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記得初中語文中學過一句話,“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起初我理解的意思是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師,想來那時自己好可笑??!可是一晃十幾年的教師生涯過去了,現在我重新思考這句話,卻覺得不是那么單純的可笑。在這些年月里,我聽聞過許許多多教育名家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但是對于教育,我曾有過無數的感慨與無奈,也有著幾許的希冀和夢想。
我上班沒幾年就開始了新課程改革,先是通過學習知道了語文課程對初中孩子們的學習要求,而后才逐漸的一步一步的在課堂中實踐。我夢想沒有壓力的教書,教自己喜歡教的書。從第一天教書以來,凌晨五點起床已經成了生物鐘的習慣。在頭腦中設計這一天的教學活動,思考著一天班里的事情,密密匝匝,忙忙碌碌,始終也沒有覺出什么快樂。同時,也感到了學生們學的也不是那么快樂。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我多么希望沒有早晚自習,朝九晚五,悠閑自在地教自己喜歡的書。春天,我和學生們一起踏春郊游;夏天,我們一起尋找蟬蛻和桑葚;秋天,我們爬山涉水,順便幫助農民收割金黃色的稻谷;冬天,我們堆雪人打雪仗或者背誦一曲《沁園春·雪》感受自然的美景和偉人的胸襟……可是,一想到孩子的升學、學校的要求、家長的期盼,我不得不板起臉來“逼迫”孩子們學習。
我曾經做過一個夢。我夢到,我們(教師和學生)不再為分數所累??蓧粜蚜?,看到的依然是唯分數是舉。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年級,周考、月考、半期考、期末考,各式各樣的考試應接不暇,從未間斷。為了得到更高的分數,只要家里有學生的,真是萬眾一心,全力以赴,不惜以消耗物質資源,甚至于犧牲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作為代價?!盀榉謹刀鴳?zhàn)”“為命運而戰(zhàn)”……應試教育的成果換得的是少數的人出類拔萃,而更多的人卻默默的流逝在社會的洪流中。
我和學生們在QQ中聯系很頻繁,甚至加入學生的群體中---當然是作為一個默默的“看客”。我看到了在課堂中、學校中所看不到的東西。分桌了,同桌哭了,雖然只是一桌之隔,卻似天涯海角的距離;吵架了,雖然只是為了一句話,卻是傷痕累累;考試了,雖然只是一個分數,卻是誰好誰差的挑揀;和老師談話了,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談心,卻是老師“偏向”誰“討厭”誰的刺激……雖然老師和家長十分殷切的期盼著,焦急的等待著他們的成長和提高,可學生們卻似乎對這一切毫不關心,他們關注的是屬于他們的快樂和憂愁,自然這些我無法干涉,也不能干涉。于是我思考一個問題,這樣他們快樂嗎?可是,在孩子們畢業(yè)的時候,誰都表現的依依不舍,淚流滿臉。誰說哪個孩子不可愛呢?
最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在唯分數是舉的課堂里,師生們不得不把很多精力和時間拿來研究“怎么能獲得更高的分數”。新課程改革了一輪又一輪,應試的牌位從教育的神壇撤走后,可是,它的陰魂依然籠罩在教育的上空。我思考,我痛苦,我的教學一點也不快樂。
我夢想我們每一位師生都可以有尊嚴地生活和學習。教師有教師的尊嚴,學生有學生的尊嚴。學生應該被尊重。我們應該看到超額度的大班制以及教育資源的高度集中,讓多少學生被忽略被埋沒,甚至于有部分學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們不能這樣下去了。一個教師最寶貴的職業(yè)生命,就是我沒有讓任何一個學生的生命虛度。
俗話說,“沒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現在我們把這句俗話改成,“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p>
首先,在我們學校的課堂里,真正實施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每八個學生圍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兩個學生成為一個對學小組,組內有組,有組長,有幫扶對象,有師友,有學友。上課前組長布置學習任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每天上課有一個簡單的思路,也可以稱為“五步曲”溫故知新,自主互動,聚焦點播,探學導航,綜合測評。有了這個簡單的教學流程,學生和老師心中都會產生一個清晰的學與教的目標,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折。教師角色發(fā)生顛覆性變化,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引領者、促進者、幫助者、合作者,師生關系也發(fā)生了改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和健康生活的服務導游。杜威《學生自制的組織》提到:“學校里的一切事情,教師和學生當合二為一,互進職責,不必分彼此的權限。即以上課時分發(fā)用品的一件事而論,有許多教師往往不肯教學生去做,或恐怕學生做得不好,而自己去做。做教師的切不可把一切事物都要自己去做,使學生誤會學校是教師的學校,而應該和學生一起去做,使他們知道學校是自己的學校。”學生一旦有了渴求知識的欲望,才會有所作為;沒有對知識的渴望,即使把知識擺到他們面前,他也不會有興趣理會的。
其次,營造一個追夢的環(huán)境。誰沒有夢想?誰沒有一個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孩子晚上做夢說夢話大叫道:“媽媽,快點,我還有工作!”我們班的一個女生,把過去一直當作負擔和誰也不愿意看的板報辦成了形式新穎、信息量大又快捷的“快樂園”。在那里有學生活動、焦點訪談、學生風采、夢想校園、同學啟示等等,充分展現他們一顆顆熾熱的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天地。寄宿的學生很少在自己生日的日子去度過一個美好的生日,我們的班委們卻利用了晚自習的課間給每一位過生日的同學送上一份份獨特而有意義的禮物,或是齊唱生日快樂歌,或是送上一個插上幾個蠟燭的小蛋糕,或是一個精致的筆記本,或是……學生們的想象在這里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誰說實現一個夢想需要多大的代價?誰說實現一個夢想十分困難?看著孩子們敢于去實現自己的夢,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啊!
再次,環(huán)境育人最能升華人的是校園文化,但是校園文化離不開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我接班后,給班起了一個名字叫騰飛班,班徽、班歌、班誓詞等等都是由學生圍繞著夢想、實現夢想而設計、創(chuàng)作的。練書法的同學寫了一幅書法作品《騰飛》,掛在教室的一角,學習繪畫的同學組織同學們都畫出自己的夢想,張貼在教室的邊邊沿沿。在紛紛雜雜的教室墻壁上,屬于我們班的班級文化就生長出來了。試想,每一個班級都這樣,我們的校園文化不也就展現出來了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對學生的評價的多元化,重視特色教育和個性教育。心有陽光就要走到太陽下面去。開展特色教育和個性教育是每個老師要參與的,健美操課、舞蹈課、魔方課、書法課、體育活動課、音樂活動課、美術活動課等等特色課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學們說:“誰說夢想不會實現,我們的夢想從此起航!”
我的教育夢是學生夢、老師夢,是課堂夢,是教育夢,是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