越。人從自然界分離出來,其與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相區(qū)別,它只能按照它所屬的種的尺度以生命本能被動地去適應自然以維持自身的生存,而人是有意識的生命存在,他可以按照任何種的尺度,并懂得按照人的尺度以美的方式構建屬人世界。人的生命活動是被賦予了人的目的、意愿、情感、價值和理想的有意義的生命活動,是“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存在就不是“自然而然”的為適應自然而“生存”,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超越自然”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人在適應自然的基礎上實現對自然的超越,創(chuàng)造出屬人的人化自然、文化世界和意義世界。首先,人在適應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為自己所用,變“自在自然”為“人化自然”,人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更是一種超自然的存在。其次,人在追求自己目的的生命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屬人的文明歷史,人不僅生活在屬物的“自然世界”中,還生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包括科學、倫理、藝術、神話、宗教等領域在內的屬人的“文化世界”中。再次,與自然中其他存在物相較,人能思考、有智慧,是有思維能力的人,人會不斷追問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形成屬人的“意義世界”,并進一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超越自然,實現人自我精神的提升。人正是在創(chuàng)造性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實現對自然的超越,創(chuàng)造出日益豐富的生活世界和繁榮的人類文明,這是人超越性存在的本質顯現。
2.“精神”與“意義”對“物質”與“現實”的超越
人作為一種現實的生命存在,他除了具有自然物質存在的自然屬性之外,還具有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人不僅是一種物質性存在,還是一種精神性存在,他總是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感官享受,總是要不斷地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這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第二個層次,即主要表現為“精神”與“意義”對“物質”與“現實”的超越。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精神性存在,有專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是否擁有豐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吃、喝、性行為等自然屬性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和物質生活基礎,但如果將其作為人生最后的唯一的終極目的,人就喪失了為人的本質?!熬瘛北澈笫侨藢ψ陨砩c活動意義和價值的不斷追問與探索,精神對物質的超越體現出人不滿足于現實、不局限于現實,不斷超越現實、追求意義世界的生命本質?!叭俗鳛橐环N超越性的存在,不能只生活在由物質客體和經驗世界所構成的現實存在里。人活著需要一個意義支撐,需要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需要一個靈魂棲息的精神家園,惟此才能顯示出人的生命的高貴性?!盵2]人的存在總是與意義相關。動物都拘泥于生物的本能活動,不可能追求其中的意義;人則以追尋生命意義的實踐活動為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探求和創(chuàng)造意義世界的活動過程中完成對現實世界的改造和超越。這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意義的追求、意識世界的創(chuàng)生對人而言極為重要,意義是人的精神寄托,意義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園,一個人如果找不到或混淆了生命的意義,就會迷茫、頹廢、墮落甚至走入歧途?,F實存在里物質生活的保障和滿足是人生命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一般而言相對容易實現,而人的精神需要無限豐富,滿足感更為強烈和持久。這彰顯生命的獨特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在現代社會科技與物質文明發(fā)展的今天,日益豐富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追求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生存和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精神空虛要比物質相對匱乏更讓人無法忍受,尋找生命的依托、靈魂的歸宿和精神的家園更為緊迫。
3.“類存在”對“個體生命存在”的超越
一切物都有歸屬的“種”,唯有人能打破種的界限以類的特性為自己的本性。人的生命存在既是一種個體的“種”生命存在,同時又是一種“類”生命存在,是生物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馬克思從人的現實性存在和歷史本質中解釋人的本性,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盵3]人能夠通過實踐活動即“類活動”自我創(chuàng)生從而超越“種”所允許的范圍,即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把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人在個體生命存在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和交往建立起各種關系和組織,并結成社會有機體。其中,個體的人以分工協作的方式聯結成群體,憑借群體的智慧和力量突破個體生命活動的界限,完成單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奇跡。這是人類依靠“類”的力量對人性的又一次超越,即人的“類存在”對一般“個體生命存在”的超越。這種超越投射到思想觀念和意識領域就顯現為“類意識”對“個體意識”的超越。人的存在和發(fā)展離不開各種社會關系和群體的力量,人在現實社會的交往活動中不可避免要思考和追問個體活動的社會意義和價值,想問題做事情就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發(fā)展和生活境遇的改善,而是在個體需要和追求的基礎上超越自身的個體觀念和意識,追求自身活動和生命存在對他人、對社會和對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人作為“類存在”,在關切自己生命存在的過程中必然要關切他人和社會的存在,必須服從“類”的規(guī)范和社會運行規(guī)則。這也使人具有其他物種不具備的社會性和“類意識”,諸如社會責任感、使命感、道德意識、集體觀念、協作精神以及奉獻精神等都是人在自由自覺的“類”生命活動中逐漸生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有限囿的“個體意識”的超越。
4.“無限”對“有限”的超越
人是現實性存在和超越性存在的統一,人的存在的現實性決定了人本身的有限性,包括人的肉體在內,人的生命、閱歷見識、身心發(fā)展、生存境遇等都是有限的,而人的存在的超越性又決定了人的發(fā)展的“無限”可能,人的思維、人的夢想和意義追求都是無限發(fā)展的,人的本質就表現為“無限”對“有限”的不斷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使是生命科學技術發(fā)達的今天,人的壽命雖在延長,但總有面臨生命終結的時刻,這是大自然的新陳代謝。在有限的生命期限內,受多因素影響個體的人的生命活動也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約,人的活動能力、范圍、廣度和深度以及人的生命質量和發(fā)展程度都是有限的。死亡的不可避免和存在的有限性使人惶惶不可終日又不甘于現狀。人總會不斷探求和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試圖通過探尋和創(chuàng)造無限的意義世界來超越有限的生命存在。這是無限對有限的超越,也是理想對現實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是一個能夠意識到無限的有限存在,是一個不斷追求理想的現實存在,是現實性存在與超越性存在的統一。人之所以能夠實現無限對有限、理想對現實的超越緣于人的意識和歷史發(fā)展兩個方面的因素。人的意識具有至上性。就整個人類的認識能力而言,人的意識有不斷接近和認識物質世界的無限本性,這使人可以突破現實的時空局限不斷叩問未來、追求永恒。人就是在這種不斷預測未來和追問生命意義的過程中達成對人生境界的無限追求,實現對有限生命的超越。同時,人的意識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以意識為指導客觀地再現和改造現實的對象世界,又憑借意識的獨特方式“無中生有”地創(chuàng)造“屬人世界”,人在“思想”、“想象”、“直覺”和“夢想”的過程中探索宇宙的奧秘、心靈的歸屬和生命的意義,形成“屬人”的科學世界、倫理世界、神話世界、宗教世界和藝術世界?!叭说囊庾R以‘文化’的形式創(chuàng)造出‘意義世界’,又以‘文化’的形式體驗、感悟、充實和升華自己的‘精神和意義世界’,從而實現人類意識的自我超越?!盵4]除此之外,人是歷史的存在物,是有機生命所經歷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即人類歷史的產物和結果,也因此又構成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又一個前提,為人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提供條件和基礎,以此改變人的現實存在,不斷實現對現實和有限的超越,創(chuàng)造新的現實和歷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改造人的思想、轉變人的觀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促使人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實踐活動方法,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內容付諸現實、實現其時代價值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陀^性、有效性和辯證性是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具備的基本特征??陀^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制定要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要根據教育主客體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及其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以及一定歷史的條件和特點進行選擇和取舍,不能任意制定和自由選擇。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能揭示的人的思想發(fā)展本質和規(guī)律的程度以及能夠指導人們認識和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具體問題的效率。辯證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認識的進步和納入主體認識和改造范圍內的對象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方法會被逐漸淘汰,更多方法會伴隨歷史的發(fā)展而日趨完善,同時還有一些新方法會相繼產生。這些方法相互滲透,彼此呼應,逐漸凸顯整體優(yōu)勢,由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簡單到復雜的日益豐富和精確的發(fā)展趨勢??茖W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這三個基本特征相互聯結,客觀性是基礎性特征,有效性是目標性特征,辯證性是趨勢性特征。而聯結這三個特征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新,因為只有在客觀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辯證性發(fā)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創(chuàng)新是實現這三者內在統一從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學性的根本途徑和手段。
“創(chuàng)新”(“Innovate”或“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有改變、更新和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的意思。隨著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創(chuàng)新”也早已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實際上,早在《南史·后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中就有記載:“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chuàng)新?!贝颂?,創(chuàng)新即有創(chuàng)立或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的意思。韋氏詞典對“創(chuàng)新”的定義有兩層含義:引入新概念新東西和革新,“革新”是首創(chuàng)前所未有的事物,“引入”是改進、完善已有的事物。也就是說,創(chuàng)新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著對原有的重新組合和次發(fā)現。它是人類主體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在處理和客體的關系中對物質世界再改進、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實踐行為和活動。方法創(chuàng)新就是對不適應時代發(fā)展和實踐要求的方法進行改造、重新組合或創(chuàng)立新方法的動態(tài)過程,它立足于創(chuàng),追求于新,“創(chuàng)”是手段,“新”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則是教育主體在繼承和借鑒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思維方式和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改進原來不完善的或創(chuàng)造出原來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路徑的活動過程。其實質就是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超越。這種超越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進、完善,而不是重起爐灶、全盤否定;另一方面是創(chuàng)造出合乎時宜又不曾存在的新方法。[5]目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有兩種片面的理解:一種是將創(chuàng)新孤立化,即由于缺乏對創(chuàng)新要義的充分研究與反思,從而導致了在“創(chuàng)新”里面兜圈子,就創(chuàng)新談創(chuàng)新;一種是將創(chuàng)新庸俗化,即將其等同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敢于標新立異”等。其實上述兩種片面理解都根源于沒有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超越性實質,即沒能辯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過程中批判與繼承、創(chuàng)新與借鑒之間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是需要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和實踐發(fā)展的要求而在繼承、借鑒、批判和創(chuàng)新的辨證統一中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真正的方法創(chuàng)新應該是既繼承、沿襲傳統,又批判、揚棄和超越傳統。其中,對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批判、繼承和借鑒是手段,創(chuàng)新才是最終目的?!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教育主體要按照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增強實效性的要求,在繼承和借鑒優(yōu)良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拓展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時俱進。這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質上是以培育人的真、善、美的統一為目標指向的超越性精神實踐活動方法,具有超越的本質屬性和目標取向。它不僅是人所從事的超越性實踐活動方法,同時也是以人的超越性存在為目的的活動方法,與人的超越性存在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這種內在統一和契合既源自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超越性,也深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客體的影響和制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內容以培育人的超越意識和精神追求為根本目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客體本就是具有超越性的存在主體,人的超越性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內容和活動等方面具有超越性的共同基礎,因此也必然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哲學生存論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是推動和實現人的超越性存在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人的超越性存在則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哲學生存論基礎,內在地規(guī)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應然訴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除了要建立在人的現實性存在和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還要以人的超越性存在為導向,受人的超越性存在需要和超越方式的影響。
人具有自我否定、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超越的內在本性和理想境界追求,是自己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主體。培育和造就能夠控制科技和社會力量、能夠改變和超越現實生產力與社會規(guī)定性的具有主體性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歷史使命。人的主體性是其對社會和自身不斷超越的表現,是人在作為活動主體在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功能特性,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中就要求實現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雙向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對一定的客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人(個人和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者、發(fā)動者和實施者。其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具有主體性,表現為一定的主動性、主導性、創(chuàng)造性和前瞻性。只有具備了這種主體性,教育者才能成為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與主體相對應,是主體的作用對象。作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參與和接受教育,并有機會成為自我教育和對他人教育的新的主體從而獲得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就是培養(yǎng)能將人類文化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品質且具有主體性的社會實踐者。這不僅要發(fā)揮教育者的主體性,還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深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合方式,促使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轉化,推進客體主體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雙向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明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中的主體性,更要凸顯受教育者在方法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選擇性,以對話的方式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關系,以平等、互助、共建和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使雙方共歷教育過程和生命成長,走向精神相遇,實現彼此生命的充盈。
人的超越性存在以人的現實的生命活動為根基,通過實踐活動實現人與文化的雙向構建。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不僅是指對其他物種的自然生理屬性和功能的超越,還是指人在現實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體現在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中。自然只創(chuàng)造了人的一小部分,人的絕大部分必須由人自己來追尋、探索、構建和完成。人的這種未確定性迫使其以超越本能的方式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環(huán)境,這就產生了“人化自然”、“屬人的現實”,即人所創(chuàng)造的屬人的文化和文化世界。人的超越性存在活動可以說就是一種對象性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人在傳統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實踐過程中生成和構筑自己的文化,反過來,文化又進一步襄助人不斷自我完善以超越生命本能的有限性。這種不斷滿足人的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充實和彰顯人的超越本性,不斷創(chuàng)造著人,又有力的推動人類社會文化的發(fā)展。人的生命存在就是在這種不斷創(chuàng)造文化和被文化塑造的雙向構造過程中實現自己的超越的、進化式的發(fā)展。人的超越性存在的這一特性引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向人與文化雙向構建的教育方式發(fā)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文化人”和自我教育的特點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實現“以文化人”的重要方式,而人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化人”活動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須要在遵循文化整體性和教育主體性的原則和要求下進行創(chuàng)新,以促成人自身的生長和超越性存在的延續(xù),達成人與文化的矛盾統一和雙向發(fā)展。一方面,要以大的文化環(huán)境為背景,借助于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各種方式和途徑,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其與人的語言、歷史、神話、宗教、科學、藝術等文化形態(tài)的發(fā)展相呼應,汲取有機文化整體發(fā)展過程中的養(yǎng)分豐富自身的內容體系。另一方面,在“以文化人”的教育過程中人也在創(chuàng)造著自身和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用要以彰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基本原則,以引導、召喚、激勵和弘揚生命個體的主體性為導向,尊重個體發(fā)展的主體性需要,在“引導”與“灌輸”、“引導”與“放任自流”之間尋找合理的張力,喚醒各主體的角色意識,使個體生命在教育者的引導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構建的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并進一步推進屬人的文化世界的發(fā)展。
人的超越性存在及其需要是人的精神追求形成和確立的重要基礎。抓住超越性存在和超越性需要這一關節(jié)點,就等于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培育人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創(chuàng)新思路和內容邊界,即以人的超越性需要為引導,挖掘其本性中蘊含的超越屬性,凸顯超越創(chuàng)新的理念和目標向度,以此為基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進行以對真理的探尋為著力點的批判創(chuàng)新教育、以對生命的關懷為核心的道德信仰教育、以對詩意生活和藝術人生為著眼點的審美教育和以對意義世界的構建為特點的境界教育。此外,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也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基本內容和權重變化。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有很多,大體上可分為生物性超越方式與文化性超越方式、相對性超越方式與絕對性超越方式、柔韌性超越方式與剛烈性超越方式、現世性超越方式與非現世性超越方式、審美性超越方式與非審美性超越方式、顯性超越方式與隱性超越方式、內在超越方式與外在超越方式等,因為個體、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人的超越性存在方式有顯著區(qū)別。其差異和強弱程度的不同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內容及其權重變化。以審美教育為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時凸顯美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本身就是人的審美超越需要和超越方式的顯現和基本要求。美是有限中被表現出來的無限的事物,它使人獲得瞬間的持續(xù)和永恒。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審美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即使生活再困苦,在生存之余人也會不經意的花些小心思裝扮一下自己、裝飾一下環(huán)境,這種美的需要和情趣根植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又滿足了人超越有限的本質欲望。人在超越有限的物質生存達成無限的意義存在和類存在的過程中,最佳的超越方式即審美超越,包括藝術審美在內,這種超越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表現和狀態(tài)。我們主張審美超越,主張人生的審美化、藝術化、浪漫化和詩化,就是要在現實生活中以對人生的深邃洞察和熱情參與,以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珍惜人生、嚴肅認真的對待人生。這種超越方式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和運用過程中,就要求教育形式和方法研究應以培育人的審美能力為重點,探尋思想政治教育美的熏陶方式,通過美的教育和引導使人恭敬的而不是褻瀆的、踏實的而不是輕浮的、熱情積極的而不是不負責任的面向生命,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質。審美超越的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要側重于如何去引導和實現教育內容對人的心理、情感、幸福生活和生命意義的關注,通過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著重挖掘人對真、善、美的至上追求,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精神家園建設之間的橋梁。其中,嘗試通過藝術路徑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人的審美超越方式的啟示和基本要求。如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適當的融合音樂、繪畫、詩詞歌賦、文學經典、影視作品等豐富的藝術形式,使人在怡情怡性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就會化解和改善說教式理論教育的干吧和枯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人自覺接受、認同和遵從社會的思想理論、政治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yǎng)人的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潤澤人的心靈、凈化人的靈魂、升華人的境界追求,從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效性。
培育人的精神追求、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從而豐盈人的超越性存在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就會有與之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和原則要求。首先,由于人超越現實的存在本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以人的超越性存在特性為主要的方法論原則依據,符合積極心理學和希望哲學的原理,給人以希望和勇氣。人生是一個不斷遭遇困境又同時充滿希望的矛盾過程,勇氣給人攻克困境實現生命超越注入動力,希望作為目標給人生照亮方向,使人不斷抗爭、奮斗以追求完滿,基于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要在賦予人以超越的勇氣和希望的原則下進行創(chuàng)新。其次,人的超越性存在強調超越自然和現實的最后目的,基于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就要以培育“超越性”的道德和“向上”的力量為重點,建構以理想信念為最高美德和核心價值目標的邏輯體系。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從底層規(guī)范到頂層價值的內容順序進行的,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組織的一個方法策略問題,然而,強調人的超越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突破瑣碎生活的細節(jié)干擾,體現對高層價值的重新認定和對教育主體性的重新理解,這就需要重新考慮其方法創(chuàng)新的邏輯方向,即在教育邏輯上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提升和牽引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內容,使受教育者真正成為具有理想信念的超越性主體。再次,完滿的人生是人在不斷探求真、追尋善、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過程,真善美的統一是人的超越性存在的必然尺度,也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遵循真的規(guī)律和善的引導,同時還要符合美的要求,體現美的精神。具體到方法論原則上,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要尊重歷史發(fā)展方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真實的思想狀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堅持對人的尊重、關心和理解,著重通過美育來培育人的高貴品格、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人的真正的超越主要體現在人對境界的提升、對信仰的追求和對意義的探問,是人逐漸走向真與善統一的審美的過程,因此,美育的內容和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重中之重。此外,人的超越性存在內在蘊含對現實生命有限的超越性和對未來生命的終極關懷性,是一個現實性與超越性不斷統一的延續(xù)性生成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賦予人直面有限生命存在的勇氣和追求無限生命超越的希望,教會人不斷地創(chuàng)建可能生活,使人逐漸向真、向善、向美,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時既要立足于人的現實性存在,以人的現實需要為基點,又要依據人的超越性存在,以人的超越性需求為導向,堅持現實性教育方法與超越性教育方法的統一,通過生活教育體驗生命超越的意義,通過道德教育體驗生命超越的可能,通過審美教育體驗生命超越的詩意境界,從而不斷推動生命的拓展和超越本質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