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生
(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三門峽醫(yī)院麻醉科 三門峽472000)
地佐辛是一種強效阿片類鎮(zhèn)痛藥,能夠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其鎮(zhèn)痛強度、起效時間和作用時間與嗎啡相當,通常作為全身麻醉期間常用的鎮(zhèn)痛藥物。但由于地佐辛的作用持續(xù)時間較長,若長時間維持用藥,易導致術后患者出現(xiàn)蘇醒延遲現(xiàn)象,從而增加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1~2]。納洛酮是一種競爭性純阿片受體拮抗劑,常用于嗎啡類復合麻醉藥術后解除呼吸抑制及催醒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劑量納洛酮對地佐辛麻醉后患者復蘇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接受地佐辛麻醉手術治療的21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納洛酮劑量不同分為低劑量組71例、高劑量組71例以及對照組72例。低劑量組男35例,女36例;年齡 19~65歲,平均年齡(42.0±7.5)歲;ASA分級:I~Ⅱ級26例,Ⅲ級45例;手術方式:胃腸外科手術28例,胸外科手術23例,骨科手術20例。高劑量組男37例,女34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1.5±7.3) 歲;ASA分級:I~Ⅱ級25例, Ⅲ級46例;手術方式:胃腸外科手術27例,胸外科手術25例,骨科手術19例。對照組男38例,女34例;年齡21~61 歲,平均年齡(41.0±6.7)歲;ASA 分級:I~Ⅱ級24例,Ⅲ級48例;手術方式:胃腸外科手術26例,胸外科手術24例,骨科手術22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等疾病以及對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禁食12 h、禁水8 h,麻醉前0.5 h肌注0.5 mg阿托品、100 mg苯巴比妥鈉,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通路,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前面罩給氧5 min,流量6 L/min。麻醉誘導:外周靜脈給予丙泊酚(國藥準字H20123318)4 μg/ml靶控輸注,芬太尼(國藥準字 H20123298)3 μg/kg,阿曲庫銨(國藥準字H20060927)0.3 mg/kg,待肌肉松弛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吸入氧氣,控制氧流量、通氣量、頻率、二氧化碳分壓分別為2 L/min、8~10 ml/kg、12~14 次 /min、35~45 mm Hg。麻醉維持:丙泊酚1.5~2.5 μg/ml靶控輸注,地佐辛(國藥準字H20080329)1~3 μg(/kg·min),間斷靜脈注射阿曲庫銨0.03 mg/kg;術中根據(jù)患者血壓、心率情況調(diào)節(jié)地佐辛輸注速度,維持平均動脈壓處于基礎值±20%范圍內(nèi),術畢帶氣管導管送至麻醉后監(jiān)測治療室。對照組單純予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0 min;低劑量組予以7 μg/kg納洛酮(國藥準字H20064789)+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0 min;高劑量組予以14 μg/kg納洛酮+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10 min。待患者清醒,恢復自主呼吸、吞咽反射等,即可拔除氣管導管。
1.3 觀察指標 (1)記錄三組不同時間點(麻醉前、蘇醒時、拔管時)的MAP、HR指標。(2)觀察三組蘇醒后不同時間點(1 min、60 min、120 min)的疼痛、鎮(zhèn)靜情況。疼痛判定標準:以視覺疼痛模擬評分(VAS)為依據(jù),總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輕。鎮(zhèn)靜判定標準:以鎮(zhèn)靜躁動評分(SAS)為依據(jù),總分7分,分數(shù)越低,鎮(zhèn)靜效果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不同時間點MAP、HR比較 麻醉前,三組患者MAP、HR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和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患者在蘇醒時、拔管時MAP、HR均顯著升高(P<0.05)。在蘇醒時、拔管時,對照組和低劑量組患者MAP、HR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見表1。
表 1 三組不同時間點 MAP、HR 比較(±s)
注:和高劑量組比較,*P<0.05。
?
2.2 三組不同時間點VAS、SAS評分比較 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蘇醒60 min時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高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低劑量組,且低劑量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蘇醒1 min、60 min時的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低劑量組蘇醒1 min、60 min時的SAS評分明顯低于高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S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低劑量組,且低劑量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 2 三組不同時間點 VAS、SAS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一時間點比較,*P<0.05;與低劑量組同一時間點比較,#P<0.05。
?
地佐辛為臨床常用麻醉藥物,效果顯著,但由于其作用時間較長,長時間手術維持用藥后易引起患者蘇醒延遲和呼吸抑制等并發(fā)癥,增加蘇醒期風險[4]。納洛酮最早用于對抗阿片類藥物中毒,是一種結構類似于嗎啡的類阿片受體拮抗劑,具有解除呼吸抑制及催醒作用[5]。近年來,納洛酮應用于臨床麻醉患者術后的催醒作用引起了廣泛關注。
本研究結果顯示,麻醉前,三組患者MAP、HR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和低劑量組比較,高劑量組患者在蘇醒時、拔管時MAP、HR均顯著升高(P<0.05);在蘇醒時、拔管時,對照組和低劑量組患者MAP、HR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低劑量納洛酮對患者蘇醒期的血流動力學變化無明顯影響,但高劑量納洛酮則會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這主要是由于高劑量的納洛酮拮抗了大部分阿片類受體,誘發(fā)患者疼痛癥狀,從而造成血流動力學變化。研究結果還顯示,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蘇醒60 min時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高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V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低劑量組,且低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高劑量組與低劑量組蘇醒1 min、60 min時的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低劑量組蘇醒1 min、60 min時的SAS評分明顯低于高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S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低劑量組,且低劑量組蘇醒120 min時的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和文獻[6]結果相符,進一步說明了低劑量納洛酮不會增加術后蘇醒期患者出現(xiàn)疼痛與躁動的發(fā)生,但高劑量納洛酮會明顯增加患者術后疼痛,引起患者蘇醒期煩躁。綜上所述,低劑量納洛酮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地佐辛麻醉后患者復蘇質(zhì)量水平,對其預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