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娟
【內(nèi)容摘要】當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機成為生活、工作、社交必備的工具。然而,它的出現(xiàn)對于處于十幾歲的青春期叛逆階段中克制力比較弱的中學生來說,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惡性影響。日常生活中,筆者通過對生活中“手機沉迷”現(xiàn)象的調(diào)研觀察,反映出德育教育、家庭教育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針對問題的出現(xiàn),筆者提出的具體“四化”對策的實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實用性,本文筆者就是這樣運用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手機沉迷德育教育家庭教育
一、問題的引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孩子越來越多地沉迷于手機游戲和網(wǎng)絡(luò)聊天??梢哉f,今天的教育,更強調(diào)面向?qū)W生生活和思想。要想更好地帶好一個班集體,“手機”已經(jīng)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那么,引起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有哪些呢?(1)沒有養(yǎng)成自我管理習慣,自控力差。大部分的孩子自控力都相對比較弱,個別家長覺得孩子太吵,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待在家,給予玩手機電子游戲,慢慢養(yǎng)成孩子沉迷手機的習慣。(2)家長焦慮的情緒,強化孩子的行為。有些家長會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說“叫你不要玩了你還玩”“把玩手機的時間好好去看書”“你再玩下去以后就廢了”等等。過度的控制與焦慮往往容易強化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會想方設(shè)法地玩手機。(3)在手機游戲中得到滿足——感受我是大王。一方面,把手機游戲當成緩解情緒的武器。另一方面,孩子為了尋求自我價值,容易在虛擬的世界里得到滿足。因為手機游戲不僅有轉(zhuǎn)移情緒的效果,更有滿足心理需要的作用。在手機游戲中,體驗到無所不能的快感,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會被爸媽批得半死,學習永遠也跟不上?!?/p>
二、案例分析與思考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我班的“×明”同學從去年暑假開始迷上手機的。自從被手機游戲,QQ等五彩繽紛的虛幻世界誘惑后,學習成績從上學期開始一路下降。經(jīng)常玩到很晚,根本就沒有好好做作業(yè)。家長如果繳他的手機就跟瘋了一樣,大吵大罵甚至摔東西。還口口聲聲說,“你收了手機我也沒心情做作業(yè),我學不好都是你害”。在與媽媽爭奪手機時,甚至敢揮手打媽媽。
針對這一狀況,我首先對孩子和家長的情況進行了梳理。我覺得,游戲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父母進行恰當?shù)母深A和引導十分必要,中小學生沉迷游戲,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優(yōu)秀的父母應(yīng)該是掌燈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孩子沉迷游戲,我們應(yīng)該協(xié)助家長改變家庭教育得方法。建議家長通過健康的戶外體驗活動替代虛擬世界的游戲,既滿足了孩子們尋求挑戰(zhàn)和取得成就的心理,還能提升孩子們與他人、與社會的交往能力。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兩個層面。一是家長層面,二是孩子層面。從家長層面看,要讓家長認識到,絕不武斷地斷網(wǎng)。打好感情牌,允許孩子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但必須規(guī)定時間和規(guī)則,約法三章。從孩子層面看,一方面多于孩子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另一方面,適當?shù)匕才乓恍┗顒樱稚⒑⒆訉Α笆謾C”注意力,減少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性。適當采用激勵手法,與孩子一起制定相應(yīng)的規(guī)則,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讓孩子更有參與感。孩子在完成約定時更有積極性,成功率也就更高,與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有更強的執(zhí)行動力。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策略必須要講究“四化”。
1.目標要具體明確化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要改進的地方。如:一天玩游戲不能超過一小時,必須在完成作業(yè)以后。目標要具體明確,而不是籠統(tǒng)地要求“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這樣每天玩一個小時手機這樣更明確且便于操作。
2.執(zhí)行要可操作化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么,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么,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例如你完成約定可以去看場電影,而不是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是基本相同,但孩子會朝著明確積極的方向去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約定內(nèi)容要書面化
張貼在家時顯眼處,讓孩子和父母時時刻刻可以看到。當孩子完成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及時的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就需要承擔違約責任,若沒有承擔違約,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
4.約法三章要民主化
最重要一點,約法三章的“約”字所達成的約定,要盡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的單方法命令。從人的心理需求方面分析,孩子大多渴望分享,從獲得理解的層面來講,孩子其實很希望跟家長交流。所以,一次有效的溝通抵得上多次無效的嘮叨,我們平日里需要做的是,用客觀、不過度評價、不指責,去傾聽孩子所遇到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家長先傾聽,然后要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并且跟他討論,以后發(fā)生類似的問題,要如何去避免等等。要堅持把嘮叨變成有效的溝通。否則我們的教育方法、教育內(nèi)容多么正確對孩子來講多么有價值,卻難以最后實現(xiàn)我們的愿望。
總之,與其對孩子玩手機游戲很緊張,不如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心情;與其嘮叨孩子玩手機游戲,不如多營造親子活動。當你理解他時,意味著孩子的心跟你走得更近,那么,孩子就不再沉迷。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職責是引導,通過講道理,逐步去改善惡習。我深知:改變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藝術(shù)。在實踐過程中,我和家長默契配合。我班的“×明”同學,在經(jīng)過老師、家長和自身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他終于慢慢的轉(zhuǎn)變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過一段時間的,這個孩子一定會徹底改變。我更有理由相信,一個陽光、自信、感恩、孝順的帥小伙,馬上會回來!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