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璐,陳洪雷,蘇蘭娟
(杭州士蘭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杭州 310018)
1986年,意法半導體(ST)公司率先研制出BCD(Bipolar-CMOS-DMOS)工藝技術,將Bipolar模擬電路、CMOS數(shù)字控制電路和高壓大功率DMOS器件集成于一體[1],BCD具有系統(tǒng)內(nèi)部互連少、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高、功耗低、電路間電磁干擾少、電路體積小和重量輕等優(yōu)點,有效降低了總成本,表現(xiàn)出了極好的綜合性能。采用高壓BCD工藝技術制造的電路產(chǎn)品,已廣泛應用在電機驅(qū)動、電源管理、工業(yè)控制和汽車電子等領域,市場規(guī)模逐年大幅度增加,成為國內(nèi)外集成電路制造企業(yè)的重點研發(fā)方向。
本文研制的一款0.8 μm高壓BCD電路,中測成品率有12%的漏電失效,中測成品率MAP圖如圖1所示。失效管芯片內(nèi)分布零散,針對該問題,通過電路失效分析確定了漏電失效位置,圖2是電路漏電失效斷面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照片??梢钥闯?,失效處介質(zhì)2的前層臺階高度是金屬1的厚度和金屬1過刻量之和750 nm,需填充的間隙寬度是金屬1的間距1.8 μm。經(jīng)過IMD平坦化工藝后的臺階高度是490 nm,平坦化效果不佳,造成其上的金屬2殘留短路,導致了電路漏電失效。此外,在殘留的金屬2下方IMD沒有完全填充,存在空洞。
因此,解決該電路漏電失效的根本在于優(yōu)化IMD的平坦化工藝,消除介質(zhì)層中的空洞,提升各間距尺寸金屬1處的平坦化效果,杜絕金屬2殘留短路。
圖1 中測成品率MAP圖
圖2 電路漏電失效SEM圖
0.8 μm高壓BCD電路的后道布線是兩層金屬,其IMD平坦化采用的是SOG(spin-on-glass)局部平坦化技術,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在電路前道器件制造完成后,進入后道互連布線。
后道互連的工藝過程如下:(1)介質(zhì) 1 ILD(Inter-Layer Dielectric)完成淀積和平坦化工序,將電路器件和互連布線的金屬層隔離開;(2)器件的各引出端口通過接觸孔光刻和刻蝕開出窗口;(3)淀積、光刻和刻蝕第一層金屬ALSICU,使金屬1填充到每個接觸孔內(nèi),并通過布圖將器件端口互連;(4)淀積和平坦化介質(zhì) 2 IMD(Inter-Metal Dielectric),將兩層金屬隔離開;(5)通孔光刻和刻蝕開出金屬間的互連窗口;(6)淀積、光刻和刻蝕第二層金屬ALSICU,使金屬2填充到每個通孔內(nèi),并通過布圖將金屬1互連;(7)淀積、光刻和刻蝕鈍化層,將電路用鈍化層保護起來,并開出電路引線孔。
上述工藝流程中的IMD淀積和平坦化是本文的重點改善內(nèi)容,因采用了SOG局部平坦化工藝,其膜層為三明治夾心結(jié)構,SOG夾在上下層SiO2中,確保SOG材料不受外界影響,保持其性能穩(wěn)定。介質(zhì)2淀積和平坦化工藝流程如下:(1)淀積第一層SiO2;(2)SOG涂布,將液態(tài)的SOG材料均勻涂布在圓片表面;(3)SOG回流,在一定溫度下釋放SOG溶劑,將SOG固化;(4)SOG回刻,將金屬1上方的SOG刻蝕干凈,確保開通孔的介質(zhì)2內(nèi)沒有SOG,避免通孔中毒問題[2];保留間隙內(nèi)的SOG材料,起到局部平坦化的作用;(5)淀積第二層 SiO2。
圖3 后道流程及IMD工藝流程
介質(zhì)平坦化工藝隨著技術的推進,經(jīng)歷了未平坦化、平滑處理、部分平坦化、局部平坦化、全局平坦化的發(fā)展過程,其平坦化效果如圖4所示。
圖4 介質(zhì)平坦化效果示意圖
介質(zhì)平坦化的量化指標一般采用平坦化因子β表征[3],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ti表示前層臺階高度,tf表示平坦化工藝后的臺階高度,具體參見圖4。因此,β的含義是平坦化工藝后臺階高度的改善程度。在完全平坦化的工藝中β為1,而沒有平坦化效果的β為0。
圖5[4]是SOG局部平坦化工藝的實驗數(shù)據(jù)??梢钥闯觯瑢τ谙嗤那皩优_階高度,SOG三明治結(jié)構各層不同膜厚條件下,隨著前層間距尺寸的增加,平坦化因子逐漸變小,平坦化效果越來越差。
0.8 μm高壓BCD電路漏電失效點的前層金屬1間距是1.8 μm,平坦化因子是0.35。在IMD SOG平坦化工藝改善過程中,全面評估各種間距尺寸的平坦化因子,并將平坦化因子提升到0.70以上。
圖5 在不同工藝條件下SOG平坦化因子隨間距尺寸的變化
IMD SOG平坦化工藝第一層是淀積950 nm的SiO2,當金屬1間距為1.8 μm時,金屬1側(cè)面的SiO2在淀積過程中向中間匯合,金屬1肩膀上的介質(zhì)會先于側(cè)壁相連,這樣會在介質(zhì)中留下空洞,后續(xù)的SOG也填充不進,造成電路可靠性隱患,如圖6所示。這就解釋了圖2介質(zhì)空洞產(chǎn)生的原因。減薄第一層SiO2的厚度,可避免金屬1肩膀上的介質(zhì)閉合,消除介質(zhì)空洞,讓SOG完全填充;同時減薄后的SiO2要有一定厚度,在SOG回刻時保護下層金屬不受損傷。
圖6 介質(zhì)空洞產(chǎn)生過程
0.8 μm高壓BCD電路設計規(guī)則中金屬1的最小間距是1 μm,因此第一層SiO2的厚度應小于500 nm;同時考慮到對下層金屬的保護,最終選擇了330 nm作為第一層SiO2的厚度。為保持介質(zhì)2厚度不變,加厚了最后一層SiO2,流程對比如表1所示。
優(yōu)化流程一的平坦化SEM圖片如圖7所示。金屬1間距1.1 μm的前層臺階有小場氧、金屬1厚度及金屬1過刻量;金屬1間距1.5 μm的前層臺階有多晶1厚度、金屬1厚度及金屬1過刻量;金屬1間距2 μm的前層臺階有金屬1厚度及金屬1過刻量。在1.1~2 μm的金屬1間距下,不同的前層臺階條件下介質(zhì)2均完全填充。
表1 優(yōu)化流程對比
圖7 實驗一介質(zhì)2平坦化效果的SEM圖
優(yōu)化流程一的平坦化因子β對比情況示于圖8。金屬1大尺寸間距下β可由0.35改善到0.55。雖然β的實驗結(jié)果沒有達到目標值0.70以上,但實現(xiàn)了SOG完全填充,后續(xù)實驗繼續(xù)在此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
圖8 實驗一平坦化因子改善對比
在實驗一的基礎上,調(diào)整SOG回刻選擇比。SOG回刻選擇比指相同時間內(nèi)刻蝕SOG的膜厚和刻蝕SiO2的膜厚的比值,該選擇比越小表示SOG腐蝕量越小,SiO2腐蝕量越大。適當降低回刻選擇比可以減少金屬1大間距處的SOG損失量,達到平坦的效果。
降低SOG回刻選擇比的平坦化效果如圖9所示。在相同的前層臺階和同一金屬1間距 (1.5 μm)下,SOG回刻選擇比為1時,β=0.54;SOG回刻選擇比為0.8 時,β=0.64;SOG 回刻選擇比為 0.5 時,β=0.76??梢?,降低SOG回刻選擇比可以大幅提高平坦化效果。但是,回刻選擇比為0.8和0.5時,大塊金屬1上SOG刻蝕不凈,不利于通孔接觸電阻的穩(wěn)定。因此,純粹通過降低SOG回刻選擇比來優(yōu)化介質(zhì)2的平坦化是行不通的。
圖9 降低SOG回刻選擇比的平坦化效果
4.3.1 SOG二次平坦化優(yōu)化
觀察金屬1間距處的平坦化情況,可發(fā)現(xiàn)均是SOG回刻后留下的臺階偏大導致平坦化不佳。由于單項的調(diào)試優(yōu)化程度有限,本文從工藝集成的角度開發(fā)了二次平坦化流程:在實驗一的基礎上,介質(zhì)2做兩次SOG平坦化,讓第二次的SOG填滿第一次SOG回刻留下的臺階,獲得更佳的平坦化效果。因為增加了一層SiO2淀積,為了保持最終介質(zhì)2的厚度,減薄了最后一層SiO2的厚度,流程對比示于表2。
表2 介質(zhì)2二次平坦化流程對比
二次平坦化的SEM照片如圖10所示,金屬1間距從1~2 μm變化時,介質(zhì)2表面已經(jīng)接近平整,且完全填充。
圖10 二次平坦化SEM圖
SOG二次平坦化后,金屬1間距從1~2 μm變化時,其平坦化因子均大于0.90,優(yōu)化效果非常明顯,對比情況如圖11所示。
優(yōu)化后電路的中測良率提升到97%,并通過了電路認證。
圖11 二次平坦化優(yōu)化對比
4.3.2 SOG二次平坦化評估
(1)成本評估:對二次平坦化工藝新增的一段SOG工序做成本評估,結(jié)果是新增成本可接受。
(2)工藝窗口確認:拉偏SOG回刻量±15%,介質(zhì)2平坦化因子大于0.7,電性參數(shù)沒有明顯變化,電路中測良率達到97%,電路成測、可靠性考核及應用結(jié)果均合格。
0.8 μm高壓BCD工藝電路中測成品率有12%是漏電失效,失效管芯在圓片上分布零散。失效分析發(fā)現(xiàn)其根本原因是介質(zhì)2平坦化不良,造成金屬2殘留短路,導致電路漏電失效。通過減薄介質(zhì)2 SOG第一層SiO2的厚度,解決了介質(zhì)空洞問題,實現(xiàn)了介質(zhì)層的完全填充;在此基礎上開發(fā)了二次平坦化工藝,將介質(zhì)2平坦化因子β由0.35提升到大于0.90,杜絕了由平坦化不良導致的金屬2短路漏電,將電路的中測成品率提升到97%,并通過了電路認證。
[1]A Andreini,C Contiero,P Galbiati.A new integrated silicon gate technology combining bipolar linear,CMOS logic,and DMOS power parts[J].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86,33(12):2025-2030.
[2]李紅征,陳海峰,郭晶磊.SOG局部平坦化技術研究[J].電子與封裝,2012,12(5):17-20.
[3]Michael Quirk,Julian Serda.半導體制造技術[M].韓鄭生,等譯.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
[4]寇春梅,李洪霞.0.5 μm CMOS后段平坦化工藝優(yōu)化[J].電子與封裝,2012,12(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