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一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有了很大變化。手機上網用戶比例的持續(xù)提升,讓不少互聯網科技公司也在創(chuàng)業(yè)的風口下進軍移動新聞資訊市場。其中,聚合類移動新聞客戶端將用戶作為主體,用個性化算法從海量資訊中挑選出用戶潛在的感興趣的內容,給用戶帶來了更高效的閱讀體驗。
算法型移動新聞聚合平臺的典型就是今日頭條APP。它本身不生產內容,而是用算法推送機制抓取網頁信息,向不同的讀者推送個性化內容,并通過廣告等方式創(chuàng)造利潤。這就造成了競爭對手如搜狐、騰訊乃至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群起而攻之,造成了不少版權糾紛。
于是今日頭條在積累了海量用戶資源后,用頭條號模式和媒體進行版權合作,讓傳統(tǒng)媒體以及自媒體能夠通過頭條號的方式發(fā)布文章,而后今日頭條平臺會根據算法將這些內容分發(fā)給潛在有興趣的讀者。移動新聞聚合平臺是否能就此避免侵權糾紛?
2017年8月,騰訊訴今日頭條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涉案傳播的作品是《籃球產業(yè)陷入利益博弈泥潭姚明與籃協(xié)撕破臉》一文,其作者受聘于騰訊公司,根據騰訊公司與該作者的約定,騰訊公司享有網絡信息傳播權,且未就涉案作品獨占許可他人使用,也未許可他人再轉授權,因而上訴今日頭條侵權。①
今日頭條所在的字節(jié)跳動公司也提供了證明來進行反駁。首先,頭條號主頁上公布的“頭條號用戶注冊協(xié)議”中明確定義“字節(jié)跳動公司是提供網絡信息存儲空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明確頭條號用戶的權利和義務時加粗提到了“若您發(fā)布的內容發(fā)生權利糾紛或侵犯了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需您承擔全部法律責任?!雹诘诙?,頭條號主頁底端有“侵權投訴”的鏈接,并在“今日頭條平臺侵權投訴指引”中明確了用戶如果認為平臺上的信息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可通知平臺并提交證明材料等,平臺會盡快依法對被投訴內容做刪除或斷開鏈接等處理。最后,通過查詢后臺記錄,今日頭條證明涉案作品確實經由頭條號用戶自行發(fā)布。
雖然騰訊公司進一步主張字節(jié)跳動公司的行為構成幫助侵權,但是法院一審駁回了騰訊公司全部訴訟請求,認為今日頭條上不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害。法院的判決主要是按照2013年修訂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二條相關規(guī)定,也就是通常所稱的“避風港原則”。條例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能明確表示僅提供信息儲存空間、不改變所提供的作品、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知道作品侵權、沒有從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能及時刪除侵權作品,則不用承擔賠償責任。在本案例中,法院判定今日頭條符合這條“避風港原則”,因此不構成侵權。
“避風港原則”來源于1998年美國《數字千禧年版權法》第512條,大意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允許使用信息定位工具如目錄、索引、超連接、在線儲存網站等,如果這些鏈接和儲存的相關信息涉嫌侵權,在能夠證明自己無惡意并能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內容的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不承擔賠償責任。中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也借鑒了其相關內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美國出臺此版權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新興互聯網企業(yè)的運營成本,推動當時美國互聯網行業(yè)的發(fā)展。由于不少網絡服務提供者并沒有能力對他人上傳的作品進行事先版權的審查,為了進一步擴大互聯網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才出臺了“避風港原則”。同時中國在21世紀初的互聯網企業(yè)也正處于發(fā)展壯大時期,因此中國的著作權法也引進了相似內容。
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適用于“避風港原則”主要有兩大前提。一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沒有意識到侵權的事實,如果意識到了之后必須及時刪除相關鏈接或內容并阻止用戶訪問。二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對于第三方上傳的內容必須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③。
但這并不意味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遇到侵權糾紛時都可以利用“避風港原則”免責。為了防止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故意忽視侵權行為,美國法律中有“紅旗標準”來限制“避風港原則”的使用范圍。紅旗原則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事實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紅旗一樣飄揚,網絡服務商就不能裝作看不見,或以不知道侵權的理由來推脫責任。
在騰訊訴今日頭條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今日頭條用注冊協(xié)議規(guī)范和明確了頭條號用戶的職責和義務,同時也積極推出了各項舉措例如技術手段消重等方式來維護平臺健康運營,因此不適用于“紅旗法則”。
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避風港原則”能否平衡著作權者與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利益受到了質疑?;ヂ摼W服務提供商適用于“避風港原則”的一大前提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對于第三方上傳的內容必須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但是這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使用技術來提高企業(yè)收益的初心顯然是矛盾的。此外,目前國內外法院通常都將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默認為中立,這就導致著作權人如果想上訴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侵權,就必須自己舉證,并且明確告知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侵權的內容,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騰訊訴今日頭條的案例中,涉案作品的作者受聘于騰訊公司,因此由騰訊公司上訴和舉證。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很多著作權者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被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侵權,能夠上訴的更是寥寥無幾。很多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甚至存在僥幸心理,先侵權盜用他人作品,如果被上訴也僅需刪除即可,互聯網侵權情況依然層出不窮。
因此,在騰訊訴今日頭條的案例中,雖然最終法院判定今日頭條適用于“避風港原則”,但是并不意味著移動新聞聚合平臺都能用類似模式免于任何侵權行為,因為還有“紅旗標準”來平衡著作權人和網絡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利益平衡。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相關法律制定部門應該進一步深思“避風港原則”的適用性,不能讓其成為目前越來越多的新聞聚合類平臺侵權行為的免責借口,應在保護著作人利益和作品的網絡傳播之間找到平衡,借鑒國際慣例和立法經驗,制定更加明確和統(tǒng)一的標準和措施,從而促進互聯網信息的健康傳播。
注釋:
①騰訊敗訴:法院認定今日頭條模式適用“避風港”原則,不構成侵權[EB/OL],法律讀品,http://www.tmtpost.com/2738395.html.
②頭條號平臺,頭條號用戶注冊協(xié)議,https://mp.toutiao.com/profile_introduction/agreement.
③ Friedmann,Danny,Sinking the Safe Harbour with the Legal Certainty of Strict Liability in Sight (December 19,2013).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actice (2014)9(2):148-155.
[1]葉正夏.“避風港”何以避風?-騰訊敗訴!法院為何站在今日頭條一方?[EB/OL],廣東卓凡律師事務所,http://zhuofan.com.cn/portal.php?mod=view&aid=1584.
[2]孫萍.論避風港原則的適用條件[J].商,2015(04):201-202.
[3]邵國松.新聞聚合的版權問題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5(05):90-97.
[4]Friedmann,Danny,Sinking the Safe Harbour with the Legal Certainty of Strict Liability in Sight(December 19,2013).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 Practice(2014)9 (2):14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