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李濱聲
為什么說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相聲對普通話的推廣發(fā)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呢?因為相聲演員把說北京話改成說普通話以后,您要想聽相聲,就要學普通話,或者說您聽相聲,就是在學普通話。說到這兒,得給相聲名家侯寶林記一功。
侯寶林當年家喻戶曉,被人尊為語言大師。因為他是滿族,所以很多人以為他是老北京,其實,侯先生是天津的根兒。他出生在天津,4歲的時候,被他舅舅張全斌抱給了北京地安門外的侯連達家。養(yǎng)父侯連達是滿族鑲藍旗,曾在濤貝勒府當過廚師,所以,他也就隨著侯姓成了滿族。
侯寶林11歲拜顏澤甫學京劇,后來才改行拜常寶臣、朱闊泉說相聲。當年,在鼓樓、西單商場、天橋等處“撂地”說相聲,也小有名氣,但讓他成為大師級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作的新相聲。
侯寶林先生能成名,取決于他的勤奮學習。他沒上過什么學,更沒什么學歷,但他干什么吆喝什么,認準了相聲是語言的藝術,對北京話死磕,不但說相聲,也自己寫相聲,把相聲這門藝術給吃透了。侯先生對北京話的貢獻是“否定”北京話,當然,這個否定是打引號的。比如他在相聲《北京話》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甲:北京話可別說那老北京話,什么“你顛兒了”,“撒丫子啦”,“孬(nao)啦”。你比如說一個“吃”吧,就有很多說法。
乙:哦。
甲:這兒擱個饅頭,你把它吃了。
乙:這不就得了嘛。
甲:老北京話有很多詞兒,形容這個“吃了”。
《北京話》作者劉一達
乙:還有什么詞兒?
甲:你把它餐了。
乙:餐了?
甲:餐字原來是文言,可擱在這兒,它算土語。
乙:啊。
甲:這算兩用的。還有你把它啃(ken去聲)了,你把它開了。
乙:開了?
甲:還有,你把它捋(lǚ)了。
乙:口害。
甲:再多一個字,你把它墊補了。
乙:墊補?這叫什么話?
甲:這就叫北京話的土語。
乙:哦?土語。
甲:說話,你說土語不行,非得說普通話。
乙:那是啊。
甲:現(xiàn)在提倡說普通話,今后說話都要按照這個規(guī)矩。
您瞧,侯先生是不是把北京土話給否了?當然,他這是講在臺上演出要說普通話,不能說北京土話。
其實,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您在臺上說北京土話,人家真聽不懂呀!
上世紀50年代,侯先生曾與人合作過《相聲概論》,1963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特聘他給古典文獻專業(yè)的學生當導師,完成了10萬多字的“有關明清民間笑話”的論文。后來,他和北京大學教授汪景壽、南開大學教授薛寶琨、山東大學教授李萬鵬合著出版了《曲藝概論》。
1980年他被北京大學正式聘為中國語言文學兼職教授,之后,又被遼寧大學、河北大學中文系聘為教授,講授北京話和文學語言。
此外,他還參與了喜劇電影《游園驚夢》的拍攝,到上海拍過電影《方珍珠》,并在上海北方曲藝團工作過一段時間。一個說相聲的能成為北大兼職教授,給北大的學生講語言,侯先生可以說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