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俊
我出生在泰州市姜堰區(qū)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均為老高中畢業(yè)生,因受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他們沒能繼續(xù)上大學。作為文化人,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絲毫不含糊,他們認為孩子首先要把字寫好,學習成績才會好。因此,在我沒上小學時,父母已經(jīng)教我寫簡單的漢字了。
記得我讀小學時,學校里設有專門的寫字課,并且發(fā)練字用的本子,叫大字簿。大字簿跟我們現(xiàn)在的A4紙大小差不多,橫著翻,每頁左側(cè)有16個較大的米字格,右側(cè)有許多寫小字的方格。每周都有專門練字的時間(一般在下午上第一節(jié)課前),除了要寫大字,還要寫小字。我那時比較頑皮,寫字不認真,每次等第都比較差。父親對我的教育很嚴,他發(fā)現(xiàn)我的大字簿上那些等第時,對我嚴加斥責。到了放暑假,父親給我?guī)Щ亓艘槐沮w玉亭先生編寫的《楷書行書大字帖》和十本大字簿,督促我每天練一頁,不可間斷。在父親的教導下,我的字開始變得端正,以至于后來每頁都能被老師畫很多紅圈圈(寫得好的字才會畫)。我的語文老師把字寫得好的學生的大字簿在全班進行展覽,當然也有我的。很快我對寫字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字也越寫越漂亮。
初中時,因為學習緊張,練字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除了寫作文時我能工工整整地寫幾筆鋼筆字,幾乎沒時間去練毛筆字了。一晃初中畢業(yè),我考進了泰興師范學校,師范的教學十分注重“三字一話”的訓練,我因為寫字底子好,被選為班上的寫字課代表。就在此時我遇到了紀松老師,在紀老師的影響下,我開始系統(tǒng)學習顏體字,漸漸地我掌握了顏體的用筆方法,了解了顏體的結(jié)構(gòu)特點,紀老師幫我開闊了視野,開啟了我對書法的認識之門。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書法作品獲泰興市中學生組一等獎,還有一幅作品發(fā)表在《青少年書法報》上。
工作后,我成了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書法似乎與我漸行漸遠,然而我內(nèi)心的那份書法情結(jié)卻始終纏繞在心頭。我會利用空余時間到學校的多功能教室,攤開毛氈,放上宣紙,鋪開筆毫,寫上幾筆,但始終找不回以前上學時練習書法的感覺。
就在困惑之際,2012年暑期,我有幸參加了江蘇省首屆書法高研班的學習,我的書法作品得到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主編朱家瓏先生的肯定,朱先生對我的激勵更加堅定了我學習書法的信心。
學習結(jié)束后,我不斷消化吸收,堅持每天練習,書法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我開始驚嘆書法的魅力:那長短、粗細、濃淡、枯濕等富有變化的線條,那靈動奔放、厚重而富有氣息的謀篇布局,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藝術的美感,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從此,我與書法結(jié)下了更深的情結(jié)。