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量詞與名詞的選擇是以名詞為主導地位的,但邵敬敏[1]也指出量詞的語義對名詞有反制約的作用,一個量詞可以有若干名詞與之搭配,從而形成“名詞組合群”,也就是說,特定的某個量詞會對應(yīng)一個特定的名詞群。量詞與名詞的選擇性共現(xiàn)關(guān)系實際上是它對名詞代表的概念進行范疇化的反映,名詞群中各個名詞成分之間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是一個形成了的范疇。在此前提下,我們對量詞“條”的范疇化,其實就是量詞“條”對名詞的范疇化進行探究,下文中提到的名詞都是名詞所反映的概念意義,為方便表達都簡化為“某類名詞”?!胺懂牷^程實際包含這些內(nèi)容:原型、范疇擴展、范疇擴展的促動因素(簡稱“動因”)”[2],范疇化過程即是范疇原型通過各種動因進行范疇擴展,由此,范疇原型的確定尤為關(guān)鍵。宗守云[3]推翻了Tai and Wong將“長條的三維具體事物”作為量詞“條”的原型成員,認為“離散形長條物”才是量詞“條”的原型,但“離散形長條物”并不能將量詞“條”與近義量詞“根”區(qū)分開來。文章將根據(jù)語言事實重新確定量詞“條”的原型成員,并根據(jù)歷史材料分析量詞“條”的范疇擴展。
孟繁杰[4]對量詞“條”的產(chǎn)生及演變進行了溯源分析,我們從孟文中的《附表:宋元明清時期量詞“條”的名詞搭配情況》看到,“條”自一開始就選擇了名詞“路”,而且到后來一直保留并延續(xù)著對名詞“路”的選擇,由名詞“路”擴展到與“路”相關(guān)的名詞甚至出現(xiàn)了名詞虛化的現(xiàn)象。示例如下:
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東漢《西都賦》)
萬邑王畿曠,三條綺陌平。(南朝 《登烽火樓》)
憶昔三條路,居鄰數(shù)仞墻。(唐《全唐詩》)
上堂:“老胡開一條路,甚生徑直。”(宋《五燈會元》)
沙龍拼命殺條血路,沖到關(guān)時。(元明《粉妝樓》)
今耕者已得再生,吾亦該放條活路。(明《初刻拍案驚奇》)
二女道:“為何日日在這條街上走來走去?”(明《二刻拍案驚奇》)
遂打從廳后出角門,走過一條長巷,轉(zhuǎn)到廚房來。(清《情夢柝》)
當下攜了馬二先生的手,走出丁仙祠,卻是一條平坦大路,一塊石頭也沒有,未及一刻功夫,已到了伍相國廟門口。(清《儒林外史(上)》)
從那里下來往南走,有一棵很大的松樹,順著那棵松樹左面的一條路進入市區(qū),就是他家住的那條街了。(1956《燃燒的土地》)
我不拖累你,也用不著你可憐我,你不必同我講那些哄小孩的廢話,事到如今,只有這一條路了! (1986《隱形伴侶》)
基于孟文的研究,量詞“條”在東漢時期已經(jīng)開始和“路”搭配,到了魏晉南北朝,量詞“條”可以和“路”意義相近的名詞“陌”搭配。到宋元時期,“條”與“路”相關(guān)的名詞的選擇關(guān)系已經(jīng)基本穩(wěn)定,而且出現(xiàn)了抽象意義的“血路”“活路”,到清代乃至現(xiàn)在量詞“條”與“路”相關(guān)的名詞的關(guān)系亦是如此。“路”與量詞“條”的搭配是歷史最早的,且由于高頻率的使用出現(xiàn)了虛化的現(xiàn)象,另外,“路”與量詞的選擇具有唯一性,從古至今“路”一直且僅被量詞“條”選擇。量詞“道”的演化也可以作為旁證,“道”的本義是“道路”,但在名詞轉(zhuǎn)化為量詞時,“道”并沒有選擇“路”而是從“具有通道作用”的范疇原型進行擴展(基于孟繁杰的研究),其原因就在于“路”已經(jīng)與量詞“條”形成了搭配的關(guān)系。
在初期,“條”由名詞轉(zhuǎn)化為量詞時,不僅出現(xiàn)了與名詞“路”的搭配,還有與繩索相關(guān)的名詞搭配的情況。
纮一條屬兩端于武,繅不言皆,有不皆者,此為袞衣之冕。(《周禮·弁師》(鄭玄注))
通屈一條繩,若布為武,垂下為纓。(《禮記·雜記》(鄭玄注))
陳南康內(nèi)史呂仲肅屯岐亭,正據(jù)江峽,于北岸纜巖綴鐵鎖三條,橫截上流,以遏戰(zhàn)船。(魏晉六朝《北史》)
可見,“條”與繩索類名詞的選擇關(guān)系出現(xiàn)的也比較早。石毓智[5]認為“條”的函數(shù)式Y(jié)/X中,當X緯變得無窮大時,典型的例子就是“路”,當Y緯無窮大時,典型例子就是“線”。名詞“路”和“線”都可以作為中心的原型成員,“路”具有延伸性,延伸便產(chǎn)生一定的細長線條軌跡,“繩索”(線)類名詞自身便有細長的線條性。范疇原型是抽象的具有某種屬性的集合,所以我們可以把量詞“條”的范疇原型歸納為“細長的線條軌跡”。
在這里,是否該把“繩索”類的名詞納入原型很值得討論。“繩索”類名詞與“路”一同在魏晉時期與量詞“條”產(chǎn)生搭配關(guān)系,但在那時“數(shù)詞+量詞+名詞”的格式都不太完整。有一種可能就是范疇的擴展并不是先形成范疇繼而由各種動因引發(fā)擴展,范疇的形成和擴展并不是在兩個時間階段的,而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如果這種假設(shè)成立,那范疇到“繩索”類的名詞也是近距擴展,其結(jié)果仍然是不影響對原型成員的歸納的?!皸l”的本義就是枝條,而枝條一般也是細長的,所以“細長的線條軌跡”是量詞“條”的范疇原型。
“條”對名詞的選擇擴展到河流類,很明顯河流是有細長的軌跡,所以這是非常自然的一個擴展。
吟得楚天風雨霽,一條江水兩三山。(唐《全唐詩》)
前面一條黃河環(huán)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宋《朱子語類》)
普凈曰:“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保ㄔ鳌度龂萘x》)
欲待上前迎敵,肚皮饑餓,見旁邊有一個大蘆洲,眾英雄只得走進,實指望走出,誰知是條江,一派大水,阻住去路。(清《五美緣》)
河流類的名詞具有較多的范疇成員屬性,是原型成員“路”的近距擴展,因而它們形成的互相選擇的關(guān)系是非常穩(wěn)定的。
劉世儒[6]用以下例子論證魏晉南北朝量詞“條”可以稱量衣裙類名詞,但游黎[7]指出“七條袈裟”是一種僧裝,也有“九條袈裟”之說。我們發(fā)現(xiàn)另一例中“三條裙”是三道花邊的裙子,“條”并不是稱量“裙子”。如《全唐詩》中“著破三條裙,卻還雙股釵”。其中,“三條裙”與“雙股釵”對舉??梢?,這兩例中的“條”并不是作為量詞。
高潔僧也。舍其七條袈裟助費。(晉《高僧傳》)
何以答歡忻,執(zhí)素三條裙。(漢末《定情詩》)
據(jù)上,“條”對布帛類名詞的選擇應(yīng)該往后推衍,據(jù)我們搜集的材料,量詞“條”到唐代才開始與布帛類名詞搭配。
香一千兩,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條,兼敕供巡十二大寺設(shè)齋。(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lǐng)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lián)不斷皂環(huán)絳,做一個窮風流訓導。(元《元散曲》)
師曰:“關(guān)西子沒頭腦,拖一條布裙,作尿臭氣,有甚長處?”(宋《五燈會元》)
虞候道∶“適來郡王在轎里,看見令愛身上系著一條繡裹肚。(宋《碾玉觀音》)
又與了他一條夾褲,一領(lǐng)白布衫,一雙裹腳,一吊銅錢,一斗米。(明《金瓶梅》)
那一日正是放告日期,聞氏束了一條白布裙,直搶進柵門,看見大門上架著那大鼓,鼓架上懸著個槌兒,聞氏搶槌在手,向鼓上亂搗,搗得那鼓振天的響。(明《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不少學者認為“褲子”“被子”“圍巾”等也與其他事物一樣,是由于具有長條狀從而被量詞“條”選擇。本文認為不僅在于這些衣帛類事物本身是長條的,還與量詞“條”選擇軟質(zhì)的事物相關(guān),也有學者指出過量詞與柔軟的事物搭配的理論,但并沒有給出依據(jù)。我們已經(jīng)提到量詞“條”的范疇原型是“細長的線條軌跡”,當它被無限延伸時,我們會看到一條極細極長的線,在視覺上我們會覺得它幾乎纖細透明,在觸覺上我們會覺得它柔軟。由視覺感受轉(zhuǎn)化為觸覺,這是通感在人對事物的認識上所起的作用。
有一日普請開田,雪峰見一條蛇。(唐《祖堂集》)
領(lǐng)蚓數(shù)百條,如索,緣樹枝條。(唐《酉陽雜俎續(xù)集》)
似一條銀蟒裹住余化,只殺的他馬仰人翻。(明《封神演義》)
煉成通中火柱,內(nèi)藏數(shù)條神龍,口內(nèi)噴煙吐焰,爪牙動處通紅。(明《封神演義》)
那大圣就攛出水中,一變,變作一條水蛇,游近岸,鉆入草中。(明《西游記(上)》)
這行者飛將去,金殿獸頭上落下,搖身一變,變作一條七寸長的蜈蚣,徑來道士鼻凹里叮了一下。(明《西游記(中)》)
變作一條黃犬,跑入場中,把那道士頭,一口銜來,徑跑到御水河邊丟下不題。(明 《西游記(中)》)
看那白娘子時,也復了原形,變了三尺長一條白蛇,兀自昂頭看著許宣。(明《警世通言》)
妖狐著忙,又化了一條菜花蛇,要纏住黃鼠狼,吃他的腦髓。(清《狐貍緣全傳》)
第二日,母親同他到隔壁秦老家,秦老留著他母子兩個吃了早飯,牽出一條水牛來交給王冕。(清《儒林外史》)
向村戶人家雇了一條小驢,將馬也打發(fā)回去了。(清末《老殘游記》)
唐代起,“蛇、蚯蚓”首先被量詞“條”選擇,這些動物具有長條狀的體態(tài)外形,運動軌跡也是長條狀的。明代以后,量詞“條”的選擇放寬,不再要求運動軌跡的線條性,但仍然只選擇身體細長的動物,如“蜈蚣、黃犬、水牛、小驢”等,這些動物的軀干都是長條狀的。
吒腮鬣頷九條尾。(南宋《古尊宿語錄》)
數(shù)條雀尾來南海,一道蟬聲噪御街。(宋《贈入內(nèi)供奉僧》)
如今這一家子亂世為王,九條尾狐貍精出世了,把昏君禍亂的貶子休妻。(明《金瓶梅》)
鞭舞兩條龍尾,棍橫一串狼牙。(明 《水滸傳》)
“鬣尾”指某些哺乳動物頸上生長的又長又密的毛的尾端,“雀、狐貍、龍”的尾巴也是細長的。量詞“條”從對長條狀的動物的選擇到動物身上細長的尾巴的選擇,在這樣一個認知域內(nèi),用這個認知域內(nèi)顯著的、接近的因素“細長的尾巴”以代表整個認知域,這是在轉(zhuǎn)喻的認知思維模式下產(chǎn)生的。
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拗不折。(宋《五燈會元·卷七》)
趙員外起身道:“一事啟堂頭大和尚:趙某舊有一條愿心,許剃一僧在上剎。(明《水滸傳》)
衛(wèi)朝奉不知是甚事頭,近前來看,元來在土松處翻出一條死人腿。(明《初刻拍案驚奇》)
縣官正坐晚堂,兩個各自一條舌頭說了,又叫進賣酒的與旁邊看的人問了端的。(明《醒世姻緣》)
如今也說不得了,須是親往蜀中訪問他回來,也放下了這條腸子。(明《醒世恒言》)
兩馬相交,雙槍并舉,四條臂膊縱橫,八只馬蹄撩亂。(明《水滸傳》)
只見他生得兩條春山含翠的柳葉眉,一雙秋水無塵的杏子眼。(清《兒女英雄傳》)
只知感激依戀那位穿紅的姑娘,一條心更送不到安公子身上。(清《兒女英雄傳》)
自宋代,量詞“條”與細條的身體物“脊梁骨”“腿”“眉毛”搭配。另外,“赤條條”的字面意義與“命”產(chǎn)生了意義的連接,即通過隱喻的過程使量詞“條”產(chǎn)生了與“漢子”“命”的選擇關(guān)系。量詞“條”還對不具長形的“心”選擇,由一個部分“心”代替整體“命”,這是轉(zhuǎn)喻機制作用下的結(jié)果。
三條好漢、三條樸刀,唬得五個人頂門上蕩了三魂,腳板下走了七魄。(宋話本)
七條好漢就如生龍活虎一般,只殺得五百官兵抱頭鼠竄,奔進城中去了。(明《粉妝樓》)
大老爺天恩,留小的一條狗命。(清《儒林外史(上)》)
宋元時期,量詞“條”范疇已經(jīng)基本完成擴展,在擴展過程中,中心成員具有較多的范疇屬性,具有屬性多的名詞間的擴展是范疇近距擴展的結(jié)果,邊緣的外延的成員具有較少的范疇屬性,是遠距擴展的結(jié)果。范疇的擴展不是無限的,否則就會導致認知的混亂,而擴展到盡頭時,其邊緣成員和其他范疇就有了交叉[8]。當“條”擴展到棍棒類名詞時與量詞“根”便有了交叉,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名詞有多個量詞的語言現(xiàn)象,即是邊緣范疇的模糊性。
由于棍棒類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長條形狀,所以在唐代量詞“條”也擴展到對這類事物的選擇。唐代至明代,棍棒類名詞與量詞“條”“根”都可以搭配,出現(xiàn)了一名多量的現(xiàn)象。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shù)百萬根。(魏《魏書·列傳》)
人執(zhí)一根車輻棒,著者從頭面唵沙。(唐《敦煌變文集新書》)
覓得一條鐵棒,運業(yè)道之身,來到墓所。(唐《敦煌變文集新書》)
槍十根為一束,一束一人,四千一百六十六根,即成一筏,皆去鉆刊,以束為魚鱗次。(宋《虎鈐經(jīng)》)
安州大安興慧憲禪師,上堂:“我有一條拄杖,尋常將何比況?”(宋《五燈會元》)
當下提起一條桿棒,望著安住劈頭劈臉打?qū)⑦^來,早把他頭兒打破了,鮮血進流。(明《初刻拍案驚奇》)
東家取了一條梁,西家就想一根柱,甚至豬棚屋也取些椽子板障來拉一拉,多是零碎取了的。(明《二刻拍案驚奇》)
金光圣母下駒上臺,將二十一根桿上吊著鏡子,鏡子上每面有一套,套住鏡子。(明《封神演義》)
說那先生撒帳未完,只見翠蓮跳起身來,摸著一條面杖,將先生夾腰兩面杖,便罵道:“你娘的臭屁!”(明《清平山堂話本》)
薛蟠更被這些話激怒,順手抓起一根門閂來,一徑搶步,找著秋菱,不容分說,便劈頭劈臉渾身打起來,一口只咬定是秋菱所施。(清《紅樓夢(中)》)
可見,這種一詞多量的現(xiàn)象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在明初的文獻中甚至一個句子中出現(xiàn)了兩個量詞的對舉使用,如“東家取了一條梁,西家就想一根柱”。但在《封神演義》中,量詞“根”(7例)比“條”(1例)對棍棒類名詞的選擇已經(jīng)占優(yōu)勢。到了清代,“條”對棍棒類名詞的選擇關(guān)系慢慢消退,我們對“棍”“柱”“桿”“棒”四個名詞在 《儒林外史》《老殘游記》《兒女英雄傳》《官場現(xiàn)形記》《紅樓夢》中做定量檢索,量詞“條”與“棍”“柱”搭配的各有一例,量詞“根”與“桿”“棍”的搭配分別有兩例和三例。另外,在明代“根”也開始選擇與棍棒外形相似的名詞,如釵、簪、針、簽、秸秫等,量詞“條”并沒有對相近的事物進一步擴展。
綜上,“條”是形狀性的量詞,“條”在一開始與“道路”“繩索”類名詞有選擇關(guān)系,在唐代量詞“條”與“布帛類”名詞選擇,并逐步地擴展。據(jù)我們掌握的材料來看,量詞“條”在唐代對自然名詞“虹”“電”“煙”的選擇開始增多,并開始對抽象名詞進行擴展。在探究量詞“條”的范疇擴展時,文章不僅僅著眼于近距擴展、遠距擴展,并對擴展延伸到邊緣與其他范疇出現(xiàn)交叉的現(xiàn)象做出分析。
文章把“細長的線條軌跡”歸納為量詞“條”的范疇原型,從歷時的角度把“條”對每一類名詞的選擇都做了分析。通過量詞“條”范疇化的過程可以看出,量詞“條”首先對典型的細長的線條軌跡的事物進行選擇,進而選擇長條狀的有生命的物體,由典型到非典型,由無生命物體到有生命的物體,量詞“條”的擴展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1]邵敬敏.量詞的語義及其與名詞的雙向選擇[C]//邵敬敏.漢語追夢錄:邵敬敏漢語語法論文精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18-330.
[2]宗守云.量詞范疇化的途徑和動因[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09-116.
[3]宗守云.認知范疇的原則共相與細節(jié)殊相——以漢語量詞“條”和日語量詞“本”的異同為例[J].修辭學習,2011,(2):50-56.
[4]孟繁杰.量詞“條”的產(chǎn)生及其歷史演變[J].寧夏大學學報,2009,(1):35-40.
[5]石毓智.表物體形狀的量詞的認知基礎(chǔ)[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34-41.
[6]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游黎.唐五代量詞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2.
[8]宗守云.漢語量詞的認知研究[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