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年
湖南百利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岳陽 414000
建筑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發(fā)生倒塌是造成地震后建筑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結構倒塌一般具有連續(xù)性,即局部構架失效并倒塌后,往往還會引起與這一構件相鄰的其它構件失效倒塌。為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必須做好抗倒塌設計,采用合理有效的設計方法與改善措施。
為便于分析,現(xiàn)以某3層平面框架結構為例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該結構的1C3最先開始失效,失效之后,F(xiàn)3經連梁傳遞至1C2、1C4,增大兩者內力。當內力超出承載力時,開始失效,導致結構倒塌;若內力沒有超出承載力,則不失效,但連梁承載力較低,也會造成倒塌[1]?,F(xiàn)針對后者開展分析。在這種情況下,F(xiàn)3經連梁剪力傳遞至相鄰柱(見圖2),根據(jù)平衡條件可得:
式 (1) 中,Vi——連梁剪力;Mi——梁端彎矩;Li——連梁跨度。
以上即為能防止結構倒塌的“梁機制”,即結構抵抗F3的能力(表示為Rb) 主要由梁體抗剪能力賦予,可表示為:
式 (2) 中,Viu——梁體抗剪能力。
Rb最大值取決于梁體抗剪承載力與抗彎承載力。如果梁體受剪破壞比受彎破壞先發(fā)生,則Rb被受剪承載力所控;相反,如果梁體受彎破壞比受剪破壞先發(fā)生,則Rb被受彎承載力所控。由于受剪破壞屬于脆性過程,所以必須避免,如同建筑結構抗震,在結構抗倒塌設計過程中,對于框架梁,也必須嚴格遵循“強剪弱彎”的基本原則[2]。如果梁端彎矩等于塑性鉸彎矩,則由梁機制賦予的Rb最大值為:
式(3) 中,Mip——塑性鉸彎矩。若Rb最大值高于或等于F3,則將使結構抗倒塌;而若Rb最大值小于F3,則結構受F3后,梁發(fā)生變形,塑性鉸開始轉動,梁端轉角 (表示為θi) 持續(xù)變大,在塑性鉸區(qū)內,由于混凝土受壓,所以其壓應變 (表示為εc)明顯增大。在壓應變增加至極限值后,開始發(fā)生壓碎與脫落,導致自身與工作狀態(tài)完全脫離,由梁機制賦予的Rb失效。此外,隨著梁端轉角不斷變大,還會產生“懸鏈線”,其抗力 (表示為Rc) 一般用以下公式計算:
式(4) 中,Ti——拉結力。
在梁端還沒有和剛出現(xiàn)塑性鉸時,變形往往很小,而且由于梁端轉角幾乎保持不變,所以“懸鏈線”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借助梁機制就能提高抗倒塌能力[3]。而梁端開始有塑性鉸之后,θi變化,產生“懸鏈線”的同時造成影響,但這一影響并不是不利于抗倒塌,反而對抗倒塌有一定積極作用,這是因為:
式(5) 中,Rbc為同時存在梁機制與“懸鏈線”時的抗倒塌力。其中,由梁機制賦予的抗力不會發(fā)生變化,但由“懸鏈線”產生的抗力卻與θi成正比,即為θi越大,Rc越高。
若由這兩種機制帶來的抗力等于或高于F3,則結構不倒塌;若由這兩種機制帶來的抗力小于F3,則梁開始變形,θi變大,直到超出限度而使混凝土出現(xiàn)壓碎,與工作狀態(tài)脫離,塑性鉸遭到破壞,導致彎矩快速喪失,最終使梁機制失效。在這種情況下,僅由“懸鏈線”提供抗力。由于由“懸鏈線”產生的抗力與θi成正比,所以隨著θi的增大,結構抗力越大。當這一抗力等于或高于F3時,結構仍然不倒塌;而低于F3時,結構將隨時發(fā)生倒塌。對由“懸鏈線”產生的抗力而言,除了和θi有關,還取決于貫通筋與節(jié)點錨固。
圖1 分析模型
圖2 梁機制
根據(jù)以上對框架結構發(fā)生倒塌和抗倒塌作用機制的分析,結合以往建筑結構設計經驗,提出建筑結構抗倒塌設計方法與相應的改善措施。
(1) 一般建筑結構體系不允許采用單跨形式的框架結構。因為這種結構體系如果框架柱最先開始失效,則無法提供拉結力,導致“懸鏈線”無法形成,只能由梁機制一者產生抗力,增大了倒塌概率。如前所述,若由梁機制帶來的抗力小于F3,則梁開始變形,θi變大,直到超出限度而使混凝土出現(xiàn)壓碎,與工作狀態(tài)脫離,塑性鉸遭到破壞,導致彎矩快速喪失,使梁機制失效,此時由于沒有“懸鏈線”抗力,所以結構將直接倒塌。
(2) 通過對框架柱應力度的有效控制來避免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壞失效。當框架柱最先開始失效時,原上部荷載經框架梁向相鄰柱傳遞,增大相鄰柱實際內力。此時若相鄰柱有較高應力度,則將難以承受新內力,導致失效,最終產生嚴重后果。從另一個角度講,結構抗力不僅和結構冗余度有關,而且冗余度還會受到構件應力度影響。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必須控制好應力度[4]。
(3) 框架梁設計中必須做到“強剪弱彎”,塑性鉸產生前梁不得受剪破壞。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當框架柱最先開始失效時,原上部荷載經框架梁向相鄰柱傳遞,增大相鄰柱實際內力,此時框架梁若在塑性鉸產生前破壞,則不僅屬于脆性,而且無法形成對抗倒塌有利的梁機制。
(4) 對框架梁頂部縱向鋼筋進行通長配置。以上針對結構“懸鏈線”抗力的研究是以框架梁頂部縱向鋼筋沒有通長配置為背景的,若能實現(xiàn)通長配置,一方面將增大“懸鏈線”抗力,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延性系數(shù),這對增強結構整體抗倒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5) 必須強化梁低縱向鋼筋和節(jié)點之間的錨固,因為這是確?!皯益溇€”順利產生并發(fā)揮預期作用的關鍵基礎。
(6) 梁的縱向鋼筋必須具有良好延性。研究表明,對于梁的縱向鋼筋,其極限拉應變和θi成正比,隨著極限拉應變的不斷增大,θi明顯變大,同時由“懸鏈線”產生的抗力與θi成正比,所以抗力也顯著增大,對倒塌的抵抗越有利,并且還能提高一定延性。
(7) 采用其它能使θi增大的工程措施,比如對梁端箍筋進行適當加密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設計方法與改善措施都是在結構抗倒塌前提下提出的,但和結構抗震設計卻有諸多類似點,說明抗震設計是提高結構抗倒塌能力的重要因素,相較于不考慮抗震設防的結構,考慮抗震設防的結構往往具有較強抗倒塌能力。
(1) 對框架結構而言,梁機制是使結構產生抗倒塌能力的重要機制。同時,在可以提供一定拉結力的條件下,由梁端轉角不斷變大產生的“懸鏈線”也能賦予結構一定抗倒塌能力,繼而同時起到抗倒塌作用。
(2) 在結構的抗倒塌設計過程中,可采用以下有效方法與改善措施:①避免使用單跨形式的框架結構;②對框架柱應力度進行嚴格控制;③框架梁必須做到“強剪弱彎”,頂部通長配置有良好延性的縱向鋼筋,并強化與節(jié)點之間的錨固,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對梁端箍筋進行適當加密;④重視并做好結構的抗震設計。
[1] 張磊,許鎮(zhèn),葉列平.基于局部譜形狀指標調整結構抗地震倒塌能力的預測結果[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6(5):9-15,26.
[2] 馬東輝.建筑結構地震倒塌過程模擬與瓦礫堆積分布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6(7):29-34.
[3] 盧嘯,楊蔚彪,張萬開.某超高層建筑不同抗側力體系抗震性能對比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6(4):102-109.
[4] 劉斌,楊蔚彪,陸新征.剪力墻內支撐布置方案對超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J].建筑結構,2016(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