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應寧
【關鍵詞】發(fā)作性心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誤診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9..01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58歲,農民。因發(fā)作性心慌2年,加重2月,伴頭昏,失眠,于2010年4月26日往某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就診,門診以“心慌原因待查,心律失常”收入院。
近2年來,患者常出現(xiàn)心慌,每次10~20 min,多于驚嚇、激動、吵鬧及活動后發(fā)生,心情平靜后漸漸緩解,心慌時無胸悶,胸痛,氣促,呼吸困難,汗出等,也無肩背放射疼痛。伴頭昏,多夢,膽怯易驚,精神不振。近2月來,心慌癥狀加重,發(fā)作頻繁,每日3~5次,且發(fā)作時間延長,每次大約30 min左右。入院前1月,在外地先后住院2次(共計21天)、門診隨診4次。心電圖:竇性心律,房性早搏,Ⅰ、Ⅱ、Ⅲ、avL、avF、V3、V5,ST段下移0.05~0.10 mv。彩超:左室非對稱性肥厚,升主動脈近端增寬,雙側腎上腺未見占位性病變。頭顱CT:雙側基底節(jié)區(qū)多發(fā)腔隙性腦梗塞。尿常規(guī):Pr+,RBC+。血糖、血脂、肝功能大致正常,甲狀腺功能試驗、尿素氮、肌酐、尿酸正常。兩次住院均診斷為高血壓病,腦梗塞,軀體化障礙。經擴管、降壓、抗凝、調整植物神經等治療,心慌等癥狀時輕時重。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5年,最高
220/130 mmHg,間斷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卡托普利片等,血壓一直控制不理想。否認糖尿病病史,無吸煙、飲酒嗜好,否認高血壓病家族史。查體:T36℃,
R20次/min,P95次/min,BP165/70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皮膚、鞏膜無黃染,雙眼瞼有輕度水腫,雙肺未聞及干濕性羅音,心率95次/ min,律齊,心尖區(qū)可聞及2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長程心電圖:竇性心律,心率范圍62~106次/min,平均心率75次/min,全程多源房性早博374次、成對房早16次、短陣房速1陣次(連發(fā)5跳),監(jiān)測過程可見ST-T缺血型改變(與頻率無關)。冠脈造影:左主干開口狹窄約90%,左回旋支遠端狹窄約90%,左前降支、右冠脈未見明顯狹窄。雙腎動脈非選擇性造影:左腎動脈近中段狹窄約40%,右腎動脈起始段狹窄約80%。確診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腎動脈狹窄,繼發(fā)性高血壓,遂轉入心胸外科。同年5月20日,行冠脈搭橋術,術后心慌消失,偶有失眠。隨訪至今,一般情況尚可,生活自理。
2 討 論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為冠心病臨床常見類型,胸痛的部位、性質與勞力型心絞痛相似,只是1月內胸痛發(fā)作的頻率、程度、時限及誘發(fā)因素等特征發(fā)生改變[1],而以發(fā)作性心慌為主要表現(xiàn),實屬少見。
臨床醫(yī)生應提高對冠心病特殊表現(xiàn)的認識,加強學習,潛心觀察,見多識廣。既然有高血壓病史5年,且為絕經期婦女[2],診斷就首先要考慮與基礎疾病相關聯(lián)的常見疾病—冠心病。在冠心病檢查方面,體表心電圖有其局限性,長程心電圖、心電圖負荷試驗意義稍大,有條件應行冠狀動脈造影。
疾病診斷必須嚴格按照診療常規(guī),并借助現(xiàn)代理化檢測手段,功能性疾病診斷一定要慎重。任何疾病在未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前,尤其是女性,不能輕易作出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之類的結論。因為女性患者天生性格多疑,情感脆弱,主訴繁多,客觀存在的主要癥狀往往被紛繁復雜的精神癥狀所掩蓋。醫(yī)生由于受習慣思維的影響,先入為主,誤認為是精神心理因素作怪,以致誤診未能及時糾正。
此外,對于反復住院或治療效果不理想的病例,不能以一份“再次入院錄”了事,更不能照搬外院診斷結果,應重先詢問病史及體檢,再次羅列診斷要點,綜合分析判斷,不能一錯再錯或跟著別人犯錯。
參考文獻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82.
[2] 毛煥元,楊心田.心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351.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