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雨 琦
(南京市二十九中,江蘇 南京 210000)
中國園林具有生境、畫境和意境的層層增進的藝術(shù)境界。首先,人工模山范水營造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钡淖匀幻谰?,是園林的第一重生境,藝術(shù)加工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畫境,以文學藝術(shù)形式在亭臺樓閣等景點上題名,使園林形成“文因景成,景借文抒”“情景交融”的意境[1,2]。園林集繪畫、文學、美學、建筑、雕刻等多門藝術(shù),造園美景包含豐富的意蘊[3,4],景題作為園林內(nèi)涵的外延符號,以一種言簡意賅的文學形式提煉和升華園林意境,實現(xiàn)園林傳達的實質(zhì)功能。
景題作為中國園林造園的文化構(gòu)成要素,不僅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也增強意境,是景觀的“點睛之筆”。沒有景題的園林缺乏精神凝聚[5],正如《紅樓夢》中賈政所云:“若無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題標,仁是化山柳水,也斷不能生色。”園林意境借助于實物在立體空間里營造,借助景題使園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通過視覺和想象,形成“咫尺之內(nèi),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里之峻”的無限空間和境界。
網(wǎng)師園,中國古典私家山水園林的代表,位于蘇州市城區(qū)東南部帶城橋路闊家頭巷11號。網(wǎng)師園宅園合一,總面積不及拙政園的1/6,陳從周譽其為“蘇州園林以少勝多的典范”。園林部分占地約8余畝,景觀小中見大,布局嚴謹,園內(nèi)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wǎng)師園“地只數(shù)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網(wǎng)師園始建于南宋,始稱“漁隱”,清乾隆三十年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并重建,定園名為“網(wǎng)師園”[6]?!熬W(wǎng)師”借舊時“漁隱”之意,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有隱居江湖之意,園內(nèi)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皆蘊含隱逸氣息。
網(wǎng)師者,漁翁也,漁翁必然與水為臨。園中掘半畝彩霞池,池畔黃石點綴,亭臺樓閣依水而設(shè),與水中的粉墻、黛瓦、飛檐翹角、蒼松、假山、小橋交相輝映,融在了一起,暈染成了一幅畫。作為網(wǎng)師園中部精華的彩霞池,一泓碧水流動著天光云影,滿池波光流彩著亭臺樓閣,煙水迷離著網(wǎng)師園的朝朝暮暮。
2.2.1月到風來亭
彩霞池西岸臨水“月到風來亭”,是一座六角攢尖頂亭子,亭子用黃石架空,相對高度較大,高踞水面之上,極為突出,是水邊景觀的核心[7]。名稱出自宋朝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泵髟律揭箍照?,微風拂過碧水,相同的清涼清幽淡雅意味,很少有人體會到,只有微細的心情才能領(lǐng)悟。月到風來亭左右兩側(cè)設(shè)置游廊,南側(cè)波浪起伏且長,北側(cè)游廊較短近似直線。網(wǎng)師園中部庭院的無限美景,都聚在了月到風來亭中。
2.2.2濯纓水閣
月到風來亭的兩道游廊襟帶左右的濯纓水閣和看松讀畫軒。左側(cè)濯纓水閣在水池南岸,水閣以“濯纓”命名,取《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濯纓”有避世隱居之意,突出了網(wǎng)師園“漁隱”主題。建筑內(nèi)景南墻開花窗,借景作畫,兩側(cè)懸鄭板橋所書“曾三顏四,禹寸陶分”聯(lián),“曾三顏四”是儒家為人處事的原則[8]。上聯(lián)的“曾三”,來自《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顏四”,來自《論語》中孔子對顏子所說的克己復(fù)禮四要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下聯(lián)的“禹寸陶分”,來自東晉大將陶侃以所說:“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意指珍惜光陰。
2.2.3小山叢桂軒
“小山叢桂軒”在濯纓水閣左側(cè),園中主要建筑,做四面廳式,單檐歇山卷棚頂,造型輕巧,舒展飄逸,掩映在彩霞池岸黃石假山堆疊的云崗后。小山叢桂軒與濯纓水閣一進一退、一實一虛,使彩霞池空間疏朗。軒內(nèi)漏雕門窗,一個格窗一幅畫,觀賞四周假山、桂花美景,有“四面有山皆入畫,一年無日不看花”的意境。小山叢桂軒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之境界,為秋日美景。又以北周文學家庾信《枯樹賦》中有“小山則叢桂留人”句,點出了此處寓款留賓客之意。
小山叢桂軒左側(cè)引靜橋,其后為網(wǎng)師園住宅區(qū)萬卷堂和擷秀樓,其高峻的山墻成為池邊一道亮麗的風景,優(yōu)美的屋脊曲線,鑲嵌花窗的粉墻,倒影在彩霞池中。墻下半山亭與“射鴨廊”相連,“射鴨”實為古代宮廷仕女一種游戲,在花園水池中放養(yǎng)水禽,宮女以藤圈投套,情景生動有趣,唐王建《宮中三臺詞》有句:“魚藻池邊射鴨,芙蓉苑里看花?!迸R水廊由此得名[9]。與“射鴨廊”北通的“竹外一枝軒”,卷棚歇山、發(fā)戧翹角屋頂,從池南望去,宛似船舫泊在彩霞池畔。
2.2.4看松讀畫軒
“看松讀畫軒”在月到風來亭的右側(cè),遠水面而建。中國畫熔詩、書、畫于一爐,故欣賞中國畫古稱“讀畫”,得畫中之寓意哲理和詩畫韻味。“看松讀畫軒”門外平臺上兩株古檜虬干垂枝,蒼勁獨秀,與樹干斑白的白皮松和樹姿蒼古的黑松,形成一幅常青松柏圖。在這里既是“讀畫”,更是“看松”賞天然畫本。軒中對聯(lián)“滿地綠陰飛燕子,一簾晴雪卷梅花”,描繪了此處畫中美景。
網(wǎng)師園彩霞池西北角的一座明式獨立小院,名為“殿春簃”,是網(wǎng)師園園中園,也是中國第一例園林出口工程的范本,在海內(nèi)外遐爾聞名[10]。197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明軒”庭院,以殿春簃為范本,小院中的月亮門、曲廊,還有山石、竹木、花草和魚池等精華,創(chuàng)造了境外中國古典園林造園之經(jīng)典,開創(chuàng)了中國園林藝術(shù)走出國門的先河,并成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永恒展品,使中國園林更加聞名于世。殿春簃小院的屋宇、曲廊、山石、碧泉、花木、小庭等美景與景題形成寓平以奇、“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意境。
2.3.1園中園名稱景題
殿春簃的“殿春”,出自蘇東坡“尚留芍藥殿春風”句意,點明景觀時節(jié)。殿,意為排列在最后,“殿春”指春末,“簃”是建筑物的名稱,指樓邊小屋[11]。因此,在殿春簃內(nèi)可以賞春末美景。殿春簃廳堂內(nèi)懸寫景聯(lián)“巢安翡翠春云暖,窗護芭蕉夜雨涼”,更將春末美景躍然眼前,翡翠般的竹叢中鳥巢安居,春云暖心;闊葉芭蕉掩映花窗,夜雨清涼。翠竹、芭蕉、春云、夜雨、花窗、鳥巢詩化了殿春簃美景,繪盡了春天爛漫。
2.3.2入口景題
從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橋西行,來到“月到風來亭”廊墻北端的小門,這便是進入殿春簃的入口。小門上額書“潭西漁隱”“潭西”即水潭以西,“漁隱”是史正志萬卷堂的舊號?!疤段鳚O隱”為指示性題詠,“漁隱”寓泛舟垂釣歸隱之意,提示人們池西尚有隱逸之趣。入內(nèi)回望園門,上書“真意”,取自東晉陶淵明《飲酒》詩:“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這里自有真意妙趣,欲待解說,卻已忘了想說的言語。殿春簃小院可使人們欣賞真正的自然意趣。
2.3.3大風堂
殿春簃西側(cè)復(fù)室,窗明幾凈,20世紀30年代,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寓居于此,作為畫室,名為“大風堂”。書房有對聯(lián):“鐙火夜深書有味,墨華晨湛字生香”,挑燈讀書,越到深夜越覺書中有味,揮毫濡墨,寫到清晨更感字上生香,表達了畫家張大千從藝之勤勉。其兄弟張善子善畫虎,飼虎于園中,繪虎《十二金釵圖》,以虎喻美人,虎死葬此。今在大風堂南窗下西墻角有張大千所書“先仲兄所豢虎兒之墓”碑,是1982年張大千追憶往事而補書墓碑,并立石于園中,紀念手足及虎兒情。
2.3.4涵碧泉
殿春簃庭院內(nèi),沿墻湖石假山堆疊,西南墻角摩崖石刻“涵碧泉”,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詩意而名?!昂奔醋甜B(yǎng)和潤之意,“碧”言明泉水之明澈清靜,而“泉”即為水源,園林“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涵碧泉”與網(wǎng)師園中部水景一脈相通。西墻湖石叢中有六角攢尖半亭怡然而立,因亭下有泉,故名冷泉亭。亭內(nèi)巨大靈璧峰石,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叩之錚琮如金玉。冷泉亭中“坐石可品茗,憑欄可觀花”。
園林中的景點題名,不僅是中國園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表達窗口,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傳統(tǒng)建筑及景點,只是以其形態(tài)語匯展示,不足以表達造園者的思想,充分利用景題文字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涵義,是體現(xiàn)和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游人在園林中游憩娛樂的同時也能增加精神審美,從多角度品味古人造園智慧。同時,景題文化解析也為現(xiàn)代園林景題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