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嘉
(長春師范大學(xué)《昭明文選》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2)
蕭統(tǒng)《陶淵明傳》:“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碧諟Y明私謚靖節(jié),故又稱陶靖節(jié)。
有的人稱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是誤解。其《五柳先生傳》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盵1]誤解來自于下文:“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边@確實是陶淵明的自畫像。所以蕭統(tǒng)在《陶淵明傳》中說:“淵明少有高趣,博學(xué),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薄皩嶄洝敝校ā白蕴栁辶壬表毰懦谕?,因為“自況”不等于“自號”?!白蕴枴闭?,五柳先生也。陶淵明從未“自號”五柳先生,他的其他詩文中也沒有“宅邊有五柳樹”的記載。另外,《五柳先生傳》最后是“贊曰”,在那個時代,是不允許給自己寫“贊”的,今日亦如此?!段辶壬鷤鳌纷鳛樘諟Y明生活的“實錄”,自我欣賞可也,但也只能借“贊”五柳先生以“自況”自詡,而不可直接“贊”自己。這正是他的高明處。正因為是“實錄”,所以成為我們了解陶淵明的好材料。
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國內(nèi)幾乎無人不知。他同時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詩人,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在朝鮮、日本,陶淵明的影響非常深遠和持久,被當作偶像崇拜。日本學(xué)者或認為他是中國第四位詩人;或認為“淵明第一,李杜第二,韓白第三,東坡在三四之間”。在20世紀初期的德國,最受歡迎的中國詩人,除李白和《詩經(jīng)》作者外,就數(shù)陶淵明和白居易了。在法國,羅曼·羅蘭說:“精美的《陶潛詩選》……我發(fā)覺中國的心靈和法國兩派心靈中之一(那拉丁法國的)許多酷肖之點。這簡直使我不能不相信或種人類學(xué)上的元素底神秘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亞洲沒有一個別的民族和我們底民族顯出這樣的姻戚關(guān)系的?!?0世紀法國最偉大詩人保爾·瓦雷里稱陶淵明是“中國的維琪爾和拉方丹”。[2]羅曼·羅蘭竟然從“種人類學(xué)上”看出了中華民族與法國民族的“姻戚關(guān)系”,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基因相近。這不僅顛覆了中國古人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排他性,而且使我們認識到世界人民的心是相通的,這是我們可以接受外國文化,外國人也可以接受中國文化的原因,也是瓦雷里把陶淵明比作古羅馬詩人維琪爾和法國詩人拉方丹的原因。至于當代國外對陶淵明的接受,筆者孤陋寡聞,尚希陶淵明研究專家介紹。
蕭統(tǒng)是陶淵明的先知先覺者。以上這些引述的高度評價都來源于蕭統(tǒng),是對蕭統(tǒng)評價的解讀,可見蕭統(tǒng)的世界性影響。對此,我們應(yīng)給予更多的注意。我們一直關(guān)注《文選》的世界影響,但對蕭統(tǒng)編《陶淵明集》所產(chǎn)生的世界影響認識不足。陶淵明的詩文“獨超眾類”,“莫與之京”,但這評價的源頭是蕭統(tǒng)。如果沒有蕭統(tǒng)編《陶淵明集》并給予很高的評價,對陶淵明的認識不知要拖后多少年。
我們說蕭統(tǒng)是陶淵明的先知先覺者,因為蕭統(tǒng)不僅超越前人,而且后來者也沒有全面認識到蕭統(tǒng)評價的真正含意。陶淵明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大詩人顏延之在陶淵明死后撰《陶徵士誄》(《文選》卷五十七),高度贊揚了陶淵明的人生道路和崇高的品格,但對其詩文只有一句話:“文取指達。”“指達”者,意思表達清楚了,別的就談不上了,評價是很低的。同為梁代而死于蕭統(tǒng)之前的鐘嶸曾作《詩品》,陶淵明被列為中品?!对娖贰氛f:“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zhì)直?!彼^“省凈”,即簡潔明凈,沒有繁冗多余的話?!伴L語”者,啰啰嗦嗦之語也。對于普通人而言,能做到“文體省凈”就很不錯了,但對陶淵明,這個評價就很低了。在此基礎(chǔ)上,鐘嶸又以“婉愜”評價陶淵明的詩文,即陶詩表達之興致不都是那么直白,也有委婉表達的詩文,可算是進了一步。鐘嶸最后總結(jié)的評價說陶淵明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是當時人和后來許多人的共同看法。能稱為“宗”,當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鐘嶸將陶淵明列為中品的最主要根據(jù)。但這個評價并不正確,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宗,而非隱逸詩人之宗,這才是他對中國詩歌史的最大貢獻。鐘嶸的評價影響了很長時間,至唐,對陶淵明的認識才逐漸改變,至宋而達到極點。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他針對朱光潛說陶淵明“渾身靜穆”之說指出:“陶潛正因為并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魯迅是正確的。但他只是連帶而及,只言片語,沒有展開,特別是沒有涉及陶詩的語言,所以仍有錯誤的理解存在,沒有達到蕭統(tǒng)的認識高度。
在這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回過頭看《陶淵明集序》,就會發(fā)現(xiàn)蕭統(tǒng)確實是陶淵明之先知先覺者。蕭統(tǒng)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睂@句話,可以結(jié)合《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實錄”來理解。陶淵明“性嗜酒”,但“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道這種情況,有時備好了酒請他去,“期在必醉”。陶“常著文章自娛”,不是給別人看的,蕭統(tǒng)用的“自娛”就來自《飲酒》。宋代陳?!稇压配洝氛f:“蓋陶淵明人品素高,胸次灑落,信筆而成,不過寫胸中之妙耳,未嘗以為詩,亦未嘗求人稱其好,故其好皆出于自然,此其所以不可及也?!边@個“妙”,出于他高度的文化和語言修養(yǎng),看似“自然”不經(jīng)意,實際上又是經(jīng)意的。在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之間,所以才“辭采精拔”。他的詩“篇篇有酒”,但“意不在酒”,而是借酒之“跡”寄托其“意”。這“跡”表達的“意”有二,一是文章:“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倍秦懼荆骸凹右载懼静恍?,安道苦節(jié),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污隆,孰能如此乎?”這里的“苦節(jié)”之“苦”并非痛苦、悲傷,而是快意,即愉快地堅守他的節(jié)操?!斗窖浴肪矶骸翱?,快也?!惫弊ⅲ骸翱喽鵀榭煺?,猶以臭為香,亂為治,徂為存,故訓(xùn)義之反覆用之是也?!边@是我們理解陶淵明退隱生活的一個關(guān)鍵之處。不這樣理解,就與“安道”矛盾。這在其詩文中有大量的反映。蕭統(tǒng)稱陶淵明是“大賢”,不僅是對其人格的贊揚,而且是對其人生道路和詩文的肯定。
這個評價有三點應(yīng)注意:第一,“曠”,心胸曠達。為什么他能“曠”?他充分了解并身體力行“道”的真諦,所以才能夠“與道污隆”。如“道隆”,能實現(xiàn)為國為民理想之時,就為官;“道污”之時,就歸隱:皆是“安”于“道”。陶淵明以詩文之“寄酒”來顯現(xiàn)他之“跡”,表達的是“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之“道”。暫時“忘懷得失”者多矣,“以此自終”者有幾何?這與亦“嗜酒”的阮籍比較就更能突顯出來。阮籍充滿矛盾和痛苦,是借酒澆愁。而陶淵明詩文中之酒表達的是閑適愉快之情、安貧樂道之意,不是像有人說的充滿矛盾和痛苦。我們不否認他有矛盾痛苦,特別是在他仕與隱中掙扎的十幾年里。他隱退之后也為兒子擔(dān)心,說:“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钡芸炀拖腴_了,放下了:“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與子儼等疏》)《后漢書·逸民傳》:“王霸字儒仲……隱居守志,茅屋蓬戶?!焙髞砜吹脚笥炎硬膬鹤印败囻R服從,雍容如也”,感到對不起兒子。其妻對他說:“‘君少修清節(jié),不顧榮祿。今子伯之貴孰與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慚兒女子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遁?!?《后漢書·烈女傳》)退隱后,陶淵明也有這樣一個過渡階段,之后則是心安理得的、快樂的,否則他贊美農(nóng)耕、詠嘆貧士就不可理解了。越到后來,他就越想得開,有其詩文為證:陶淵明的絕筆《自祭文》把存于世間看作寄于“逆旅之館”,死亡是“歸于本宅”,體現(xiàn)了典型的道家思想。在回憶“自余為人”時,雖然“逢運之貧,簞瓢屢罄”,但“含歡谷汲,引歌負薪”,辛苦的勞動中充滿了“歡”“歌”;“勤靡馀勞”,辛勤勞作,不遺馀力,而“心有常閑”。他是“樂天委分,以至百年”。為什么成了“樂天”派?因為他認識到這就是他的“分”,也就是安貧樂道。對死亡到來的態(tài)度是:“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fù)戀!”他臨死之時(過了兩個月,陶淵明就死了),依然肯定自己的“肥遁”即隱居的生活,而沒有任何遺“恨”。應(yīng)指出的是,他不是到了死期才想得開,而是早就想開了:“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形影神》)哪里充滿痛苦和悲哀?能像陶淵明這樣過著勤苦的躬耕生活并以為樂、看穿死亡的人,能有幾個?《飲酒二十首序》說:“顧影獨盡,忽焉復(fù)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耳。”《飲酒》二十首其一:“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逼淦撸骸胺捍送鼞n物,遠我遺世情?!逼渚牛骸疤锔赣泻脩眩瑝貪{遠見候……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逼涫模骸肮嗜速p我趣,挈壺相與至……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薄邦櫽蔼毐M”之時,是“日夕歡相持”。聚飲之時,是“共歡此飲”,“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氣氛祥和,其樂融融。酒中之“深味”即“道”,也就是“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的“遺世情”。而這種“遺世情”的“味”,“故人”“父老”是不了解的,因為它“深”;但陶淵明與他們相處融洽,因為他們善良純樸,沒有官場中人的機心。從此我們亦可知蕭統(tǒng)之“篇篇有酒,意不在酒”的“深味”。另外可注意,這個“道”,既有儒家之道,還有道家之道和道教之道。儒家之道就是上文說的“與道污隆”。其次是道家之道。道家,特別是莊子,重視生命,重視精神自由。再次是道教之道。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指出,陶氏家族“屬于溪族”,“家世信仰為天師道”,“淵明之為人實外儒內(nèi)道”[1]?!皟?nèi)道”指天師道,絕俗養(yǎng)生,求長生不老。陶淵明不求長生,對死亡看得很開,活時為自己寫自祭詩文,又說:“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形影神》)但他也希望能多活一些年歲,所以采菊花泡酒。其《九日閑居》序曰:“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痹姡骸熬颇莒畎賾],菊解制頹齡?!薄讹嬀啤罚骸安删諙|籬下,悠然望南山?!狈湛梢匝幽暌鎵?,南山是壽考的象征?!蹲x山海經(jīng)》十三之四:“黃花復(fù)朱實,食之壽命長?!薄渡胶=?jīng)》、《穆天子傳》是道家秘籍。天師道重養(yǎng)生,陶淵明退隱與此是有關(guān)系的。
第二,“真”。蕭統(tǒng)特別看重陶淵明的“真”?!罢妗北磉_了陶淵明的真性情,表現(xiàn)在其詩文的方方面面,是生活、性情的真實記錄。用蕭統(tǒng)的話來說就是“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元代陳繹曾《詩譜》這樣評價陶淵明:“心處閑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幾于《十九首》矣,但氣差緩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無斧鑿,又有出于《十九首》之表者。”下面以陶淵明的詩對蕭統(tǒng)的評價稍作詮釋。其一,“論懷抱則曠而且真”。除了在詩中一再表達的“代耕本非望,所業(yè)在田桑”(《雜詩》十二首之八)之外,他的最高理想就是過《桃花源記》中的生活,其詩云:“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婵v行歌,斑白歡游詣?!逼涠罢Z時事則指而可想”。其最突出者是《感士不遇賦》。他直接指出,晉宋換代之際,是一個“大偽斯興”的時代,“雷同毀異,物惡其上”,與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相類。其三,“不以躬耕為恥”。陶詩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歸園田居》五首之三)“愿無違”,道出他“不以躬耕為恥”的根本原因。其四,“不以無財為病”。陶詩曰:“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乞食》)一個做過官的士人為了“愿無違”,竟然到了“乞食”的地步,如果他“以為恥”,能這樣坦白嗎?這就是他的“真”。與之可以相比的大概是杜甫了。杜甫偶爾也參加勞動:“老夫自汲澗”(《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細雨荷鋤立”(《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杜甫也經(jīng)歷過“饑藉家家米”(《秋日荊南述懷》)的生活,但比起陶淵明完全過農(nóng)耕生活相差很多,杜甫畢竟不是隱士。陶淵明“安道苦節(jié)”,絕不隨波逐流,在于他“安道”,且“任真自得”?!镀蚴场返南挛木褪蔷唧w表現(xiàn):“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表達的是鄉(xiāng)村父老的關(guān)懷之情、鄰里助人為樂的純樸之風(fēng)。陶淵明深切體會到了與官場不同的溫暖。于是他“言詠遂賦詩”,賦的是“情欣新知歡”,這與他“誤落塵網(wǎng)中”的十三年、如“羈鳥”一樣的不自由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因脫離“樊籠”“復(fù)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五首之一)而快樂,這就是陶淵明!與假隱士相比,更能突顯陶淵明的崇高。《文選》有《北山移文》,諷刺了以隱居為求官手段的一類人。與陶淵明對比,自可見蕭統(tǒng)高度評價這個“真”的意義。
第三,“文”。蕭統(tǒng)評價陶淵明的詩文“獨超眾類”有四:一是“辭采精拔”,二是“跌宕昭彰”。“精拔”者,“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之謂也,并非只有“質(zhì)”?!暗础?,即思想感情的表達不僅跌宕起伏,并不“直”,而且“昭彰”。三是“橫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陶之詩文有的看似“素波”,卻“傍流”,即“橫”溢出河岸。四是“干青云而直上?!薄案伞闭?,沖也。陶淵明的豪情直沖云霄,如《詠荊軻》。這都是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而惟有蕭統(tǒng)發(fā)現(xiàn)的,就連極崇拜陶淵明的蘇軾所評價的“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也沒有達到蕭統(tǒng)的高度。表面上看,陶之詩文波濤不驚,但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現(xiàn)出的感情暗濤洶涌,“橫素波而傍流”。他的詩文還有另一面,就是感情奔放、金剛怒目者,如驚濤駭浪;也有纏綿悱惻、細致入微者,如濛濛細雨,潤物無聲。用蕭統(tǒng)的話就是“跌宕昭彰”。蕭統(tǒng)不認為他語言“質(zhì)直”,而是“辭采精拔,獨超眾類”,這是以陶淵明的全部詩文為根據(jù)的。惟蕭統(tǒng)準確把握了陶淵明的語言特點,所以蕭統(tǒng)也“獨超眾類”。下面,以一首詩印證蕭統(tǒng)的評價。陶詩曰:
疇昔居上京,六載去還歸。今日始復(fù)來,惻愴多所悲。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fù)遺!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执蠡M,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還舊居》)
在某些人看來,這首詩自然、平淡,但筆者不贊同以“平淡”來概括陶詩。如果我們仔細品讀、深入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它自然卻不平淡,實在是“辭采精拔”“跌宕昭彰”。首三句敘述從“上京”(上京指何處,有爭論,不管它)返回潯陽南村,確為平鋪直敘。但寫這類事物的詩多如此,陶潛不例外。接著就起波瀾了:“惻愴多所悲”,這與《歸去來辭》之“載欣載奔”迥然不同。六年之間變化太大了!他仍惦念“舊居”的父老們,前去探望。田間的小路雖然依舊,但“邑屋或時非”。常言道“物是人非”,而家鄉(xiāng)竟然“邑屋”亦非、破敗不堪了!他懷著“惻愴”的心情,“履歷周故居”?!爸堋闭?,遍也。他走遍了“舊居”,見人就打聽“鄰老”的情況。問一個,不在了;又問一個,也不在了……“罕復(fù)遺”。一個“罕”字,寫盡了受到戰(zhàn)亂影響的“鄰老”的悲慘命運!杜甫說“七十古來稀”,陶淵明寫的“鄰老”也就是50歲左右的人。根據(jù)什么這么推測呢?因為后句有“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禮記·王制》說:“五十始衰”。朱自清認為此句是??只畈坏?0歲之意。陶淵明41歲辭彭澤令歸田,他所說的“鄰老”應(yīng)該是與他年齡相仿或稍年長的人。即使在古代,這個年齡的人也不應(yīng)該“罕復(fù)遺”,竟“罕復(fù)遺”了!由此可以推想,這“罕復(fù)遺”的子孫生活的艱難狀況。但陶淵明既沒寫“罕復(fù)遺”的原因,也沒有寫他們子孫的艱難,而這些已包含其中了。這就是“辭采精拔”,也就是說文章含金量是很高的。當時陶淵明心情如何呢?問一個人驚一次,再問一個人又驚一次。他的腳步是沉重的——“步步尋往跡”,這“步步”不僅是一步一步越來越慢地走,而且是一步一驚、一步一痛!他心痛,想離開這“多所悲”之舊居,卻邁不動腳步:“有處特依依?!睘槭裁从械牡胤剿貏e“依依”呢?他“依依”什么呢?一定是想起了與鄰老友善相處的往事,很可能包括上文提及的陶淵明沒有酒喝的時候,招他去的“親舊”當中的“舊”。往事一言難盡,他的感情也一言難盡,一切在不言中。他“??执蠡M,氣力不及衰”,由鄰老的命運想到了自己,也會像鄰老一樣不久于人世吧!感情的表達一次次地加深,沉重到極點,忽然來了一個大轉(zhuǎn)折:“撥置且默念,一觴聊可揮!”放開這些“多所悲”之事,想它也無用,不想他了!還是喝酒吧!真能“一觴聊可揮”嗎?非也。這是陶淵明回南村后寫的,說明他忘不了,也正是蕭統(tǒng)說的“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上述的簡單分析可以印證蕭統(tǒng)的評價探究到了陶淵明詩文特點的底蘊,不僅語言“辭采精拔”,而且感情“跌宕昭彰”。但其“昭彰”不是粗粗一掃描就可以看出來的,就像一臺X光機,有的醫(yī)生能看出病灶,有的看不出來一樣。蕭統(tǒng)看出來了。
此詩也是“語時事則指而可想”的一個例證。此詩之“語時事”不像《感士不遇賦》那樣直接排斥,充滿了憤怒。這首《歸舊居》通過鄰老的遭遇反映社會動亂給農(nóng)村造成的災(zāi)難,更感性,這使我們想起了王粲的《七哀詩》和杜甫的《石壕吏》,在悲傷、同情中隱隱地透露著憤怒。有的人說陶淵明的田園詩美化了農(nóng)村的生活,掩蓋了社會矛盾。有人不同意,他們的理由卻是陶淵明以農(nóng)村的和諧生活來反襯東晉社會的黑暗,不免牽強。陶淵明的田園詩題材很廣泛,是一個多面體、多棱鏡,從多角度多層次反映了農(nóng)村豐富多彩又艱難困苦的方方面面,在中國古代詩人中獨一無二。不能抓住一點而否定其余,這只要與后來亦稱為田園詩人的范成大、儲光羲的詩比較,就看得更清楚。
還應(yīng)指出的是,陶淵明對躬耕意義的認識超越了孔子?!墩撜Z·子路》:“樊遲請學(xué)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垖W(xué)為圃。曰:‘吾不如老圃?!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儒家一直輕視“躬耕”之人,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但陶淵明不這么看。在《勸農(nóng)》一詩中,他把躬耕者視為“哲人”:“哲人伊何?時惟后稷。贍之伊何?實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焙箴槭裁捶Q后稷?后者,君主也。稷代表農(nóng)作物,他教周人播種百谷,可以豐衣足食,故被稱“后”。之前,舜、禹也都躬耕、稼穡。之后,陶淵明又指出:“冀缺(春秋晉人)攜儷(婦),沮溺(長沮、桀溺)結(jié)耦?!薄跋啾速t達,猶勤壟畝。矧茲眾庶,曳裾拱手!”對素餐之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最后,陶淵明針對孔子之論指出:“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仲舒)樂琴書,田園不履。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碧諟Y明不否定“道德”“琴書”,但是如果超然脫世俗之外,效法高賢大哲,怎么敢不對躬耕之人“斂衽”相待!怎么敢不對他們完美的德行贊美有加呢!敢對孔子進行批評,對躬耕之人大加頌揚,這就是陶淵明!這就是陶淵明的偉大之處!陶淵明的偉大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躬耕者。與其他詩人不同,陶淵明是田野勞動的參與者,親自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快樂,更加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和“八政始食”的道理。李坤也知道“粒粒皆辛苦”,但他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立場“憫農(nóng)”。陶淵明不是旁觀之憫農(nóng)者,而是躬耕者,對農(nóng)民勞動的贊美者。他既贊美農(nóng)民,也贊美自己。他不是農(nóng)民的代言人,因為他就是農(nóng)民,一位農(nóng)民詩人,因此才能批評孔子。當時,惟蕭統(tǒng)識之。我們不要忘記的是,蕭統(tǒng)是個太子??!
那么,這就自然提出了一個問題:太子蕭統(tǒng)為什么能這么深刻而全面地理解陶淵明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這里只談一點,即蕭統(tǒng)晚年的經(jīng)歷。初看起來,他們的經(jīng)歷完全不同,實際上不同而又有同。陶淵明在仕與隱之間掙扎了十多年,最后因徹底對晉朝失望而歸隱。蕭統(tǒng)由一個穩(wěn)坐太子之位的儲君,一下子陷入空前的危機,這就不得不提到他母親的死。母死,蕭統(tǒng)身心受到沉重的打擊。他“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梁書》本傳)。蕭衍、蕭統(tǒng)都是天師道即五斗米道信徒。一個五斗米道的風(fēng)水先生說蕭統(tǒng)母親的墓地不利于太子,統(tǒng)遂聽信而在墓地埋了一個蠟鵝以厭伏,不成想引發(fā)了一場八級地震!小人向武帝進讒言,說這于皇帝不利。蕭衍大怒:你這逆子賊臣!從小就把你立為太子,你竟敢用此惡毒手段咒我早死!“將窮其事”,即廢太子。蕭統(tǒng)至孝,對父皇極為恭順,沒成想父親竟這樣看自己!他百口莫辯。最后,雖未“窮其事”,但“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南史》本傳)。“慚”者,對不起母親,恨自己聽了風(fēng)水先生的話?!翱闭?,深感讒言之可惡,體悟到政治權(quán)力的可怕,它是不講道理、不顧父子之情的!這種打擊之重如晴天霹靂,震得五內(nèi)俱裂,這個落差之大如同霄壤,陶淵明在官場遭受的打擊與此不可比擬。所以蕭統(tǒng)尚在盛年就抑郁而終。為陶淵明編集子之前,蕭統(tǒng)就對隱士有了一定的認識,此外他又是佛教徒,兩種思想互相融合,遂在《鐘山解講詩》寫出了這樣的句子:“非曰樂逸游,意欲識淇潁?!薄颁繚}”此處指高僧,卻用了一個典故:許由是上古傳說中的隱逸君子。相傳堯晚年想讓位于許由,許由堅辭不受,逃到箕山躬耕而食。后堯又請他當九州長,許由不屑,去潁水洗耳。蕭統(tǒng)之母丁貴嬪死于普通七年(526),八年,《陶淵明集》編成。所以《集序》中才有這樣的話:“唐堯四海之主,而有汾陽之心;子晉天下之儲,而有洛濱之志?!闭驗橛羞@樣的經(jīng)歷,蕭統(tǒng)才能深刻理解陶淵明的隱居。另外,蕭統(tǒng)也是天師道信徒,對陶淵明的重生延壽也都能理解。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陶淵明的性格,蕭統(tǒng)比他人有更深度之理解,這點將另文論述。綜合上述,蕭統(tǒng)是偉大陶淵明的先知先覺者。
[參考文獻]
[1]孟二冬.陶淵明集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316.
[2]張中.陶淵明在國外[J].南京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1982(3).
[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