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一、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
語文學科之于一個人的成長有多大的意義?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究竟包含哪些內容?我國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語文素質”的所涵蓋的范圍,綜合性強。如華中師范大學雷實教授在《談談“語文素養(yǎng)”》文中指出:“簡單地說,語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合了語文課程的整體目標追求”[1]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認為:“語文素養(yǎng)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yǎng),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盵2]
上述對于語文素養(yǎng)的定義比較寬泛,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思想品德、行為態(tài)度、情感態(tài)度、思維理念、人文素養(yǎng)等內容,幾乎涉及一個人的全部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主體地位被不恰當?shù)臄U大了,導致語文素養(yǎng)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無所不包的大容器,勢必嚴重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我們認為“語文素養(yǎng)”研究的是“語文”范圍內的“素養(yǎng)”,而不是一個“人”的全部素養(yǎng)。
第二種觀點認為“語文素養(yǎng)”所涵蓋的范圍過于廣泛,失去了學科本身的特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古源“認為立足言語形式才是語文課的根本,培養(yǎng)學生運用母語進行言語交往活動(聽說讀寫活動)的能力才是語文課程的終極目標?!盵3]論者雷良啟甚至提出用“交際能力”取代“語文素養(yǎng)”,他認為“交際能力”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或“整個知識結構和人格修養(yǎng)”。[4]
二、閱讀如何影響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一種觀點為處于教學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從實踐的層面提出應該如何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劉瑞芬(興平南市中心小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一文中認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當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背誦,強化他們的語言積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盵5]永寧縣東西玉小學李冬香認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以語言實踐活動為憑借,在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性,讓學生感悟理、解欣賞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的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盵6]
綜合上述觀點,閱讀之于語言積累功效非常大。因此強化夯實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
1.合作中增強閱讀能力。
從新課標中“小學一至五年級各年段閱讀目標”指標看,新課程標準里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歸納為理解、質疑、積累、運用四大方面。這些能力是隨著年段上升而逐漸遞進,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閱讀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驗性、探究性。可見,新課程目標的要求更注重了學生能力的掌握的發(fā)展,這與二期課改理念是一一相符的。
再從新課標的閱讀評價看,也能側面看出學生所需具備的閱讀能力。新課標中提出:閱讀評價要能檢測學生的閱讀積累,綜合考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理解、感受、體驗、鑒賞水平和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重視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7]
2.從經(jīng)典閱讀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認為,人獲得真正的修養(yǎng)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 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不僅可以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領略人類所思、 所求的廣闊和豐盈,還能將書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精華,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因此,閱讀經(jīng)典作品的意義不在于豐富知識和提高技能,而在于幫助閱讀者全面地發(fā)展自己。語文教師有責任通過經(jīng)典作品,對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教育。 更有責任激發(fā)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的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閱讀經(jīng)典作品的習慣,掌握品讀經(jīng)典作品的技能。使學生樂讀會讀,并有所收獲。讓經(jīng)典文學作品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3.從教學方法著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從表面看,合作學習就是學生樂于接受,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并且其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教師一言堂的格局,為原本缺少獨立閱讀機會的班級授課制課堂搭建了學習的舞臺,讓學生在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閱讀能力鍛煉的機會。并且還得到了不少的意外收獲。 對于老師的意義在于,本研究以傳授經(jīng)驗的方式為一線老師們提供了一套適合于教材和實際工作的教學指南,以達到教學的高效。
從學習的三維目標看,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獲得情感的體驗,進而推動能力發(fā)展,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方法與過程是教師能掌握的。從長遠來看,通過實施適合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才能顯得更輕松可接受,并且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受用終身的。
綜合上述文獻參考,雖說自己稱不上是什么有資歷的教師,但已過而立之年的我也算是年輕的教師。對于怎樣能使學生學好語文這個“大科中的小科”,我認為,唯有緊緊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對語文產生學習興趣,才是一勞永逸,事半功倍的好辦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多種方法教學、及時反饋等方法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教育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張偉,林治金,郝家杰.張偉小學語文“球形”閱讀教學原理與應用[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 洪堡特,姚小平.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 美.大衛(wèi).W.約翰遜.合作性學習 ABC[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