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晗
摘要:《長恨歌》歷來被認為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但卻是他詩歌風格中的異類,可以說是一次討好粉絲的投機行為。而《妖貓傳》中則有太多套路,更像是一個精心巧構。從這一角度看,《妖貓傳》沒有顛覆《長恨歌》,相反,它繼承了《長恨歌》中的精髓:情是真的。
關鍵詞:《妖貓傳》;長恨歌;關系;超現實手法
一、白居易與《長恨歌》
《長恨歌》本身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楊貴妃如何獲寵,“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唐玄宗如何專寵于她而不務政事,“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亂爆發(fā),玄宗帶著她出逃“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最后軍隊逼死楊貴妃“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p>
第二部分是失去楊貴妃之后,唐玄宗的悲痛。他想起楊貴妃,“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戰(zhàn)亂結束后,他來到楊貴妃死亡地馬嵬坡,想要找回楊貴妃的尸骨,可是居然空無一物,“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被氐搅碎L安的唐玄宗,面對著物是人非,感受到徹骨的寂寞與思念,從天黑難眠到天亮,“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p>
第三部分是全詩的高潮,也是技法上最高超的部分,白居易運用了超現實的寫法,讓楊貴妃再度登場。他幻想了玄宗找到道士尋找楊貴妃的靈魂。最后在蓬萊仙山找到了已經成為太真仙子的楊貴妃,面對玄宗派來的使者,她留下了最出名的愛情誓言,“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整首《長恨歌》氣勢恢宏,氣勢壯麗,纏綿悱惻。
二、電影《妖貓傳》與長恨歌的關系研究
電影《妖貓傳》情節(jié)緊湊,環(huán)環(huán)相扣。楊貴妃出場之后,絢麗的視覺效果將大唐盛世渲染到極點。我也體會到白居易在創(chuàng)作《長恨歌》時候的感情。長恨歌在大眾看來是一首書寫玄宗貴妃愛情的史詩。從三千寵愛,再到馬嵬驛事變,玄宗無奈賜死貴妃,卻無限思戀。再到貴妃含情凝睇謝君王,最后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埋枝”,更是將兩人愛情推向高潮。而電影中卻將這段廣為流傳的愛情佳話打破。
首先,空海對白居易說:你害怕你寫的長恨歌是假的。白居易所生活的唐朝已經不是盛唐時期,他表示自己不止一次幻想過生活在玄宗的年代。白居易為貴妃不平,因為他知道大唐隕落并非貴妃的錯誤。所以在長恨歌里,他為貴妃正名,正如三十年后,只有他一人心系貴妃。白居易沒有見過貴妃,而長恨歌里所描寫的愛情,或許是白居易心中兩人美好的愛情。而在結尾真相大白后,白居易才明白,長恨歌是假的,玄宗對貴妃也是虛情假意。甚至如丹龍所說,玄宗一早就計劃好了貴妃的死,一直和幻術大師商量如何欺騙貴妃,可見其卑鄙與絕情。而唐玄宗那句“如果我死了,就違背了我們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諾言”,更讓人感受到了玄宗的虛情假意。正如阿部先生那句,“皇帝才是真正的幻術大師”。而電影中高力士說過一句話,“沒有人愿意背負殺死貴妃的罪名”,其實更像是在暗示觀眾,是皇帝不愿背負殺死貴妃的罪名。可這樣的結局就與白居易在詩中貫穿全局的愛相沖突。細品長恨歌,你會發(fā)現貴妃之死是禁不起推敲的。所以白居易在詩中努力淡化貴妃之死,幾筆帶過。在電影結尾,白居易才說長恨歌是假的,才說自己的詩該燒了。
李白也有三首寫楊貴妃的詩,那便是《清平調詞三首》。李白的《清平調》寫的并非是楊貴妃,而是盛唐,“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對天地造化都羨慕的人類文明的一個比喻,而“春風拂檻露華濃”寫的則是一個萬世不可一遇的巔峰時代的極致與短暫,濃則濃矣,終是風和露?!叭舴侨河裆筋^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更是兩個難遂之約,皆非現實中能夠把握的幸福。這首詩意象飽滿雍容,也不忌諱細膩的感官挑逗,這正是盛唐氣象的寬容。但《妖貓傳》把在白居易寫《長恨歌》前寫就的這首詩定為“假詩”,導演借妖貓口進行強調:李白寫完《清平調詞》才見到了楊貴妃。白居易甚至還說我寫不出“云想衣裳花想容”,但你也不能說我的《長恨歌》是假的。片中白居易對詩發(fā)表見解流于意氣,倒顯得導演不好意思說出真假了。
影片的高潮,就是楊貴妃的死因真相大白的一刻?;脺绺携偪駬鋪怼4筇剖⑹?、極樂之樂、所有的深情,都是一場幻夢。但電影的好處在于,它暗含了一種真真假假的哲學。一開始空海就是一個看破幻術的大師,而他查案的經過,也像極了一個求真的過程。到楊貴妃之死揭秘,唐玄宗與楊貴妃是愛情絕唱是假。真相大白,影片所有求真的過程落幕。真實的唐玄宗可能薄情寡恩,虛偽自戀,盛唐時代的這首愛情悲歌可能是假的。但是白居易放在《長恨歌》里的深情卻無比真摯。
參考文獻:
[1]晏家春.長恨綿綿,為情所困——論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J].中華文化論壇,2009(01).
[2]張中宇.“一篇長恨有風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3]吳增輝.盛唐情結與《長恨歌》主題由諷諭到愛情的轉向[J].社會科學,2009(08).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