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對學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僅是讓學生簡單的掌握一門外語,更加是獲取與其他國家、其他文化的人進行交流能力的過程。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要為中學生實現跨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就要認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作用,了解當前中學英語文化教學現狀與不足,從而不斷的完善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本文就英語文化教學促進學生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學生;語用學;教學方法;信息技術
一、跨文化交際簡介:
跨文化交際定義的理解:跨文化交際顧名思義,是實現不同文化習俗,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表面上看,最大的問題是語言不同,但是語言只是一種表達規(guī)則的集合,有固定的規(guī)則與模式,通過簡單的學習,都能夠完成基本的學習過程。真正制約著不同文化人們交流的有著更多的因素:首先是歷史不同,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發(fā)展歷程不同,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歷史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待事物觀點。其次,是風俗文化不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風俗文化,例如我國的神話當中,認為龍是神獸,是吉祥的象征,有二龍吐珠、龍鳳呈祥等褒義詞語。而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龍的形象通常是惡獸,多以戰(zhàn)敗惡龍來體現英雄的偉岸形象。再次,是宗教信仰不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會在交流中,讓話語產生不同的含義。最后,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也是制約交際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我國文字,講究精煉,用簡短的語言表述更多的含義。常用四字成語或者連續(xù)的單詞來進行形容。而英文卻常常使用長句的方式來進行表達。這些都是制約文化交際的重要因素。
二、中學英語教學現狀制約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分析:
中學英語教學通過不斷的總結經驗,在實踐中進行教學過程的完善,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最初的考核單詞和語法結構,轉變?yōu)榭己擞⒄Z能力的掌握,加大了閱讀理解的學習內容,同時重視了中學生聽力的訓練。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還有一些至于中學生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因素存在。下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2.1中學英語教學以應試為主:
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水平的考核與評估,中考成績至關重要。同時中考成績也稱為了學生升入重點中學的評判標準。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淡化了英語學習能力評估的作用,而側重于具體的考試成績,為了進入重點高中而努力。從而形成了考試模式鍛煉,題海戰(zhàn)術等學習方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也逐漸忽視了中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作用。
2.2教學內容單一:
教學內容多以考試的知識點為主,進行試卷的題型練習,忽視了英語跨文化交際中聽、說、讀、寫的能力練習。中西方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之間的了解與學習。教學方式主要以講授方式為主。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自主的學習意識,更談不到交流中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所以這種教學模式,也是不適合培養(yǎng)中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
三、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能力提升的策略與方案:
3.1語用學思維合作原則應用于教學中:
一、語用學與合作原則簡介:英語也是語言學中的一種,是為了實現交流而產生的。首先,語用學簡介:語用學的思想適合英語的教學也符合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語用學是一門綜合的學科,語用學中最基本的含義就是會話,也就是人們之間語言符合的交流。而會話的交流并不是單一的你問一句,我簡單的回答一句。語言的魅力是巨大的。例如問題是:“你喜歡我嗎?”當然回答:“喜歡”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如果回答:“你是我生命中的氧氣”人們當然也能理解,沒有氧氣人們是不能生存的也表達了“喜歡“的含義。再比如:“你下圍棋嗎?”回答可以是“下圍棋”,當然而言可以是:“我曾經是圍棋5段”這當然也是表達了下圍棋的含義。這就是會話的魅力。很多時候一句話可以包含多層次的含義,但也對會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正確理解會話的含義,就要求交談者有相同或者相類似的文化素質、生活背景、了解特殊的時間與環(huán)境等因素。其次,合作原則簡介:合作原則,簡單的理解就是交談的雙方或者多方,都遵循著讓彼此理解會話含義的規(guī)則進行交流。舉例而說,提問者:“今天凱瑞去書店買書了嗎?”回答者回答:“不知道”如果他真的不知道,那么他是遵循合作原則進行交流的。如果他知道,而且回答不知道,提問者又無法判斷他是否知道這三點,那么他就沒有遵循合作原則進行交流。
二、合作原則融入課堂的作用:合作原則具有質量、數量、關聯(lián)、方式等四個細的準則,能夠幫助人們通過遵守和違反四個準則來實現特定含義的表達。將合作原則融入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會話中雙方或者多方的含義;可以將一些中國和西方的交談習慣,通過合作原則進行對比,促進學生了解更多國家的語言習慣,更加利于學生對一些英文作品進行賞析,幫助理解作品的中心含義。
3.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英語教學模式不再單一:
一、引導式教學:不再以教師為主體,而是轉換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擔任參與者,以及出現錯誤過程中的引導者。這樣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側面的培養(yǎng)學生未來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有異曲同工的作用。但并不完全相同,不依賴于視頻的學習模式。
二、任務式教學方法,提升課堂趣味性:在學習之前,為學生布置小型的學習任務,讓后在課堂上一起來完成。任務式教學還可以配合分組教學方法。因為有些任務工作量相對較大,不適合單個學生完成,可以用小組的方式來分工完成。這樣鍛煉了中學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情商,也是未來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合理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現代已經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學生英語教學當中,信息技術也能發(fā)揮巨大的作用。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獲取更多的網絡學習資源,例如圖片、聲音、文化風俗介紹等等。有利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其次,利用信息技術中的數據庫技術,可以建立教學交互平臺,打破教學的時間和地域束縛。以往英語學習只局限在教室當中,在課堂的45分鐘過程中。而在動態(tài)平臺中,師生的交互可以實時進行可以在任何地點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學生將疑惑傳達到平臺中,教師給予解答指導。讓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學習更加實時化。
3.3將文化學習融入到課堂和生活當中:
要提升中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要提升學生對本國以及他國的文化認知。這就需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產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學習愿望。所以可以在課堂中,適當的拿出部分時間,簡單的介紹西方國家的風俗文化,風土人情。同時也可以建立英語沙龍,英語角等課外學習興趣課堂,興趣課堂中介紹更多的文化元素,幫助學生提升文化認知。
3.4側重英語交流能力的鍛煉:
側重英語的實際交流作用,把聽、說、讀、寫能力細化,專項強化然后綜合鍛煉。例如讓學生觀看英語原聲小短劇,配合中英雙文字幕,這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升聽力的鍛煉。同時短劇的劇情潛移默化的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再比如,進行小話劇的排練,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演出的任務。這對中學生的興趣吸引不言而喻,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再通過臺詞的學習,了解話劇這類文學作品的英文書寫習慣。綜上所述,這些實踐的英語能力練習,可以提升中學生交流能力,也可以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
3.5改變教師觀念,形成新的學生培養(yǎng)價值觀:
多年的升學考核,讓教師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單一的認為英語教學就是要提升英語考試成績。其實,現在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并不再是名校畢業(yè)。而是多元化的,要具備實際的技能。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發(fā)揮英語的最基本作用,那就是交流、交際。讓學生能夠用英文進行交談,表達自己的含義,理解對方的思想。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目標。所以轉換教學思想,不盲目崇拜考試成績,重視英語交流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3.6提升教師英語綜合素質:
教師講授的知識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來源,教師的英語綜合能力不可忽視。而很多中小學英語教師,英語綜合能力并不強。尤其是在英語交際方面,很多教師僅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口語能力薄弱,這樣的英語教師無法滿足學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學習需求。所以英語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學??梢酝ㄟ^多種方式來提升英語教師的綜合能力素質。首先,可以提供帶薪培訓的機會,讓教師繼續(xù)深造,提升英語能力,為未來更好的文成教學任務做準備。其次,定期舉辦教學交流,教學研究活動,讓教師相互交流,豐富教學經驗,開拓教學視野。還可以在教師當中,進行教學競賽,提升教師的競爭意識。最后,引入具備教學資質的人才,例如適當外聘外教擔任口語課程教師,引入海歸人員走入教學課堂等等。
綜上所述:為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堅實基礎,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認識到學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合理的運用語言學以及相關理論,幫助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針對當前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能夠有效的提升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入世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孫瓊,趙春昶.沈陽大學學報.2005(01)
[2]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入跨文化交際知識[J].巫峻.龍巖師專學報.2003(02)
[3]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技能[J].浦小君.外語界.1991(02)
[4]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J].王得杏.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04)
[5]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J].何自然,閻莊.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03)
[6]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與外語教學[J].胡文仲.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04)
作者簡介:高夢盈,河北省廊坊市大廠高級實驗中學英語教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