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娟,吳傳秀,楊 靖,汪問津,楊 建,陳 玲
(1.成都市農(nóng)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成都 溫江 611130;2.四川省園藝作物技術推廣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3.成都科學技術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015;4.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qū)農(nóng)業(yè)局,四川 眉山 620010)
四川省作為豇豆主產(chǎn)區(qū)之一,近年來規(guī)模化種植面積達到5萬hm2,年總產(chǎn)量約70萬t。超過20%的豇豆用于加工,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豇豆的種植地域和面積都在逐年擴大。作為西部地區(qū)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城市化發(fā)展加快,一二線基地耕地、水資源逐年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高度集約化生產(chǎn)使病蟲害發(fā)生普遍,安全隱患嚴重。而稻菜輪作技術作為最經(jīng)濟有效的防控病害、改良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技術,越來越受生產(chǎn)重視和應用。成都平原的菜-稻-菜水旱輪作是傳統(tǒng)耕作模式,并形成優(yōu)勢區(qū)域;其主要模式為早春瓜茄豆蔬菜-水稻-蔥蒜類等蔬菜輪作,豆類則以四季豆與水稻輪作模式;由于生育期限制,豇豆與水稻輪作尚無在成都平原生產(chǎn)上應用。近年來,項目組在水旱輪作優(yōu)勢區(qū)域彭州開展豇豆-水稻輪作模式的系統(tǒng)集成研究,通過“早期豐產(chǎn)性好的優(yōu)良抗病品種應用、種子耐寒處理、提早播種、集中育苗、大苗移栽、三膜覆蓋栽培、豆稻合理密植”等技術的集成優(yōu)化,實現(xiàn)了豇豆與水稻年內(nèi)輪作,彌補了成都平原豇豆-水稻輪作高效栽培模式的空白,加上后茬葉菜類的銜接種植,大大帶動了水旱輪作地區(qū)的提質(zhì)增效,并在金堂、眉山、樂山等地進行推廣,取得顯著的經(jīng)濟與生態(tài)效益。其模式主要特點在于保證水稻產(chǎn)量與常規(guī)種植相當?shù)那疤嵯?,豇豆早期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6月12日前)比傳統(tǒng)設施栽培分別提高15%以上、30%以上,豇豆根腐病發(fā)病率降低40%,綜合收益增加48%以上,顯著提高水旱輪作區(qū)農(nóng)戶的收益。以成都平原為例,其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豇豆于2月上中旬播種育苗,早春時期應用“地膜+小拱棚+大棚設施”保溫,5月上旬~6月中旬采收,產(chǎn)量在2000kg/667m2左右,產(chǎn)值約8000元。水稻于4月上旬旱地播種育苗,6月中旬大苗移栽定植,9月下旬~10月中旬收獲,產(chǎn)量600kg/667m2左右,產(chǎn)值約2000元。大白菜于8月中旬播種育苗,10月中旬移栽定植,11月中下旬收獲,產(chǎn)量5000kg/667m2左右,產(chǎn)值約6000元。
選擇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的極早熟抗病豇豆品種成豇7號、7104等。
用2‰磷酸二氫鉀對豇豆種子進行浸種處理,可提高一定的種子耐寒力。
選擇地勢高、排水較好的地塊種植。底肥施有機肥3000kg/667m2,過磷酸鈣50~70kg,硫酸鉀25kg,尿素10kg,耕翻整地后做畦,畦寬1.3~1.5m(包溝),覆黑色地膜。
豇豆宜選擇2月上中旬時間播種育苗,可于3月中旬前定植完畢;用種量1.5~2.0kg/667m2,單窩密度3~4株栽培,種植密度約11000株/667m2。
苗期利用保溫育苗,定植地膜+小拱棚+大棚設施,待天氣轉(zhuǎn)暖后,注意揭棚膜通風換氣。及時搭架引蔓,以“人”字架為好,增強通風透氣,減少落花落莢。開花前不宜追肥。追肥應在花期后,每采收1~2次追施鉀肥和尿素10kg/667m2,中后期可以配合追施速效性的碳胺5~7kg/667m2,以保證豆莢的商品性。根據(jù)田間情況注意灌水,使土壤經(jīng)常保持濕潤,但田間不能積水[1]。
豇豆的主要病害有銹病、白粉病、灰霉病;蟲害有豆莢螟、地下害蟲等。銹病和白粉病可用36%卡拉生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灰霉病可用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1000~1500倍液防治;豆莢螟可在植株現(xiàn)蕾后用20%康寬按10mL/667m2噴霧防治;地下害蟲等可用晶體敵百蟲50g/667m2拌炒香研細的菜籽餅或麩皮10kg制成毒餌撒施毒殺;每667m2用3%毒死蜱顆粒劑2~4kg,在播種前或定植前溝施、穴施或撒施。
嫩莢種子顯露前應及時采收,選擇色澤鮮嫩、無腐爛、無蟲蛀、大小均勻的商品莢,收獲應在早上進行,采摘初期每隔5~6d采1次,盛莢期每隔1~2d采1次,6月中旬前采收完畢,后銜接水稻種植。
選擇適宜成都平原水旱輪作區(qū)種植的雜交稻F優(yōu)498、川作優(yōu)8727等生育期較短的優(yōu)質(zhì)稻。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zhì)肥沃、疏松透氣的田塊,將適量肥料結合整地時施入苗床內(nèi),整平,整細,1.5m起廂。
水稻宜在4月10前旱地播種育苗,播種時將種子浸種消毒,精細播種,澆足底水,搭拱蓋膜。
出苗期保溫保濕;一葉期控溫保濕;二葉期通風練苗,控水防??;三葉期控溫控濕,施促蘗肥;四葉期以后控苗徒長,揭膜,培育壯秧。
于6月20日前完成大苗移栽定植,種植密度比常規(guī)提高40%,為7萬株/667m2,及時查苗、補苗。
在施肥上采取“減前增后”,施純氮12kg/667m2,氮磷鉀2∶1∶2,底肥、蘗肥、穗肥比例是5∶3∶2。采取淺水栽秧,薄水分蘗,及時曬田,結實期間,以間歇灌溉為主,以提高結實率和粒重。
參照本地區(qū)植保部門提供的水稻病蟲害預防通知及時防治。水稻生長重點防治螟蟲、紋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病蟲害。螟蟲每667m2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懸浮劑10mL,或40%毒死蜱乳油100mL對水噴霧防治。紋枯病每667m2可用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15~20mL,或24%噻呋酰胺(滿穗)懸浮劑20mL對水噴霧防治。細菌性條斑病每667m2可用20%噻菌銅(龍克菌)懸浮劑100g,或20%葉枯唑(葉青雙)可濕性粉劑100g對水噴霧防治[2]。
選擇適宜本地種植的抗病、豐產(chǎn)、商品性好的中晚熟品種,如豐抗70、旺春等。
秋播大白菜選擇適宜的播種期非常重要,其生長期在均溫為22~25℃的時期。在成都平原地區(qū),一般選擇8月中旬的播種期為宜,直播或育苗移栽。播后覆蓋0.3cm厚薄土,要及時間苗保苗,若遇高溫天氣可通過澆水遮蔭等措施降溫,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可隔3~4d澆1次水[3]。
選擇地勢平坦、疏松肥沃、排灌良好的壤土或輕黏土,前茬水稻騰茬后,立即清除田間病殘物及雜草,整理田塊。重施基肥、合理搭配氮磷鉀肥,結合深耕翻地每667m2施入腐熟農(nóng)家肥5000kg,復合肥40kg,生物菌肥3kg,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大白菜抗逆能力[4]。肥料撒均勻后深翻20~25cm,犁透、耙細、耙平,一般作小高壟,壟底寬40cm,壟高15~20cm[5]。
根據(jù)不同品種特性合理密植,早熟品種株行距(40~50)cm×(55~60)cm,3000株/667m2左右,中晚熟品種株行距(55~60)cm×(65~70)cm,約2500株/667m2。一般花心品種株行距(40~45)cm×(50~60)cm,約2500株/667m2。直筒型、小型卵圓或平頭型品種株行距(45~55)cm×(55~60)cm,約2300株/667m2[6]。
施肥的原則是重施底肥,適量追肥。苗期若葉子發(fā)黃,每667m2施硫酸銨5~7kg,蓮座期時,追硫酸銨10~15kg,過磷酸鈣7~10kg,沿植株開8~10cm深的小溝施入。包心前5~6d,施入硫酸銨15~25kg,硫酸鉀和過磷酸鈣10~15kg。結球后半個月,施硫酸銨10~15kg。追肥應結合田間澆水進行,以緩水漫灌為宜。為增產(chǎn),葉面追肥可用1%的磷酸二氫鉀于蓮座期和結球期共噴3~4次。澆水應注意天氣情況,高溫時期應選擇早晨或傍晚澆水,低溫季節(jié)應于中午前后澆水,連續(xù)干旱應增加澆水次數(shù),遇大雨應及時排水。結球后期需水量少,收獲前5~7d停止?jié)菜甗7]。
大白菜主要病蟲害有蚜蟲、煙青蟲、菜青蟲、軟腐病等。要早防早治、綜合防治。對于蚜蟲可選用吡蟲啉1000倍液或善擒1000倍液噴霧;煙青蟲、菜青蟲等害蟲可選用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或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噴霧2~3次;大白菜軟腐病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普遍發(fā)生,在發(fā)病初期可選用農(nóng)用鏈霉素3000倍液或70%敵克松600倍灌根或噴霧,嚴重的要連根拔除,帶出田外深埋,并在病穴周圍撒施生石灰以預防病菌傳播[8-9]。
具體采收時間可根據(jù)市場情況而定,一般當葉球長到緊湊結實,外部葉片黃化時便可采收。采收時將大白菜根基部砍下,去掉黃葉、老葉及病葉,并在葉球外部保留兩三片葉片,以預防運輸過程中的機械損傷,保護葉球。盡量爭取在大白菜價格較高時集中采收上市,以便取得較大的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