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軼軍
(山西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往獨居一隅的國家相互聯系,不同形態(tài)和性質的政權相互交往并被大家熟稔,同與異的比較中政治認同問題日益凸顯,成為重大的現實政治挑戰(zhàn),被稱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六大危機之首[1]81,任何國家概莫能外。政治認同是公民對于政權的贊同態(tài)度、支持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對政權代表的國家的心理歸屬感。由于其關乎統治的合法性和治理的有效性,因此各種政權都異常重視政治認同塑造問題。實質上,認同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直接影響主體間的關系和行為,是情感和力量的重要來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政治認同塑造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視角。但是,理解政治認同不僅需要考慮量的維度,更須關注質的維度,即認同的政治是現代性政治。政治認同的現代性既限定政治認同塑造的指向又提供了可能。現代政治發(fā)展源于兩者之合,政治認同建設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而政治認同危機的普遍性存在則源于兩者之悖。政治認同并非伴隨現代化自然生成,而是具有內在的發(fā)展邏輯?,F代化視閾中政治認同塑造既要堅守取向,保障政治認同的現代性,避免盲目追求政治認同而犧牲現代化;又要充分利用空間,深刻挖掘政治認同的資源,防止過度追求現代化而忽視政治認同塑造,導致政權瓦解和現代化中斷。
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交通和通訊的發(fā)展帶來人類的大規(guī)模遷徙和人口流動,逐漸侵蝕了傳統的血緣和地緣紐帶,人們走出依靠血緣維系的天然的初級群體和共同體,進入更多、更廣的次級群體,并形成新的共同體,面對異質共同體,認同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同時,隨著觀念變革和思想啟蒙,人的價值被肯定,成為社會的中心,人的理性逐漸增長,主觀上出現認同的需求。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變化帶來政治關系的變革:由傳統社會中個體對于政權的被動服從轉向現代社會中的自覺認知,政治認同成為人的主觀性、選擇性問題。換言之,現代認同并非必然產生,而是附帶條件的選擇性認同。條件的缺失將引發(fā)政治認同危機。推進現代化建設要求考量政治認同問題,政治認同塑造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F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契合之處,規(guī)定了政治認同塑造的指向,保證所認同政治的現代性。
首先,人的主體性確立作為兩者的一致起點要求政治認同塑造必須保障個體權利。在傳統社會,連接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主要是血緣、地緣等原生性要素,要素的穩(wěn)定性、不易切割性決定了個體與共同體在相當大程度上是融合的,個體的共同體身份邊界和歸屬是明確的,不存在認同問題。由于人受到天然的、超然力量的束縛和支配,個體的主體性被浸沒在社會性中。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現代化的特征包括:喚醒和激發(fā)大眾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興趣,認為人類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于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樹立起的對科學和技術的信賴?!盵2]369現代化源于人的價值的發(fā)現,人成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導者,而不是受超然的鬼魅力量的支配。相反,生活的目的是為了發(fā)展自己本身的潛能。人的主體性的發(fā)現是現代化的起點。傳統國家與現代國家的人的差異主要并非時間意義上的,而是構成國家的人的類本質的差異。在古代,個體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國家需要,而現代國家存在的價值則是為了個體需要。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主權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現代政治認同也源于人的主體性。只有找到真正的“自我”,人才能夠有資格和能力對政權進行評判。換句話說,政治認同以客體滿足主體的價值需要為前提。人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和權力的主人,而不再是權力的奴隸,自我成為政治價值判斷的依據,所有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斷者。政治認同預設的價值前提是主體決定客體,客體滿足主體,需要“有作為”的客體。因此,政治認同具有選擇性、或然性、自覺性。政治認同是以尊重和保障個體權利為基礎的認同。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充分保障人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決定權等各種個人權利。因此,保障個體權利是政治認同塑造的基石。忽視個體權利的政治認同塑造會偏離現代化的軌道,違背政治認同生成、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造成政治認同可持續(xù)生成動力不足,缺乏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其次,發(fā)展性是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相同特點,要求政治認同塑造保持適應性。發(fā)展性是現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社會的顯著特征。發(fā)展性源于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帶來的人的需求的變動性,現代化往往不意味著現在,而是強調現代性的瞬間性,強調現在是被未來規(guī)定的,是被不斷超越并向未來開放的。吉登斯指出:“現代性內在地是指向未來的,它以如此方式去指向‘未來’,以至于‘未來’的形象本身成了反事實性的模型。期待未來本身成了現在的一部分,因而它與未來將怎樣發(fā)展重新關聯在一起?!盵3]155所以,現代化實質是現代性不斷發(fā)展并替代的過程。認同是主客體在持續(xù)互動中產生態(tài)度、做出行為和確定歸屬的過程?;诱归_的時空場域是認同形成的背景。時空條件的變換決定了認同始終處于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政治認同作為最核心的認同問題,也隨著時空轉換而變化。政治認同是“自我”的主體、“作為”的客體和“變動”的情境的函數。不同的情境下,政治認同的主體、客體、資源和依據迥異。譬如,由于公民身份觀念的差異,19世紀前半葉美國政治認同的主體不包括黑人,而20世紀后半葉隨著民權運動高漲,黑人就成為美國政治認同的重要主體??傮w而言,政治認同發(fā)展呈現主體普遍化、客體深層化、資源多元化、依據世俗化的發(fā)展圖景。發(fā)展性決定了政治認同塑造并非追求靜止和永恒,而是隨著外在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變動。所以,政治認同并非亙古不變,政治認同塑造也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根據時空背景和主體構成、需求特點等進行適應性變革,挖掘新的政治認同資源,增強公民政治認同。
最后,求同性是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共同傾向,警示政治認同塑造須堅守人類政治文明的共識。傳統社會,不同國家和政權的內在特質和外在形式差異甚大。而現代文明的主導取向則是科學精神的高漲和工具理性的蔓延??茖W是對于事物因果規(guī)律的確定性、一致性的追尋?!肮ぞ呃硇允抢斫猬F代性的關鍵,其重要特征則是抽象還原、定量計算的標準化邏輯,預測和控制外部對象的基本旨趣?!盵4]163事實上,現代化源于人的理性的不斷拓展,理性是人對于客觀性、確定性和普遍性的追尋。理性拓展過程往往伴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并加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亨廷頓明確指出:“現代的思想和制度所具有的普遍性可能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各個社會是那么同質,以致有可能形成一個世界國家?!盵5]46因此,現代化具有鮮明的求同性傾向。政治認同伴隨現代化不斷形成。特別是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一些政治觀念、價值觀廣泛傳播而被視為共識,成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組成部分,政治的普遍主義傾向膨脹并引發(fā)持續(xù)的特殊主義情結激烈的反抗,普遍與特殊的斗爭中形成對于普遍與特殊的反思和再認識。普遍和特殊的認知標準是形成政治認同的重要依據。符合標準的政治才能夠成為認同的政治。政治認同作為重要的現代政治現象,必然具有普遍性和求同性的內涵,對于一些觀念、原則形成一致性認知,超越文化、民族差別。否則,政治交往無法展開。如對于自由、民主、平等、法治、公正、人權、和平等政治價值和美好政治生活的追求。求同即對政治普遍性的追求,其根源在于人作為“類存在”,政治的邏輯具有相通性,沒有任何政權可以在世界政治版圖上“特立獨行”。忽視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刻意追求“存異”,短期內可能產生虛高的政治認同,但是劣質性使其失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和動力,無法持久、升華和鞏固。求同性決定了政治認同塑造必須符合人類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因此,認同的政治須具有共同屬性。特別是政治的核心價值觀和良善政治的認知,應該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識。否則,偏離人類政治文明大道的政治認同只能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政治鬧劇。實質上,求同與存異是政治認同硬幣的兩面,求同與存異的互動中不斷調適和定位政權,兩者辯證統一,互不否決。但是,由于前現代社會的普遍差異性存在,所以求同成為政治認同塑造的基石。換言之,政治認同塑造的難點是求同而非存異。
現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契合劃定政治認同塑造的指向,而兩者的內在張力為政治認同塑造提供了可能。政治認同并非在現代化中自然生成,而是遵循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需要在把握政治認同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塑造。
其一,政治認同的主觀性打開塑造的心理空間。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認同視為人的心理過程。他認為認同“是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guī)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最初形式。”[6]12無論政治態(tài)度或心理,都具有主觀性,是政治的非理性因素的體現。埃里克森認為:“認同是一種自我同一性和歷史連續(xù)性感覺?!盵7]17政治認同表現為兩種面向,即自我認同和他者認同。前者指涉“存異”,即自我證明(self-identity)和自我預期(self-efficacy),顯示自我性和特殊性;后者指涉“求同”,即“去個性化”(depersonalization)尋求一致性獲得他者的認同?!白晕艺J同是對不同的時空中,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對自我的整體性、連續(xù)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的認同。自我認同是描述自我的特征和本質的方式,是人對自我身份感的確認,是在自我意識成熟以后對于連續(xù)發(fā)展的自我的反思性理解。”[8]50他者認同是在社會互動中實現的,是人們對自身角色以及與他人關系的一種定位,在互動中將他人作為參照,產生關于自我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與他人關系的認同。他者認同的最終形成就是對社會普遍認可的規(guī)則的遵守,以認可的規(guī)范來約束個體行為,其基礎是價值認同,是對普遍性東西的意義和必要性的認可。因此,無論是自我認同維度自我身份感的建立還是他者認同的價值依據,都具有較大的主觀性。主觀性釋放了現代化進程中政治認同塑造的心理空間,為我們在把握心理活動特點和規(guī)律的前提下,引導公民的情感和態(tài)度提供了依據。當然,主觀與客觀并非完全脫節(jié),是在不偏離現代化軌道所限定的范圍內的主觀。主觀性是尊重客觀性前提下的主觀,是有規(guī)律的主觀性,而非天馬行空式的臆想,否則就是“掩耳盜鈴”。
其二,政治認同的歷史性拉長塑造的歷史時間。政治認同的主體是作為個體的人,客體是國家政權。人的自我認知是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序列中不斷建立的。在歷史中,人們形成并且反映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歷史是呈現、反思和交流這種差異的場域。在“我”與“他”的持續(xù)互動中,以一定的參照系為坐標定位“我”的身份,也即 “我是誰”、“從哪里來”、“為何出發(fā)”。人是特定時空體系中的存在,而歷史則是定位人的坐標系。通過在歷史過程中捕捉細節(jié),按照特定的發(fā)展序列和邏輯順序呈現出來,有助于“我”的身份的確立。“不忘初心”即是此理。政治認同的客體是政權,自國家產生以來,任何政權都是政權譜系中的一點,對于政權的評價也參照其在政權鏈條中的位置。不同政權的政治理想、施政綱領、制度體系、治理績效具有可比性。通過歷時性縱向比較,人們形成對于現存政權的相對客觀的認知。此外,公民評價政權的價值標準是歷史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比如中國人民追求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深深的歷史烙印。脫離中國近現代史就無法理解中國人民的政治價值觀。洛克認為人是“一個思想著的理智存在,他具有理性和反思能力,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把自己視為自己本身,即同一個思想著的存在?!盵9]39他提出了認同的觀念記憶理論。約翰·佩里進一步闡發(fā),認為“認同以合理的經驗記憶為基礎”。[10]總之,政治認同具有強烈的歷史性,人們以歷史記憶為基礎評判現存政權。歷史記憶形成虛化的時間刻度和時空坐標系,使人們由標準的“地理時間”進入自我的“歷史時間”,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穿越”。換言之,歷史性拉長了衡量和評判政權的時間尺度,由以年為單位轉向十年甚至百年,通過歷時性對比凸顯了政權的“作為”和“績效”,擴充了政治認同的資源,增強對于現存政權的認同。
其三,政治認同的保守性預留了塑造的權力空間。政治認同屬于公民與政權關系范疇,是現代政治生活中必須考量的問題。政治認同直接影響政權統治的合法性。馬克·夸克指出:“合法性即為統治的權利,而合法性由贊同、規(guī)范和法律一致性構成?!盵11]13認同是合法性重要的構成要件,實現了國家統治權力與公民個人權利的一致性,是“被同意”的統治,也是長期甚至永久統治的根本依據。此外,政治認同有助于增強政權治理能力。政治認同是公民與政權關系范疇,是政權統治和治理的社會基礎,為政權增添凝聚力、向心力和戰(zhàn)斗力。一般而言,政治認同與政權治理能力正相關。政治認同是公民與政權關系的潤滑劑,有效降低政治過程中的信息、決策、溝通、協調、宣傳等交易成本,增強政策執(zhí)行力和治理績效,提升政權治理能力。同時,政治認同提升政權治理失靈的寬容度。治理是相對于問題而言的,具有滯后性。而且并非所有社會問題都能夠及時進入政治議程而被治理。治理成敗受制于治理主體、社會問題、治理技術、治理策略等因素,任一因素缺失都會造成治理失靈。從這個意義而言,治理失靈是常態(tài)。政治認同為政權注入信任和支持,提高治理失靈的容忍度,賦予政權治理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傊?,政治認同是維持統治合法性、增強治理能力和提升治理失靈寬容度的重要力量,是任何現代政權的必然追求。政權具有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塑造公民政治認同的必然性和積極性。政治認同具有天然的保守性傾向。因此,政權具有充足的權力作用空間,針對政治認同主體之特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以歷史、現實、未來各維度,從價值、制度、行為各層次,采取重現、描繪、操作甚至篡改等各種手段,挖掘一切有益的政治認同資源,利用各種政治社會化渠道,塑造公民的政治認同。
現代化與政治認同既存在契合也存在張力。契合意味著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逃避政治認同的塑造,缺乏政治認同支撐的現代化是不可持續(xù)的。同時,契合也決定了任何政治認同的塑造不能背離現代化的主線,保證政治認同的現代性取向。張力意味著政治認同并非與現代化伴隨自然生成,甚至可能削弱。任何政權在堅守取向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可能性,大有可為。政治認同塑造的策略選擇須遵循利用張力、挖掘資源、拓展可能,把握契合、堅守底線、保證取向的原則。
其一,利用張力,挖掘資源,拓展可能。政治認同的主觀性意味著政權可以充分引導公民的主觀認知。作為與動物相同的生物性存在,人的主觀認知與利益相關。利益滿足存在絕對和相對之分。絕對滿足要求個人境遇的改善,相對滿足要求社會公平的實現。利益公平是利益滿足的核心。對于政權而言,一方面要努力改善每個人的狀況,爭取帕累托改進;另一方面要將社會公平作為核心的施政理念,必須深化利益分配機制改革,推出民生導向的政策舉措,減少橫向比較帶來的剝奪感。同時,人作為與動物相異的具有自我解釋傾向的動物,主觀認知與話語體系緊密關聯。話語“指的是對主題或者目標的談論方式,包括口語、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話語根源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但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盵12]1話語體系是包含概念、理論、邏輯、思維在內的系統,具有強烈的主觀過濾性。不同的話語體系關注的問題、分析的問題原因、提出的解決方案迥異。話語體系的過濾功能本身就肯定或者否定特定的社會存在,就是認同形成的過程?!霸捳Z體系是政治認同的統攝性資源”。[13]此外,政治認同的歷史性要求主體評價政權須置于特定歷史條件下,在歷史演變中理解自己的境遇和身份的變化,政權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節(jié)點,與以往政權具有可比性。對于政權而言,應該極力喚醒并挖掘歷史記憶資源,強化現存政治認同。歷史記憶將人們的時間坐標由“地理時間”切換到“歷史時間”。歷史時間創(chuàng)造了“虛化”的時間尺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不同制度化水平的政權不公平“競爭”的態(tài)勢,變共時性橫向比較為歷時性縱向比較,極大緩解了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認同壓力。保守性意味著政治認同是現代化進程中任何政權必須重視并利用的神奇力量。政權可以充分利用張力,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領域,挖掘政治認同的歷史記憶、現實利益、話語體系等各種資源,利用學校、媒體、家庭等各種政治社會化平臺,塑造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增強統治的合法性,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績效。
其二,把握契合,堅守底線,保證取向?,F代化與政治認同的契合體現在人的主體性是一致起點,發(fā)展性是相同特點,求同性是共同傾向。人的主體性發(fā)現是現代政治認同的起點。政治認同塑造應尊重人的主體性價值。即在保障人的權利基礎上的雙向互動,達到自下而上的權利實現和自上而下的權力塑造的有機統一。政治認同塑造應是保障個體權利實現基礎上的浸染,利用各種政治社會化渠道,挖掘各種政治認同資源,賦予民眾知情權、參與權和決定權,啟發(fā)和引導民眾的認知,絕不是依靠權力進行的強制灌輸。發(fā)展性是政治認同的重要特性。政治認同是主體、客體和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函數。任意自變量的變動都導致政治認同的變化。因此,政權應該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塑造公民的政治認同。過去認同、現在認同與未來認同之間并無必然關聯,時刻以積極進取之心,牢記塑造政治認同之志。求同性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傾向。政治認同包含“求同”與“存異”兩個面向,在“求同”與“存異”的互動中定位現存政權,確立政治認同?,F代化源于人的理性的擴展,是人對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確定性和規(guī)律性的追尋。特別是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制度體系等具有趨同傾向,人類認同的政治也必然具有某種層面的一致性。因此,政治認同塑造一方面需要“存異”,更重要的是“求同”,從而保證堅守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
參考文獻:
[1]〔美〕白魯恂·派伊.政治發(fā)展面面觀[M].任 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吳象嬰,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美〕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 禾,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張鳳陽.現代性的譜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5]〔美〕塞繆爾·亨廷頓.導致變化的變化:現代化、發(fā)展和政治∥[美]西里爾·E 布萊克.比較現代化[M].楊 豫,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6]梁麗萍.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Erikeson E 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New York.Norton,1968.
[8]李 冰.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中的公民認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9]John Locke. of Identity and Diversity [M]∥John Perry ed. Personal Identi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39.
[10]〔美〕約翰·佩里 .人格認同和人格概念 [J].世界哲學,2004(6):40-56.
[11]〔法〕讓—馬克·夸克.合法性與政治[M].佟心平,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12]〔英〕諾曼·費爾克拉夫 .話語與社會變遷 [M].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13]常軼軍.政治認同的四大支柱:歷史記憶、現實利益、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J].新視野,2014(6):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