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紅
五河縣申集鎮(zhèn)沱西小學 安徽蚌埠 233300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同時,也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因而,應面向全體學生,積極貫徹實施。本文在對合作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其應用策略。
隨著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在逐步增強。但合作學習的開展還存在一些誤區(qū),導致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不強。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注重合作的形式,忽略了內涵本質,出現(xiàn)形式化傾向。第二,教師往往缺乏對合作學習過程的應有指導和監(jiān)控,更多的是關注合作活動的結果。第三,教師未能很好地把握合作學習的切入點。第四,教學材料運用的科學性尚待加強。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充分說明合作學習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應該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不留神,合作學習變成優(yōu)生在唱“獨角戲”,難以達到生生互動、互幫互學、共同成長的合作目的。因此應該做到表達和傾聽并重,碰撞和溝通同行,共享與共創(chuàng)相隨,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在合作學習中,要求學生之間也要相互尊重,彼此支持,引導學生對共同活動的成效以及自身和他人在合作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學會從中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有益的經驗,明確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增強彼此合作的自律能力,尋找提高合作成效的最佳途徑,不斷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新課程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在合作學習中,遇到問題在所難免,教師應與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不能不懂裝懂,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或失誤,留給學生課外思維的空間,也留給自己重新思維的機會。
首先,要讓學生樂于陳述觀點。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否則,合作學習將流于形式。其次,要讓學生學會傾聽發(fā)言。“學會傾聽”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fā)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當然聽也不能敷衍,而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意會。
首先,在閱讀教學中設計有討論價值并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展示的個人學習成果如自學筆記等,引導學生學會賞識他人,學會婉轉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再次,小組之間開展一些競賽,引發(fā)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增強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奇心,充分激發(fā)學生合作興趣。兒童好奇心強,要利用兒童的好奇心,誘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其次,鼓勵動手操作,煥發(fā)合作興趣。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要解決語文課中抽象性思維與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之間的矛盾,必須多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以達到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目的。
首先,學習合作是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應該發(fā)揮其指導作用。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應給予一定啟發(fā)和點撥。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就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其次,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作出客觀的評價,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加深認識。
合作學習的主題內容應源于課程標準,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置合作學習主題。所設主題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主題內容本身應能喚起師生、生生交流對話的可能性和增強小組活動的實踐性,能容“興趣性”、“探究性”、“開放性”與“梯度性”于問題之中,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探索問題。同時為確保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合作,所合作的內容最好取其中的某點或某一片段,如在《烏鴉找水喝》這一課上,采用小組討論“如果沒有石子,你還能想出其他辦法也讓烏鴉喝到水嗎?”等等。
總而言之,合作學習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作為老師應當通過合理安排,正確引導,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并能自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觀念,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使得學生思維相互激勵,語言得到強化,養(yǎng)成了合作的良好習慣,不但豐富了情感,而且增強了在教學中的人際交往,并最終促進了學生自我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