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聞
【摘 要】 文章介紹了古琴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分析了現階段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現狀,探討了推動古琴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要加強古琴音樂文化的宣傳,創(chuàng)新古琴音樂的作曲方法,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古琴演奏人才。
【關鍵詞】 古琴文化;傳承現狀;演奏人才
古琴音色獨特,是我國古代傳統樂器之首,也是古代文人雅士詠志抒情、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完備的音樂體系,成為我國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古琴文化不僅包含著音樂文化,還具有深厚的哲學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衍生中很多動人的故事,使古琴音樂文化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古典主義氣息。近年來國學熱不斷興起,古琴音樂文化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一、古琴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
我國古琴音樂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雖然無法確定古琴誕生的確切時間,但是從眾多典籍中可以看到古琴文化的曲目早在神農、伏羲時期就已經存在。古琴文化是隨著古代音樂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是人們陶冶情操、抒發(fā)情感的重要媒介。在古琴文化誕生的初期,古琴只是民間樂器中的一種,并沒有特定的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古琴逐漸發(fā)展成為文人雅士專門使用的樂器,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古琴形制成型是在漢朝,當時通過七弦古琴的演奏誕生了很多著名的作品,例如《胡笳十八拍》。古琴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古琴制作的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并有了“琴學”這一專稱。當代隨著國學熱潮的興起,古琴文化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二、現階段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現狀
1、古琴音樂文化的受眾范圍小
古琴自古以來就不是一種大眾樂器,而是在文人雅士、達官貴族階層中流行的高雅音樂,因此大眾認知的范圍相對較小。古琴音樂文化發(fā)展至今,真正懂得這一深厚文化的人更是乏善可陳,使古琴音樂文化逐漸淪落為“邊緣文化”。從“古琴網”抽樣調查的數據研究中可以發(fā)現,知道古琴構造的人只占調查人數的31%,懂得古琴演奏的人只占調查人數的19%,更多人甚至分不清古箏與古琴之間的區(qū)別,更遑論懂得古琴背后的音樂文化內涵。
2、古琴的演奏和作曲難度較大
古琴作為一種較為冷僻的樂器,無論是作曲還是演奏,難度都相對較大。古琴的彈奏指法十分復雜,演奏者在只有曲調沒有指法標注的情況下很難進行彈奏。對于古琴的編曲而言,由于缺乏規(guī)范的定式,再加上古琴的曲譜在彈奏的過程中具有交響樂的特點,因此編曲的難度也很大,如果沒有較高的音樂修養(yǎng)和藝術造詣,很難進行古琴的編曲和演奏,這直接導致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受到制約。
3、古琴樂器的演奏人才缺失
從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現狀來看,現階段古琴樂器的演奏人才存在嚴重缺失的現象。當前學習古琴的人大致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古琴音樂文化具有興趣的人,另一部分是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前者的學習大多都缺乏系統性,因此古琴音樂文化的專業(yè)水平不高;后者的學習雖然多數通過系統性的課堂學習完成,但是學習的功利性較強,對古琴音樂文化藝術內涵的掌握不夠深刻。另外,古琴制作的方式具有獨特性,如今能夠制作出高品質古琴的老藝人逐漸減少,這使得古琴文化的傳承面臨更加窘迫的局面。
三、推動古琴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1、加強古琴音樂文化的宣傳
古琴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逐漸融入中國,使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巨大的沖擊,古琴音樂文化也逐漸從音樂神壇中跌落,喪失了原有的地位。一方面,古琴音樂文化所倡導的音樂理念逐漸被西方流行音樂理念所替代;另一方面,人們對古琴的認識也發(fā)生偏差,大多數人學琴的目的不再單純,沒有真正認識到古琴的精髓。針對這一問題,必須切實加強古琴音樂文化的宣傳,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古琴,主動探求古琴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國學熱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興趣,古風音樂逐漸成為當今音樂中的典型分類,大批古琴愛好者可以聚集在一起,以網絡為平臺創(chuàng)作出古風作品,在古風音樂中充分融入古琴因素,使古風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特點相結合,促使新時代古琴音樂文化受到更多年輕人的支持和喜愛。[1]
2、創(chuàng)新古琴音樂的作曲方法
針對古琴編曲和演奏難度較大這一情況,必須結合當前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對古琴音樂的作曲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古琴作曲方法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古琴曲目的基礎上。首先要對傳統古琴曲目進行深入的研究,探尋古琴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具有的變化規(guī)律,然后總結出不同背景下古琴編曲的時代特征,感悟古琴音樂文化具有的獨特魅力。另外,可以將不同傳統文化進行融會貫通,使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得到充分的表達,例如將書法中筆墨揮毫的特點融入古琴作曲和演奏中,使古琴音樂文化與書法文化交相輝映,從而更深刻的體現出古琴音樂文化古典雅致的內涵。除此以外,不同古琴學派之間還應該加強交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交融,使各學派之間的優(yōu)勢得到整合,從而促進古琴編曲水平的提升。
3、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古琴演奏人才
古琴在古代主要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間,正是這一群體的推崇和喜愛,才使得古琴音樂文化得到經久不息的傳承。在現代社會,文人雅士這一群體已經不復存在,大多數對古琴具有興趣的愛好者對古琴音樂文化的認知都比較膚淺,缺乏專業(yè)化的演奏能力,因此必須加快培養(yǎng)出專業(yè)化的古琴演奏人才,使古琴成為一門專業(yè)的學習課程,對古琴課程的內容進行系統性的整合,促使更多古琴專業(yè)人才的出現。另外,相關單位還應該對古琴音樂考級的體系進行完善,精細化古琴考級的內容。[2]
四、結論
綜上所述,針對古琴音樂文化傳承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針對當前古琴音樂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切實有效的對策。研究可得,加強古琴音樂文化的宣傳、創(chuàng)新古琴音樂文化的作曲方法、加強古琴流派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古琴演奏人才能夠有效提升人們對古琴音樂文化的認識,從而促進古琴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希望本文可以為研究古琴音樂文化傳承的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會.大眾傳播視閾下古琴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5)87-91.
[2] 李婷婷.淺析古琴藝術在高校傳承中的文化價值和意義[J].大眾文藝,2016(01)246-247.
【作者簡介】
昭 聞(1974.07-)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任職于陜西省長安古琴藝術研究院,研究方向:中國古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