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武 柯小俊
摘要:朝核問題在進入2018年之后似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個在一年前還隨時會爆發(fā)武裝沖突的地區(qū)也趨于平靜,中國與美國兩個相關大國都對朝鮮展現(xiàn)出了緩和的姿態(tài)。然而從理論層面觀察,對東北亞地區(qū)局勢而言,朝鮮作為無論從軟硬實力哪一方面來說都屬于占絕對下風的小國,之所以能實現(xiàn)這一結果,主要是因為它把握住了結構實力杠桿的“支點”,從而成為撬動中美兩個世界大國的“主導者”。文章認為,朝鮮之所以在歷史上能夠多次實現(xiàn)以小博大的勝利并在當代持續(xù)撬動中美,是因為它站在了東北亞和大國博弈這個大權力結構的支點上,而這一“支點”則具體表現(xiàn)為大國各種需求的不一致。
關鍵詞:結構實力; 朝鮮; 以小博大; 狀況屬性; 杠桿力屬性
中圖分類號:D81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18)06-0038-10
從本質上來講,當今世界面臨的所謂朝核問題是一個區(qū)域小國與若干世界大國的利益沖突與博弈。按照傳統(tǒng)的硬實力理論和軟實力理論,朝鮮應該早已敗下陣來了,因為它既無其他大國所擁有的硬實力,也無與其他大國相媲美的軟實力。如何有效且不帶偏見地解釋這一現(xiàn)象,是學術界面臨的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理論問題。本文試圖從結構實力的角度梳理朝核問題博弈的邏輯結構,探討朝鮮實力的結構源泉,并解釋朝核問題現(xiàn)狀的結構機理。
當前,世界上三個主要的政治與軍事大國——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深度參與了朝核博弈。美國和中國一直是這一博弈的積極參與者,俄羅斯則在蘇聯(lián)解體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其在朝鮮半島的利益訴求,呈現(xiàn)遠離東北亞的疲態(tài)。近年來,隨著與西方關系的不斷惡化,俄羅斯開始嘗試返回東北亞,并以中國的戰(zhàn)略伙伴的姿態(tài)重新積極介入朝核問題。
事實上,朝鮮早在1950年代便在蘇聯(lián)的指導下開始對核技術的學習和研究,并于1960年代建立寧邊核反應堆,此后三十多年一直積極進行核能研究。本文所指的朝核問題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朝鮮開始研究核武器之時,其后由于朝鮮與美韓兩國長期糾纏于《半島無核化協(xié)議》和《朝核問題框架協(xié)定》中的雙方責任義務,以及布什政府上臺后改變克林頓政府的對朝接觸政策,宣布朝鮮為“邪惡軸心國家”,最終朝鮮在2002年公開表示自己正在研制核武器。自 2006年以來,朝鮮進行了六次核武器試驗,導致半島和東北亞局勢持續(xù)緊張,特別是在2016年美國新任總統(tǒng)特朗普當選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半島局勢曾一度逼近戰(zhàn)爭邊緣。
自本世紀初,特別是在朝鮮退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多次進行核導試驗導致朝核問題矛盾逐步激化以來,可以看到相關大國對半島和平和朝鮮去核的追求存在價值和方法這兩個不同的分析層面;這兩個層面代表了不同的目的以及相應行為者的不同需求,并且這些目的和需求在實現(xiàn)途徑上也呈現(xiàn)出相互糾纏的面貌,以至于很多人無法將“和平”與“去核”在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個層面上的一致性、可協(xié)調性和矛盾性區(qū)分開來。
簡而言之,在朝核問題上,和平與去核在價值理性層面上的一致性體現(xiàn)為,中美兩國都表示既要爭取讓朝鮮放棄核武器,又不以武力沖突為手段;可協(xié)調性體現(xiàn)為,中國在爭取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以及在實際操作上首先強調不能生戰(zhàn)生亂的“和平”項,而對“去核”項則認為是一個需要因時因勢、分階段、互有回報的長期工程(即“雙暫?!保C苄詣t是因為朝鮮核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牽扯到當前主要大國的地緣博弈問題,而在這一博弈當中,“和平”與“去核”可能是沖突的,因為對美國來說,“和平” 與“去核”只是兩個工具,兩個從理論上可以幫助其實現(xiàn)在亞太地區(qū)大戰(zhàn)略的工具。華盛頓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工具或如何同時組合這兩個工具,取決于它如何理性思維,即它如何判斷該工具或工具組合符合其更高層面的戰(zhàn)略利益。
正是因為這一基于各類“優(yōu)先考慮”的大國需求不一致,才造成了朝鮮回旋空間逐步擴大,最終,金正恩不僅在2018年宣布朝鮮核武已成事實,而且在此情況下還能迅速使中美這兩個原本對其大力制裁的大國都轉而拉攏自己——事實上,朝鮮正是看到、利用了這一矛盾性所代表的權力結構,并把握住了中美權力結構中的支點環(huán)節(jié)(即大國需求),使其為自己所用。這種利用相關大國間的需求不一致而使自身獲利的做法是朝鮮作為小國自古以來的生存之道。朝鮮現(xiàn)在能實現(xiàn)階段性成功——既實現(xiàn)了擁核,又不會遭到大國打擊——無疑是巧妙地利用了大國戰(zhàn)略落差形成的結構空間。這種既沒有軟實力輔助又沒有硬實力支撐而依托結構杠桿力來實現(xiàn)自己戰(zhàn)略訴求的現(xiàn)象,可以稱為“結構實力現(xiàn)象”。
一、 結構實力理論
什么是結構實力?結構實力和其他實力有何不同?學界對于“結構性的實力”的正式討論開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Krasner(1982)185在對實力的結構屬性以及“元實力”(meta power)的討論中將“機制”(regime)設定為影響國際政治行為和結果的中間變量,他在論述“因果變量—機制—結果”的三段論時,將機制表述為一個“處于因果變量和結果/行為之間的干擾變量”,換言之,包括物質實力和資源在內的實力基礎要想形成結果和行為,則需要通過“機制”這個結構性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才能得以成功。
Guzzini(1993)在論述結構實力時則是從哲學層面提出了一個基于“行為體 實力”(agentpower)和“結構 統(tǒng)治”(structuregovernance)的二分法。Guzzini認為,Krasner所說的介于實力 因果變量和結果之間的“機制”概念事實上可以被還原為另一種實力資源,他的“權力 機制”二元其實只有一元。因此,Guzzini(1993)471,473提出了自己的二分法:他將“行為體實力”(agent power)定義為“可以轉化資源并以此影響社會關系的能力”,同時將“統(tǒng)治”定義為“通過對選項進行社會建構以影響社會關系”的“主體間實踐能力”(capacity of intersubjective practices)。在這一基礎上,一方面結構通過統(tǒng)治生成結果,結果再通過認同、偏好等社會模式來影響行為體;另一方面,行為體通過實力導致結果,而結果也會通過主體間建構來影響結構。
真正將“結構實力”概念影響力最大化的是斯特蘭奇(Susan Strange)的《國家與市場》一作。斯特蘭奇首先將實力劃分為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性實力和結構性實力兩個面向,她認為(1994/2012)21,聯(lián)系性實力就是強迫他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而結構性實力則是“形成和決定全球各種政治經(jīng)濟結構的權力,其他國家及其政治機構、經(jīng)濟企業(yè)、科學家和別的專業(yè)人員都不得不在這些結構中活動”。除了在本體上對兩種屬性的實力做出定義,斯特蘭奇亦提出了一套操作層面的分析模型,即她認為結構性實力有安全、生產(chǎn)方式、金融和知識四個來源,這四個實力來源組成了結構實力的完整面向。
不過,斯特蘭奇對實力的理解從本質上來講是非結構性的。在她看來,實力只是一種在不同場景下將訴求變?yōu)楝F(xiàn)實的能力進程?,F(xiàn)有的多數(shù)研究認為,斯特蘭奇無論在宏觀本體論方面還是在認識論層面上都不是一個典型的結構主義者,雖然她對“結構實力”這一概念在學術討論中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沒。事實上,斯特蘭奇的主要問題在于其固化與靜態(tài)的分析視角,即用幾種給定了的實力或資源或結構特征(如Guzzini的二分法或Strange的結構實力四來源)先天框定為結構實力的組成部分。這樣的框定雖然追求了理論和分析框架的簡約,但它卻忽視了國際場景的本質是一個隨時處在運動變化中的現(xiàn)實——人們無法用一套或幾套靜止、并列的指標去反復衡量動態(tài)的社會現(xiàn)實。既然社會現(xiàn)實是動態(tài)的,而一個人也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每一個場景下的社會特征和權力特征都不會與上一個場景相同,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一套包羅萬象的固定分析指標。因此,本文認為,由于場景的不同,哪些因果變量最能夠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也是不同的。
對此,辜學武(2013)給結構實力賦予了三個屬性,即杠桿力屬性、多維度屬性和狀況屬性。這三個屬性中最能體現(xiàn)結構實力特性和有別于傳統(tǒng)軟硬實力的特征是“杠桿力屬性”,即“以小博大”“四兩撥千斤”這一核心屬性;而“狀況屬性”則是本文視角下結構實力的分析起點,即狀況屬性是杠桿力屬性這個核心屬性的場景確定機制,也就是前一段說到的那種會在不同場景下決定哪些變量最能對結果產(chǎn)生影響的屬性;最后,“多維度屬性”是這個核心屬性的分層評價機制。 從某種程度來說,杠桿力屬性是結構實力理論的核心特征。既然結構實力的核心是一個杠桿,那么在以這一理論框架分析問題時,最關鍵的一步則是確定杠桿是什么、杠桿支點在哪以及杠桿如何運作。
德國學者Kremer和Pustovitovskij (2012)以及Pustovitovskij(2016)運用博弈論思維及基歐漢和奈的相互依賴理論,將這個杠桿設為產(chǎn)品資源(goods)和需求(needs)之間的關系,即誰能處理好自己的產(chǎn)品和需求,將有價值的產(chǎn)品資源提供給博弈中的A和B,則誰就可以成為對AB博弈結果起決定作用的“外部選項”(Outside Options,簡稱OO)——這反過來又要求A和B能在另一個平行博弈局中成為C的“OO”。
在Kremer和Pustovitovskij的文章中,杠桿的性質成為操作資源與需求的能力,或曰“相對化資源的能力”(relativization),亦即將自己的產(chǎn)品變得更稀有,同時降低別人產(chǎn)品的稀有性,誰具有了這一能力,誰就占據(jù)了杠桿的支點,誰就可以撬動地球。Pustovitovskij在他以結構實力理論對朝鮮的分析中認為,朝鮮之所以能在中美的三角關系中兩面得利、兩者都拿它無可奈何,是因為朝鮮一方面最小化了自己的需求,讓自己的國家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食物、大多數(shù)先進技術等的需求維持在最低限度,使自己幾乎不依賴于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卻憑空為各大國制造了諸如核威脅、難民威脅等安全和穩(wěn)定需求,而且這一安全需求只有它自己才能解決。因此,朝鮮在這一狀況下便具有了讓兩個超級大國圍著自己轉的結構實力。
而狀況屬性作為結構實力理論的分析起點,其主要指的是一切博弈場景對結構實力的激活和限定情況,這一屬性的意義在于確定上一個“杠桿力屬性”的杠桿支點所在。如果沒有一個具體博弈狀況的存在,任何現(xiàn)存的結構關系在政治上都是毫無疑義的。“具體情況”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這個具體的場景能夠對博弈各國的“需求”(也就是杠桿支點的位置)進行定義和框定,而這也就決定了各行為體所擁有的資源和“籌碼”的分量,從而決定它們在這一博弈過程中所占據(jù)的位置。
正如強大的美軍在阿富汗戰(zhàn)場卻無法戰(zhàn)勝在政府軍和塔利班內部都有血緣關系的地方家族,這是因為在這一場景之下,“美軍改造民主阿富汗”這個故事的架構框定了這一博弈中各種需求和資源將占據(jù)的位置。那些關系廣泛的地方家族擁有對于美軍“維持當?shù)仃P系網(wǎng)”和“以夷制夷”需求至關重要的在地化資源,而美軍雖然財大氣粗、武器先進,但它來到阿富汗不是為了(也不可能)把所有敵人殺光,而是所謂要“將阿富汗人民從塔利班恐怖分子手里拯救出來”;同時,美國人的到來也不是阿富汗人的請求,這也決定了美國人比阿富汗人更希望能夠“體面地離開”。因此,這一場景就決定了在地化關系資源比飛機大炮資源更重要,美軍對地方家族網(wǎng)絡的需求比阿富汗人對美軍的需求更“剛性”,從而決定了阿富汗地方家族在博弈中的結構性優(yōu)勢——這也體現(xiàn)出了狀況屬性的定義支點功能之外的限定范圍功能。
在這一邏輯下,結構實力還有它的多維度屬性。在長期的博弈過程中,“一個國家在博弈中是否能占得先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基于多結構互動中產(chǎn)生的杠桿力有多大”(辜學武,2013)32。換言之,這一“多維度”的分層屬性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積分模式”,即在每一個場景劃定了的各種需求范圍之下的博弈評價機制。全球化造成的跨國相互依賴排除了“全能第一”的可能性。既然沒有全能第一,那么就涉及各項評價指標的設定和計算的問題。雖然對政治事件的一些特性進行量化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目前還存在疑問,但結合上述“狀況屬性”的邏輯,在具體的事件中還是可以看出哪些相關指標將會獲得更高的加權。如在2016年菲律賓向所謂“國際仲裁庭”起訴中國這一事件中,由于由西方掌握話語權的國際社會首先就將這一事件框定為所謂“小國弱國菲律賓反抗大國海權霸凌”的博弈場景,那么在這一情境下,對于所謂道義資源的加權和國際話語權的加權顯然高于對軍事實力的加權——甚至在這一情景下,過于強大的軍事實力反而會成為這場博弈中的“負資產(chǎn)”。因此,可以說這一“多維度屬性”是對上述“狀況屬性”框定出的各種需求之間的消長以及中和對比做出質性評判的機制。
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的需求,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傅瑩(2017)在她刊登于布魯金斯學會的長文中有非常明確的闡述。她表示,“在朝核這個涉及地區(qū)安全的問題上,中國的立場是堅決反對核擴散”。同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認為,“不管是誰,如果要在半島生戰(zhàn)生亂,那就必須為此承擔歷史責任,為此付出相應代價”(新華網(wǎng),2017)。這一系列表態(tài)確定了中國對朝核問題的需求是反對核擴散和“不能生戰(zhàn)生亂”,但中國官方關于“生戰(zhàn)生亂將要付出代價”的表述顯然分量和語氣更重。這一“以不能亂為優(yōu)先考慮”的觀點也為許多分析人士所認同(如:Calamur, 2017; Haass, 2018; Dittmer, 2018)。他們研判,一旦半島發(fā)生戰(zhàn)事,在大量難民涌入中國的同時,美國及其日韓盟友的勢力將會非常具有正當性地直接來到中國邊境線附近,或許還會出現(xiàn)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正面交鋒的情況——這都是正在為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而努力保證經(jīng)濟增長的中國所不愿看到的。
在此情況下,朝鮮深知自己“脆弱狀況”的價值以及中美兩大國的需求。因此,它作為表面上處于弱勢的小國,卻經(jīng)常扮演可以提供“差異化服務”來滿足某一方需求的外部選項(OO)的角色,并以此來換取對方在另一個場景中成為自己的“OO”。這種“差異化服務”體現(xiàn)為:它時而用難民問題和核試驗為中國“制造”穩(wěn)定需求以換取中國對它的依賴,時而用遠程導彈為美國及其盟友“制造”安全需求以換取它們對自己的依賴;同時,朝鮮還會從更高的戰(zhàn)略層面為中國“描繪”一幅自己完全倒向美國的虛擬場景,或為美國“描繪”一幅自己完全被中國控制的虛擬場景,以此一邊讓美國成為撬動中國對其緩和的“OO”,一邊讓中國成為撬動美國對其緩和的“OO”。
同時,在制造需求和適時滿足那些由它自己制造的需求之外,朝鮮還通過利用其中一方將另一方資源“相對化”的辦法來化解來自大國的壓力。正是這個長期以來經(jīng)濟上高度依賴中國的朝鮮,現(xiàn)在做出了要實行“改革開放”的姿態(tài),似乎要對各國投資打開一扇門縫,以此來稀釋中國經(jīng)濟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朝鮮也利用中國近在咫尺的強大軍事力量作為降低美國對其進行軍事打擊可行性的資源。這一系列操作最終的結果就是,朝鮮不僅成功地擁有了核武器和洲際導彈,同時中美兩個大國對它突破紅線的行為不僅無法達成共識進而實施實質性打擊,反而還都因為朝鮮一些姿態(tài)上的讓步對其大加贊賞。
2. 中俄朝博弈結構
中蘇朝/中俄朝博弈是朝鮮歷史上“環(huán)境最優(yōu)”的一種大國間博弈模式。這一博弈場景首先確定了其具體狀況是在伙伴間爭取更多支持的“人民內部博弈”。以朝鮮戰(zhàn)爭時期朝鮮借蘇聯(lián)之力調動中國參戰(zhàn)為例,在這場博弈中,博弈的場景決定了中蘇這兩個可以決定朝鮮命運的大國由于各不相同卻又互為表里的物質需求給了朝鮮一個從中獲利的杠桿支點:朝鮮看準了蘇聯(lián)對遠東不凍港和勢力范圍等的需求,并利用這種需求撬動了中國對蘇聯(lián)援助和中蘇友好的需求。這里蘇聯(lián)和朝鮮互為“外部選項”(OO),中國和蘇聯(lián)互為“OO”。雖然中國當時在朝鮮并沒有什么具體需求,亦沒有太多介入的資源,且蘇聯(lián)和中國都不愿意自己出兵與美國直接對抗,但是朝鮮卻可以利用蘇聯(lián)對自己的物質需求結構,讓既想獲得朝鮮的戰(zhàn)略要地來彌補損失又不想親自上戰(zhàn)場且擁有中國急需資源的蘇聯(lián)成為它撬動中國參戰(zhàn)的“OO”。而在19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以后,朝鮮又利用基于“社會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tài)和道義杠桿不斷為中國和蘇聯(lián)制造“得道多助”的需求(并適時滿足兩大國的這種需求),從而在中蘇兩大國間左右搖擺、左右逢源,以換取兩大國的安全保障和經(jīng)濟支援。
在本世紀以來的朝核問題當中,雖然中國和美國逐漸成為兩個主要當事大國,而俄羅斯則更多地表現(xiàn)出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與中國同進退的態(tài)度,但在這個不同于冷戰(zhàn)結盟的時代,俄羅斯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主權的大國,其在朝核問題上也會有自己的具體利益訴求——特別是基于地緣考慮的國家利益。處在兩國關系歷史上最好時期的中國與俄羅斯在朝核問題上總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即反戰(zhàn)、反核和反對朝鮮政權更迭所造成的動蕩;但在一些具體考量上,中俄雙方的優(yōu)先順序是略有差異的。
在戰(zhàn)略層面,俄羅斯在幫助解決朝核問題時同樣也想要擴大在東北亞格局中的影響力。馮玉軍(2018)17認為,近年來與西方交惡的俄羅斯逐漸向東轉,開始將介入朝核問題當作扭轉局面、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手段。他分析道,“俄羅斯在朝核問題上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擔心自身實力下降和影響手段有限會被排除在東北亞安全格局重組進程之外”,并認為“為避免被邊緣化,俄羅斯經(jīng)常出現(xiàn)策略上的搖擺”。
在分析朝鮮核武開發(fā)給俄羅斯的安全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時,林利民和程亞克(2017)28則持一種否定的觀點。他們指出,俄羅斯與日本一樣,“都不真正懼怕朝核武開發(fā),并認為朝搞核武開發(fā)對中美韓形成了牽制,而日俄則相對逍遙”,俄對朝核談判的態(tài)度也是“能參與就乘勢擴大影響,不能參與就作壁上觀”。Sarah Lain(2017)也認為,參與到朝核問題中來,除了能給俄羅斯帶來地緣和經(jīng)濟收益,還能“給俄羅斯提供那種它常常夢寐以求的國際尊重”。在這些動機的驅動下,俄羅斯雖然在2017年以來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幾乎歷次決議中都與中國一起表示同意加大對朝鮮經(jīng)濟制裁的力度,但也曾出現(xiàn)過2017年4月獨自否決制裁決議的情況,以及出現(xiàn)放松關于雇傭朝鮮勞工和對朝鮮能源進出口制裁力度的爭議 參見觀察者網(wǎng):《獲友誼勛章、收朝鮮勞工 俄羅斯謀求深化與朝鮮關系》,https://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3_29_401215.shtml;俄羅斯衛(wèi)星網(wǎng):《俄遠東發(fā)展部:為朝鮮勞工提供3200個工作配額》,http://sputniknews.cn/politics/201807211025934752/; The Guardian, “US Accuses Russia of Covering up North Korea Sanctions Violations,”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sep/17/usrussianorthkoreasanctionsviolationsnikkihaley. ;此外,俄羅斯方面在譴責朝鮮進行核試驗的同時,一直都在表示經(jīng)濟制裁不利于解決朝核問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就曾說:“對朝鮮制裁沒用,朝鮮寧愿吃草,也不會放棄核計劃”(環(huán)球網(wǎng),2017)。而且,俄羅斯也一直在積極籌措、開展涉及朝鮮的經(jīng)濟開發(fā)與投資計劃,如俄方在2018年半島局勢得到緩和之后就迅速推進包括交通、輸油管道項目在內的俄朝或俄韓朝三方經(jīng)濟合作項 目 參見俄塔社:“South Korea, Russia, North Korea May Implement Big Trilateral Projects — Moon Jaein,” http://tass.com/economy/1010252;Washington Post, “Russia Wants to Build a Bridge to North Korea. Literally,”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worldviews/wp/2018/03/24/russiawantstobuildabridgetonorthkorealiterally/? utm_term=.7a40f147af32 . 。
對于俄羅斯與中國的這些基于各自國家利益的細微態(tài)度差別,善于在大國間平衡與博弈的朝鮮自然不會不加以利用,并以此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甚至有韓國學者認為,俄羅斯通過取代中國可以獲得巨大收益并成為新的地區(qū)平衡者,并建議韓國也效仿朝鮮的方法利用俄羅斯,以在中美之間保證自己的戰(zhàn)略獨立(Lee et al, 2018)113 130。對于朝鮮而言,歡迎俄羅斯介入朝核問題和半島事務可以被看作它能提供給俄羅斯的“外部選項”(OO),而在朝鮮滿足了俄羅斯進入東北亞地區(qū)并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它獲得了俄羅斯相對溫和與寬松的對待。相較于中國對朝鮮大搞核武實驗和惡化地區(qū)安全局勢的行為所采取的嚴厲措施,俄羅斯的溫和無疑對朝鮮是一個極大的滿足,因為它滿足了平壤對“OO”的需求,以中和其所面臨的來自中美的巨大壓力。對于這種情況,事實上中國和俄羅斯方面也有類似認識。如在2017年4月俄羅斯的那次聯(lián)合國安理會反對票之后,中國《環(huán)球時報》于該年4月26日以一篇題為《俄羅斯是在用朝核問題“懟”中國嗎?》的社論分析俄羅斯在朝核問題上的態(tài)度。該文章表示,中俄作為堅定的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雖然不可能每次都表現(xiàn)得像一個人,但中俄關系不是那種在對方核心利益領域互挖墻腳、互相拆臺的關系;不過該文同時也指出,“朝鮮很愿意加強同俄羅斯的關系,緩解它因中國制裁受到的損失”,并強調“從朝鮮的角度說,它一直希望制造、利用大國分歧,這是它的一貫策略”。與之類似,有俄羅斯官方背景的媒體《透視俄羅斯》也承認(2015),“朝鮮同樣對(朝俄)兩國關系正?;信d趣,希望利用俄羅斯來平衡中國的影響”,但同時表示“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可以看到,盡管中俄在對朝核問題的態(tài)度上有這些具體利益訴求的不同,但是從全局上來看,俄羅斯與中國關于朝核問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一現(xiàn)實決定了在中俄之間朝鮮能做的更多的是利用俄羅斯在制裁問題上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來“相對化”中國在2018年之前對其趨嚴的立場。但是中俄雙方很清楚,從全球層面來看,它們對對方的需要都會大于它們各自對朝鮮的需要,雙方為對方提供“外部選項”的能力也都遠大于朝鮮的能力——換句話說,與美國和冷戰(zhàn)中后期的蘇聯(lián)不同,對俄羅斯來說,中朝懸殊的資源儲備決定了它不可能因為朝鮮而和中國發(fā)生沖突,相較于朝鮮,它更需要的是中國的支持;而對美國來說,它越來越積極地操作朝鮮問題本來就是為了遏制中國。這決定了即使朝鮮非常善于為大國制造需求并以充當解決這些需求的“外部選項”來撬動大國,但在中俄具體訴求存在差異、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朝鮮雖然也可以操作“杠桿力”的相對化功能來挽回一些損失,它對“差異化服務”的操作空間已遠達不到它在中蘇和中美之間的水平。因為在前兩個場景下,“中蘇朝狀況”甚至“中美朝狀況”都是兩個大國要通過互相“爭奪”朝鮮來針對對方,而在中俄朝之間,朝鮮才是那個要爭奪外部選項(OO)或者說是存在“OO逆差”的一方。
三、 結 語
朝鮮之所以能在戰(zhàn)后的歷次大國博弈中獲得主導地位和自己需要的結果,首先是因為它作為夾縫中的小國所具有的出色的“察言觀色”能力,用結構實力的語言來說就是,它能很好地把握“狀況屬性”,從而判定結構杠桿的支點所在。無論是在中蘇之間關于朝鮮戰(zhàn)爭的博弈或是中蘇分裂以后分別大力拉攏朝鮮的博弈,亦或是近年來在中美和中俄之間的博弈,朝鮮分別把握住了中蘇場景是社會主義陣營同志之間的內部問題,中美場景則是在和平發(fā)展這個世界主題下的地緣問題,這兩個博弈場景不僅定義了對朝鮮有利的支點位置,而且都排除了那些朝鮮沒有資源進行交換的杠桿支點,這使得朝鮮可以有機會也有可能通過制造和滿足大國需求來撬動一方制衡另一方。其次,從結構實力的杠桿力屬性可以看出,在這一類場景下,朝鮮之所以能夠用手頭不多的資源撬動世界大國,主要是由于大國間的利益相悖、大國間的需求落差和大國間的著力偏差所致。正是這一多重的結構失衡導致了東北亞地區(qū)權利空間碎片化。碎片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國無法集體對朝鮮采取致命性的措施,甚至還會在不同的議題和層次上各自為朝鮮所用,這就為朝鮮這個夾縫中的小國提供了從中獲利的真空地帶;加之朝鮮能夠非常好地將自己的需求控制在最低限度,并可以利用結構狀況的優(yōu)勢憑空為大國制造非常致命的需求,以滿足這些需求來換取大國在其他議題中的回報,因此這也就是朝鮮如何得以在大國之間進行撬動的杠桿操作。
不過,作為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朝鮮在大國間進行以小博大、借力打力的操作時對于場景和環(huán)境的要求也很高。由于結構實力的核心落在一個需求和交換的邏輯基礎之上,這就決定了小國利用結構杠桿撬動大國的前提是大國之間的全球戰(zhàn)略和根本需求的不一致。正如在中俄朝三角關系當中,雖然俄羅斯與中國在一些具體議題上的優(yōu)先順序略有不同,但由于中俄兩國在最高戰(zhàn)略層面有著高度一致的立場,且中國和俄羅斯對彼此的需求(以及為對方提供需求資源的能力)都遠遠大過對朝鮮的需求,因此,朝鮮通過提供“差異化服務”從而撬動杠桿的空間已被大幅壓縮。誠然,朝鮮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仍可以利用中俄之間的細節(jié)差異來為自己換來些許喘息的機會,但已失去“外部選項”光環(huán)的它,無法再做到像在中蘇和中美之間那樣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Agerholm, H. North Korea: 3.4magnitude Earthquake Caused by Suspected Explosion at Surface, China Says [EB/OL]. (2017 11 2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sia/northkoreaearthquakeexplosionnuclear34chinadetectedkimjonguna7962711.html.
[2] Albert, E. The ChinaNorth Korea Relationship [EB/OL]. (2018 03 28). https://www.cfr.org/backgrounder/chinanorthkorearelationship.
[3] Bendix, A. China and North Korea Battle It Out in the Press [EB/OL]. (2017 05 04). https://www.theatlantic.com/news/archive/2017/05/anunlikelymediabattlebetweenchinaandnorthkorea/525342/.
[4] Brzezinski, Z.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5] Calamur, K. How the U.S. and China Differ on North Korea [EB/OL]. (2017 11 28).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7/11/uschinanorthkorea/546746/.
[6] Chellaney, B. Trumps North Korea Diplomacy Aims to Contain China [EB/OL]. (2018 06 20). 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TrumpsNorthKoreadiplomacyaimstocontainChina.
[7]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B/OL]. [2018 09 20]. https://www.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8NationalDefenseStrategySummary.pdf.
[8] Dittmer, L. Trump, Kim and the China Factor [EB/OL]. (2018 06 21). https://yaleglobal.yale.edu/content/trumpkimandchinafactor.
[9] Gady, F. S. F22 and F35 Stealth Fighters Kick Off Massive USROK War Games [EB/OL]. (2017 12 04). https://thediplomat.com/2017/12/f22andf35stealthfighterskickoffmassiveusrokwargames/.
[10] Guzzini, S. Structural Power: The Limits of Neorealist Power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3, 47(3): 443 478.
[11] Haass, R. N. A North Korean Opportunity for America and China [EB/OL]. (2018 06 01). https://www.cfr.org/article/northkoreanopportunityamericaandchina.
[12] Harris, G., and S. Choe. North Korea Criticizes “GangsterLike” U.S. Attitude After Talks With Mike Pompeo [N/OL]. (2018 07 07). https://www.nytimes.com/2018/07/07/world/asia/mikepompeonorthkoreapyongyang.html.
[13] Holmes, O. What Is the US Militarys Presence Near North Korea? [EB/OL]. (2017 08 09).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7/aug/09/whatistheusmilitaryspresenceinsoutheastasia.
[14] Hurst, D. Donald Trump Says There Is ‘No Time Limit for North Korea to Denuclearize [EB/OL]. (2018 07 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8/jul/18/donaldtrumpsaysthereisnotimelimitfornorthkoreatodenuclearise.
[15] Krasner, Stephen D.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2, 36(2): 185 205.
[16] Kremer, J., and A. Pustovitovskij. 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 Power [R]. Edinburgh, UK: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2012 and the British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2. Bremen, Germany: ECPR Graduate Conference, 2012.
[17] Krumholz, W. L. China I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North Korea Negotiations [EB/OL]. (2018 07 13). https://thediplomat.com/2018/07/chinaisstandinginthewayofnorthkoreanegotiations/.
[18] Labott, E. Exclusive: Pompeo Says no Timeline on North Korea Negotiations [EB/OL]. (2018 06 25). https://edition.cnn.com/2018/06/25/politics/pompeoexclusivenorthkorea/index.html.
[19] Lain, S. Does North Korea Matter to Russia? [EB/OL]. (2017 09 28). http://rusi.org/commentary/doesnorthkoreamatterrussia.
[20] Lankov, A. N. Crisis in North Korea: The Failure of DeStalinization, 1956 [M].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21] Lee, S., and Cho Hyungjin. Subtle Difference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s Stances Toward Korean Peninsula and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South Kore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2018, 25(1): 113 130.
[22] Lockie, A. F22 and F35 Stealth Jets Will Put on a Show of Force Right off North Koreas Borders to Cap off a Heated 2017 [EB/OL]. (2017 11 24). https://www.businessinsider.de/f22sshowofforcenorthkoreadecember2017 2017 11?r=US&IR=T.
[23] Mearsheimer, J.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24] Morgenthau, H., and K.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M]. 6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25] Pawlyk. O. Air Force Deploys B2 Bombers to Diego Garcia [EB/OL]. (2016 03 09). https://www.airforcetimes.com/news/yourairforce/2016/03/09/airforcedeploysb2bomberstodiegogarcia/.
[26] Pustovitovskij, A. Struktuelle Kraft in Internationalen Beziehungen: Ein Konzept der Macht in Internationalen Verhandlungen [M]. Wiesbaden: Springer VS, 2016.
[27] Rampton, R. We Fell in Love: Trump Swoons Over Letters From North Koreas Kim [EB/OL]. (2018 09 30).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northkoreausatrump/wefellinlovetrumpswoonsoverlettersfromnorthkoreaskimidUSKCN1MA03Q.
[28] Reuters. North Korean Media Issues Rare Criticism of China Over Nuclear Warnings [EB/OL]. (2017 05 03).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northkoreachina/northkoreanmediaissuesrarecriticismofchinaovernuclearwarningsidUSKBN17Z1TA.
[29] Shi, J. The Hawks of War: How Moderates Were Shut Out of Donald Trumps Inner USChina Trade Circle [EB/OL]. (2018 07 27). 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defence/article/2156875/hawkswarhowmoderateswereshutouttrumpsinnerus.
[30]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EB/OL]. [2018 09 20].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 18 2017 0905.pdf.
[31] Zhao, T. Grand Bargain Versus Incremental Approach to Disarm North Korea [EB/OL]. (2018 02 12). https://carnegietsinghuaorg/2018/02/12/grandbargainversusincrementalapproachtodisarmnorthkoreapub75600.
[32] 馮玉軍. 俄羅斯圍繞“朝核問題”的政策目標及挑戰(zhàn) [J]. 東北亞學刊,2018(1):15 17.
[33] 傅瑩. 朝核問題的起起伏伏:中方視角[EB/OL]. (2017 05 01).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7/05/e58285e88eb9e69c9de6a0b8e997aee9a298e79a84e8b5b7e8b5b7e4bc8fe4bc8fe4b8ade59bbde8a786e8a 792.pdf.
[34] 辜學武. 結構實力猜想:邏輯與命題 [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8 36.
[35] [日]和田春樹. 日俄戰(zhàn)爭:起源和開戰(zhàn)[M]. 易愛華,張劍,譯. 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36] 吉林日報. 核武器常識及其防護[N/OL]. (2017 12 06). 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1712/06/content_43444.html.
[37] 林利民,程亞克. 試析“六方會談”各方在朝核問題上的地緣政治博弈 [J]. 中國與國際關系學刊,2017(2):17 29.
[38] 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 中國或先于美國給予朝鮮經(jīng)濟援助 [EB/OL]. (2018 05 15). http://sputniknews.cn/opinion/201805151025400346/.
[39] [英]蘇珊 ·斯特蘭奇. 國家與市場[M]. 楊宇光,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2.
[40] 透視俄羅斯. 有望簽署新軍事協(xié)議,俄羅斯為什么需要朝鮮 [EB/OL]. (2015 07 02). http://tsrus.cn/guoji/2015/07/02/42685.html.
[41] 新華社. 王毅:半島危險局面值得高度警惕 [EB/OL]. (2017 04 1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4/14/c_1120812558.htm.
Abstract: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hown an easing attitude toward North Korea after entering 2018. However,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North Korea, as a small country with absolute weakness in both soft and hard power, can achieve this result, mainly because it always stands on the “fulcrum” of the structural powers leverage, and has thus become the dominant role in levering the two superpower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reason why North Korea has been able to stage many “moving earth” victories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continuing to leve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 is that it again stands on the fulcrum of the power leverage in Northeast Asia by utilizing the asymmetric “needsresources” structure among superpowers.
Key woeds:structural power; North Korea; leverage; contextual attribute; lever attrib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