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郭曉山
(貴州省腫瘤醫(yī)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我國的乳腺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已成為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質量的關鍵。乳腺磁共振成像檢查,雙乳同時成像,無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能三維立體地觀察病變,不僅能夠提供病灶的形態(tài)學特征,而且運用動態(tài)增強還能提供病灶的血流動力學情況,乳腺MRI在致密型乳腺具有高敏感性和高有效性,對乳腺高位、深位病灶顯示較好,對多中心、多灶性病變檢出較為敏感。
39例均為女性,年齡25至68歲,中位年齡41歲,臨床捫及腫塊25例,捫及結節(jié)10例,雙乳疼痛2例,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雙乳結節(jié)或乳頭狀瘤2例。
所有病例均經(jīng)手術或穿刺病理證實?;颊叨夹写殴舱衿綊?、動態(tài)增強掃描、3D高分辨率橫斷面、矢狀位、冠狀位掃描。
采用東芝Vantage Altas1.5T磁共振掃描儀,釓噴酸葡胺注射液(Gd-DTPA),用量為0.1mmol/Kg。掃描范圍從胸廓入口到肝上緣。FSE序列,橫斷位T1WI(TR/TE 490/13ms),T2WI STIR序列(TR/TE 3550/45ms),F(xiàn)OV 330×330mm,PE-Matrix(矩陣)256×400mm,層厚4.5mm,層間距0.5mm。動態(tài)增強采用FFE、3DFLASH(3D快速小角度)序列,采用頻率飽和脂肪抑制技術,橫斷面掃描,TR5.5ms,TE2.5ms,F(xiàn)OV300×310mm,PEMatrix 192×256mm,層厚2.5mm,層間距為0,翻轉角12°,總共掃描10期,第1期為平掃,第2~10期為增強,每期60s。冠狀位掃描,TR6ms,TE2.7ms,F(xiàn)OV300×300mm,PE-Matrix均為256×320mm,層厚均為2.5mm。
選擇ROI繪制時間-信號強度曲線圖(選擇病灶最大層面、強化最明顯區(qū)域作為感興趣區(qū)),計算早期增強率。
39個病例病理證實病灶為48個,20個惡性病灶,18個浸潤性導管癌,1個浸潤性小葉癌,1個腺鱗癌。28個良性病灶,7個纖維腺瘤,10個乳腺增生,3個纖維囊性變,3個纖維腺病,2個導管內乳頭狀瘤,2個為乳腺增生伴炎性細胞浸潤,1個為葉狀腫瘤。
惡性病灶20個,病灶最大徑范圍約8~62mm,平均約11.1mm。良性病灶28個,病灶最大徑范圍約4~64mm,平均約18.3mm。
腫塊狀16個。形態(tài)學,圓形9個,橢圓形3個,分葉狀4個;邊界,邊界清楚14個,邊緣不規(guī)則1個,毛刺1個;強化方式,均勻強化6個,不均勻強化10個,其中分隔狀未見強化6個,邊緣強化2個。灶性強化及非腫塊狀強化12個。形態(tài)學,灶性強化4個,線樣1個,局灶性強化4個,節(jié)段性強化2個,區(qū)域性強化1個;強化形式,均勻強化8個,不均勻強化4個;分布方式,對稱性4個,不對稱性3個。
2.3.1 早期增強率 100%為診斷良惡性疾病標準,≤100%,良性病變15個,惡性6個,>100%,良性13個,惡性14個。
2.3.2 峰值時間 3分鐘前出現(xiàn)峰值時間作為良惡性疾病標準,3min前,良性7個,惡性17個,3min后,良性21個,惡性3個。
2.3.3 TIC類型 I型,良性12個,惡性2個,II型,良性15個,惡性10個,III,良性1個,惡性8個。
MRI動態(tài)增強檢查提供乳腺良惡性疾病形態(tài)學特征表現(xiàn),疾病的灌注與增強的動力功能的信息,是診斷乳腺癌、乳腺癌與周圍組織關系,發(fā)現(xiàn)多灶性、多中心病灶十分有用的檢查方法。乳腺惡性疾病表現(xiàn)為快速流入、快速流出,與惡性腫瘤的血管生成活動導致血管數(shù)量、結構改變有關。Kuhl等[3]文獻報道,惡性腫瘤生成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內皮生長因子(VEGF),VEGF誘導新生血管的形成,腫瘤旁的間質內存在的毛細血管萌芽與生長,通過組織學與電子顯微鏡研究,這些新生毛細血管內膜具有滲透性。因此,生成血管活動具有兩方面作用:腫瘤局部血管增多,導致局部對比劑流入增加,同時增多的血管滲透性,導致腫瘤該部位對比劑快速外滲。正常血管結構消失,動靜脈短路也是腫瘤誘導血管生成的另一項標志,導致灌注捷徑。
腫塊狀病變,良性的多表現(xiàn)為圓形、分葉狀,邊緣清楚,強化均勻,其中分隔未見強化對診斷纖維腺瘤有特異性,分隔未見強化為纖維腺瘤特異性表現(xiàn),Hochman認為低信號分隔病理基礎為大部分纖維腺瘤被纖維組織包繞和分隔。惡性病變多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形,毛刺,邊緣強化,邊緣強化、毛刺征認為是診斷惡性疾病的特異性較高,毛刺征通常與浸潤性導管癌相聯(lián)系,它的病理基礎為乳腺導管及其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其間可單純?yōu)閷Ч茉錾?,也可以有癌細胞浸潤,邊緣強化是乳腺癌最特異性征象之一,部分學者認為病變邊緣環(huán)形強化不能完全用中心壞死來解釋,汪曉紅等研究證實,乳腺癌邊緣強化與腫瘤的組織病理學有關,邊緣部分腫瘤細胞增殖活躍、間質豐富,其內微血管密度高、通透性增加。腫塊狀的形態(tài)學和強化形式在乳腺良惡性疾病鑒別診斷中有重要意義。
動態(tài)增強血流動力學主要反映注入對比劑后病變信號強度隨時間變化的特征。早期增強率反映的是病灶血流灌注情況,它與病灶內血管數(shù)量等有關。本組研究中,早期增強率分布無顯著差異,可能與本組中良性病變多于惡性病變,早期增強率大于100%良惡性病變列數(shù)較接近有關。達峰時間以3分鐘前出現(xiàn)峰值時間作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標準,它們之間的分布有差別,這與惡性腫瘤局部血管密度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類型是病灶血管灌注與流出等因素綜合反映,體現(xiàn)病變強化整個過程,與血管滲透性、動靜脈短路等有關。本組研究中,良性病灶在I型曲線占85.7%,II型曲線中良性占60%,惡性40%,惡性在III型曲線占88.9%,因此I和III型診斷良惡性乳腺疾病有較大診斷價值,II型曲線有重疊,造成診斷特異性減低。
因此,結合乳腺MRI的形態(tài)學和時間-信號曲線能提高對乳腺良惡性疾病診斷。
類圓形,邊界清楚,不均勻強化;早期增強率>100%,達峰值時間3分鐘后,Ⅰ型曲線。病理:乳腺增生癥并部分導管擴張及纖維腺瘤形成。
分葉狀,邊緣清楚,分隔未見強化;早期增強率>100%,達峰值時間在3分鐘后,Ⅱ型曲線。病理:纖維腺瘤。
橢圓形,毛刺,邊緣強化;早期增強率>100%,達峰值時間3分鐘前,Ⅲ型曲線。病理:浸潤性導管癌。
[1]陳鴻梅,于湛.乳腺良惡性病灶良惡性病灶的影像鑒別及診斷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1):69-72.
[2]王鵬,向術天,等.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在乳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昆明醫(yī)科大學報,2014,35(12):85-89.
[3]汪曉紅,耿道穎,顧雅佳,等.動態(tài)增強MRI對鑒別乳腺良惡性病變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5,20(8):66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